楚漢時期最大的政治手筆——項羽分封謀略新證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楚漢時期項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對項羽分封得失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從項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項羽分封中對自己對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項羽 及其有謀略遠見的政治行為,雖然劍走偏鋒,但是對當時的局勢無疑是最出色的選擇。本文並通過研究得出項 羽分封失敗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並重新評價這段政治手筆。

[關鍵詞]: 分封 項羽 謀略 關中 六國

楚漢時期最大的政治行為無過於項羽的分封天下,對此歷代皆抱否定的態度,認為項羽開歷史倒河車,試圖復辟,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關於項羽的分封是否是開 歷史倒河車,當今已有異議,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詞,認為項羽分封和劉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 的權宜之計。但是對於劉項分封的手段,卻又眾口一詞,多貶項褒劉,認為項羽的分封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錯誤行為。當然這些觀點局限於「成王敗 寇」的觀點,並沒有從當時實際情況去分析項羽在秦末漢初錯綜複雜的局勢下種種深有謀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 大勢掌握於己的行為。筆者曾作《 項羽建制史實之探微》考證項羽分封建制的歷史背景以及體制實質。本文將從如何分封天下這一措施來解析項羽在此間的種種謀略與戰略得失。

一:分封是預謀已久的大戰略

很多人認為項羽分封是一時感情用事或則是根本無任何戰略考慮,純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這種認識無疑是犯了「先認定項羽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才分析其行為之目的」,這種觀點無疑是主觀臆斷,並符合歷史事實。

項羽實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遲出於巨鹿之戰後和章邯對峙期間,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間。史記記載,在章邯投降項羽之前,陳餘曾遺章邯書曰:「將 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1),從這段陳餘的告白,我們可以推測,項羽 在巨鹿之戰統率諸侯聯軍於章邯對峙的時候已經有分封的戰略計劃了。從後面的材料看,完全證實了這種可能性:「(項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 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2),由此得出項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戰略計劃,甚至連如何分封 都有一定的方案。

項羽為何要在此時搞分封呢?我們來看當時的背景,巨鹿之戰項羽消滅圍巨鹿的二十萬王離軍後,統率楚,燕,趙,代,齊五路諸侯聯軍與章邯對峙於漳水。當時應 該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從這段時間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戰。秦軍數卻」(3),秦始皇本紀有 這樣的相關記載「夏,章邯等戰數卻」(4),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是章邯急於決戰,而項羽此時是步步緊逼,卻不立刻進行決戰,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筆者認為項 羽有兩個考慮:

1.想不傷元氣的完勝此戰

章邯此時尚有二十萬正規軍,項羽並沒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關於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和章邯對峙的時候有多少兵力史無明文,不過從後來的資料推測,諸侯聯軍兵力 不會高於二十萬。《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十月「項羽將諸侯兵四十餘萬」(5),其中有章邯秦軍二十萬,也 就是當時項羽諸侯聯軍還有二十萬。另《魏豹彭越列傳》「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6),可以肯定十月份 項羽諸侯聯軍的四十萬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內。這樣算下來,項羽和章邯對峙的時候兵力顯然在在二十萬以 下,略少於章邯軍。以這樣的情況和章邯決戰,就算是勝也大傷元氣,是以項羽不肯輕易決戰。

2.謀求在諸侯中的地位

項羽在巨鹿之戰全殲王離軍團,威名遠揚,成為諸侯聯軍之上將軍,統率諸侯聯軍。但是諸侯聯軍成分複雜,各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恐怕難以指揮的得心應手。這裡項羽緩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側的巨大威脅,逐步收服各路諸侯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對峙階段,項羽開始謀劃下一步的戰略大計,而這個戰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諸侯包括秦軍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懷異心的諸侯談何 容易!有秦軍威脅的時候,諸侯尚可聽從項羽指揮,但是失去秦軍威脅後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 收服諸侯們,必要拿出有點份量的砝碼,誘使諸侯與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達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才能把諸侯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碼無疑莫過於滅秦封天下,只有「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讓諸侯臣服於自己腳下,去驅逐一切阻擋在自己面前的障礙。也正因為如此陳餘才能拿封王誘使章邯下定決心反水而滅秦。


二:分封是客觀形式下的權宜之策

漢元年十二月,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入主咸陽,分封天下。對於這一點,傳統觀點認為項羽當時在咸陽完全可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統一天下。這種觀點無疑是片面的,無視實際情況。我們來看當時天下的形式:

1.關中地區聚集大量諸侯,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和軍隊,可考者除了項羽,劉邦外,尚有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申陽,韓王成,張耳,吳芮,臧荼,田都,梅鋗,陳武等。也就是項羽的四十萬軍隊大部分是這些諸侯軍的。

2.關外之地盤踞著舊諸侯和新興勢力,他們有的是秦末起義時期因為貴族的身份被立起來的王,有的是趁亂聚集勢力打下來的地盤。他們有控制以彭城為中心楚地 的懷王;盤踞齊地的田榮,田市;盤踞趙地的趙王歇;盤踞燕地的韓廣;佔據南郡的楚柱國共敖;佔據河內的 司馬卬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勢力和在南皮的陳餘勢力。

由上可見,當時天下地盤基本掌握在舊貴族勢力的手中,項羽控制的地盤僅有關中而已。但是僅關中一地卻聚集大批的滅秦功臣,他們不但有功績,更重要的是他們 都有各自獨立的勢力和軍隊。而項羽名義還是屬於懷王的臣子,全部家當只有幾萬楚軍。以幾萬楚軍的本錢就 放任各地舊勢力和關中新勢力不顧而急於稱帝學秦始皇把天下權利集於一身,豈不荒謬?

《義門讀書記》引馮鈍吟語「楚兵初起,憂在亡秦,須立六國以樹黨。六國立,則秦已失天下,獨有關中耳。秦已滅,則患在諸侯。盡徒故王王惡地,羽之謀也。此 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處此當何如耳!」(7),馮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項羽難以著手的地方。但是 顯然馮氏僅僅看到舊勢力對項羽制衡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新勢力對項羽的牽制的一面。項羽從巨鹿之戰開始就一邊利用秦軍的威脅挾持各路諸侯聚集在自己帳下;一 邊用割地封王誘惑諸侯為自己效勞。秦朝已滅,諸侯雲集咸陽,翹首以待,無不是為了兌現裂土封王的許諾。 箭在弦不得不發,此時項羽無論如何都要給雲集咸陽的諸侯們一個交代,但是六國卻掌握在舊諸侯的手中,項羽並無尺寸之地可封。項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 己滅秦的威望以及對諸侯恩威並用所得來的諸侯從長的身份。所以項羽分封不但是為新興諸侯一個交代,更重 要的是他也要利用這些諸侯們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由無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項羽之分封不僅是迫於形式對各個勢力的承認交代,更是為自己掙下大片領土, 一直到統率天下。

筆者在《 項羽建制史實之探微》中曾經分析,當時六國舊貴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願之輿論皆要求分封。在這樣的形式下項羽既不能稱帝獨攬大權,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認現狀,唯一可以實行的無疑只剩下順應潮流,並且重新進行權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大封諸侯。


三:項羽都彭城之謀略分析

自從司馬遷說項羽「背關懷楚」(8),韓信說項羽「不居關中而都彭城」(9)。歷代皆把項羽不王關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無大志,目光短淺。並認為項羽是由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10)的緣故才出現如此嚴重的戰略失誤。

其實持這樣觀點的人無非是因為「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11),也就是兩個原因,一是關中地理險峻,有函谷關、武關易守難攻;二是關中經 濟條件好。另外劉邦建立漢朝後,本欲都洛陽,經過婁敬,張良勸說改都長安。後人遵循成王敗寇的舊識,皆 隨聲附和以為只有都關中才是正確的選擇。事實上此說並非完全正確,先是地理上「歷史又證明,關中險要並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關就被劉邦攻克;函谷 關更是兩度失守,一次為陳勝部將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項羽攻破劉邦部屬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項羽對 關中之地或不復可制的前景不甚擔憂。」(12),也就是雖然地理的優勢並非絕對的,如果一味因為地理的優勢而不顧總體戰略強行為之,則得不償失。另外在經 濟上後人都先入為主的受當時辯士一面之辭的影響,認為關中是當時最肥沃的地方。這點恰恰是不夠客觀的, 學者葛劍雄經過詳細考證得出:「全面考察秦漢時期的經濟狀況,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最發達的地區是在關東,即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中條山以東,豫西山地 和淮河以北地區。以西漢末年為例,這一佔全國總面積11.4%的範圍內,擁有總人口的60.0%,在糧 食自給的情況下,每年至少向關中輸出400萬石,還有大量手工業產品,與關中相比無疑更具有優勢。 」(13)。從楚漢之際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也可以發現關中的經濟並不是那麼理想,漢二年六月「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14), 雖然是因為戰爭期間大量荒地,但是這樣的情況僅僅出現在關中,亦可以說明失去蜀、漢的關中經濟的拮据。 另外學者陳國生亦分析劉邦都關中是不得己而為之,並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漢社會政治經濟建設史上的一大敗筆(15)。

由上我們可以知道都關中並非就是最佳的選擇,那麼我們分析項羽都彭城的考慮。

首先,我們不能忽略了楚懷王的影響,不管怎麼說項羽還是懷王名義的下屬。所以項羽分封諸侯前先「使人致命懷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並挾天子以令諸 侯。但是懷王明顯要頑抗到底,形式迫得項羽非要親自處理懷王不可。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項羽要稱霸天下, 就不能有一個名義的上司指手畫腳;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個政權發號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項羽無論如何也要在楚地統一號令,如果連楚地都團 結不了,談何稱霸天下?或則有人認為懷王不過傀儡而已,用不著這麼重視。實則不然,這是關乎名分的大問 題容不得馬虎。另外懷王有一定的勢力和軍隊,項羽不過有楚軍幾萬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卻在楚地,項羽不都關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實上懷王 並不是輕易就可以處理的,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漢元年二月,項羽就徙懷王都長沙郴縣;而漢元年三月 懷王仍都彭城,項羽都江都(16)。推測可能懷王有抵抗的行為,項羽不得不先臨時建都對付懷王。另外懷王終被驅逐,也是因為懷王之臣見項羽強勢而紛紛背懷 投羽,並非是懷王勢力單薄。

再次,項羽都彭城也是客觀形式的決定,項羽手下將士皆楚人,都有衣繡歸鄉的願望。劉邦手下一樣有東歸的念頭「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韓王信語)」 (17),「漢《饒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蓋描寫漢高祖在南鄭時,兵士思東歸之情」(18)。所以項羽 順從民意發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後人並不瞭解這種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實上劉邦也說過同樣的話「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 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 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19)。同樣的行為, 難道就因為劉邦是勝利者,一個就是省時度勢,一個就是目光短淺?

第三,如果項羽都關中,楚地將如何處理?

清人惲敬對此曾有評論:「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製乎?度其勢必自製 之矣。自製之而一旦有警,其將雲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 定之關中;既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 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20)。另外關中對項羽來說沒有任 何根基,又是劉邦先定關中,取關中不但得不義之名,而且不能兌現許諾章邯的雍王,又負無信之名。以實實在在的根據地換危機四伏的關中,且負不義無信之名, 蓋項羽之不取也!

第四,從地理上,彭城亦是絕好的位置

從政治上看,彭城居「九郡之中,舉天下南北之脊,關外之形勝必爭之地也。」(21),另日人瀧川資言分析都彭城則通三川,通三川則與三秦相照應。而三川左 近,受封的申陽、司馬卬皆為與楚相睦之諸侯。兼之三秦對楚的依附,即便項羽不親自坐鎮於彼,關中之地也 不算失控(22)。也就是項羽居彭城依然可以掌控全國。

從軍事上看,宋代蘇軾在《徐州上皇帝書》中說:「昔項羽入關,毀燒咸陽而東歸,則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捨咸陽而取彭城,則彭城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於諸 侯者可知矣。臣觀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而延敵,材官驗發,突騎雲從 ,真若屋上建瓶水也。」(23)。楚漢戰爭前期,項羽正是以三萬鐵騎,從魯繞道彭城西南進攻劉邦,大破漢軍五十六萬。

從經濟上看,「彭城地處黃淮平原,物產豐饒,『稻麥一熟可資數歲』」(24)。項羽王梁,楚九郡是當時天下最肥沃,富饒的地區。有一點要說明,楚漢戰爭期 間,項羽軍中缺糧,並非是西楚經濟不足,實乃彭越居梁地,攻擊西楚之後方,騷擾項羽之運輸,才造成缺糧 的後果。相反劉邦之關中卻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方,一直靠蜀、漢支持。漢朝建立後,關中更是破爛不堪,劉邦徒關東大族才慢慢恢復元氣。

由以上四點我們知道項羽都彭城有相當成熟的戰略考慮,都彭城比都關中亦更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同樣項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謀略之中的一個前奏,是大戰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圍繞著這一環節,項羽逐步開始實行分封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四:關中分封之戰略探討


筆者在《 項羽建制史實之探微》一文曾經談到項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則是以軍功大小論功分封,否定血統掌握權利的合法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分封不能視為簡 單的對割據勢力的承認,也不能視為要恢復春秋戰國的舊秩序。項羽這一措施無疑要打破當時舊貴族王政復活 之政局,重新規劃以自己為主導的政治格局。

項羽入主關中,諸侯雲集,除項羽之外的勢力最大的無疑是劉邦集團,使項羽深深畏忌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 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 ,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25)。這裡項羽曲解懷王之約,借此機會把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政敵堵在偏遠之地。大家知道劉邦手下大都是關 東人,都盼望回關東,而此時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潰散。剛到南鄭就「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2 6),連將領都跑掉這麼多,何況士兵乎?如果劉邦在巴、蜀待上幾年,可以想像必然是人才凋謝,無力再逐鹿中原。

為了把劉邦堵在巴、蜀,項羽把關中之地分給章邯三人,「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對此周騁先生有段精彩論述:「這樣一來,在不讓劉邦染指故秦的 同時,既可以用秦人治秦,並令其塞堵劉邦出蜀東進之路,又可以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對楚 的依附之情,使得這塊眾人垂涎的關中之地實際上成了項羽的囊中之物。須知,章邯三人率軍與天下義軍周旋三年,秦人死難不計其數,最後二十餘萬降卒又被諸侯 悉數坑殺,而此三人隻身隨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見,他們 對項羽的依附之情較之於受封的楚國舊屬及從楚入關諸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他們的存在,儼然是另一楚,這又可使遠離西楚的諸侯國更加聽令於項羽。」 (28)。

周騁先生如此見識可謂洞悉項羽肺腑,另外項羽把關中之地三分,無疑是為長遠之策未雨綢繆,關中向來是成就帝業之地,如果把關中之地全封給一人,難免會尾大 不掉,成為後患。鑒於這樣的考慮,項羽把最肥沃的秦內史郡以咸陽分成兩塊,以東分給司馬欣,以西分給章 邯。另外章邯因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軍事才能抵擋劉邦,所以又把隴西郡和北地郡封給章邯,一共八十多個縣(29)。秦地尚有上郡封給秦降將董翳,以作為 對章邯之牽制。另外「劉邦在蜀之封,何嘗不是對秦三降將的制約,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為劉與項畢竟是楚 懷王帳下結為兄弟的戰友,劉不論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對三秦與對項羽的立場上,肯定是傾向於後者的。」(30)。按項羽的戰略構思,關中之地一分為四,互相 牽制,彼此制約,等於項羽間接控制住關中。

最後有一點要說明,項羽入主咸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31),不能簡單視為項羽殘暴或則被復仇沖 昏了頭,項羽對待殺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豈會因為仇恨而殺無辜之子嬰?這裡也是項羽戰略考慮之 一部分,首先諸侯聯軍入咸陽無不為瓜分關中和報血海深仇,而諸侯鐵定是無法王關中,由此諸侯們情願把咸陽破壞掉。為民意(?諸侯之民意)著想,項羽對此也 不便多加阻攔,反而要參加進去平分關中財富。

殺子嬰,滅秦宗室亦是項羽之戰略。首先,子嬰是秦朝殘餘勢力之代表,作為對秦始皇的反對,大家是不會留下這個代表的。當劉邦想收買關中之人心,留下子嬰, 手下曹無傷則言:「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32)。如果項羽留下子嬰,恐怕亦會遭到 諸侯抵制。再當時宗室的威望號召力強大,六國民心皆向著宗室,並認為立宗室為王就是恢復舊國。項羽封章邯為王,阻擋劉邦,必然要為章邯除此隱患,斷絕秦人 復國之念。否則,秦人有死灰復燃之勢,必然影響項羽戰略大計。


五:六國分封策略之探討

處理完關中之地,對舊貴族盤踞之六國諸地,項羽亦是費盡心思。面對舊貴族,新勢力的割據勢力,項羽採用不同的策略,項羽把比較強大的舊貴族作為第一打擊對 象,而對新勢力卻採用安撫的態度。如封盤踞河內之趙將司馬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封盤踞南郡之楚柱 國共敖為臨江王。而對根深蒂固的舊貴族割據勢力卻採用驅虎趕狼之策,把舊貴族掉離自己地盤,而使親善自己的新興勢力取而代之。比如把盤踞楚地的懷王借口: 「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33)而徒之南方,自己親自取代;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使燕將臧荼 取燕地而代之;徙趙王歇為代王,使張耳取而代之。

這樣舊貴族離開自己根據地,必然勢力大減,失去原有的威脅。另外把新勢力分到舊貴族之地,既安撫了新勢力,給其封王交代,又「具有挑起諸侯內鬥,分諸侯之 勢以弱諸侯的深層次動機。」(34)。說實在的,這些地盤其實還是要新勢力自己去拿,項羽給予的僅是合 法地位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說舊貴族和新勢力必然會因為封地而產生矛盾,刀戈相見,如「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35)。如果舊貴族在形式下違心相從,但是矛盾的種子已經種下,原先君臣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情況再 也不會存在。比如,張耳與趙王歇原本君臣一心,而項羽王張耳,使他們有了深深裂痕,以致於陳餘擊敗張耳立刻迎來趙王歇為趙王,而趙王歇感激陳餘,把代地封 給陳餘。同時原來大的地盤分成幾塊由新舊諸侯掌握,必然使他們互相牽制,勾心鬥角,無法對項羽構成威脅 。

項羽在削弱各個諸侯的同時卻盡量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先是項羽徒魏王豹為西魏王,把東魏之地據為己有。再項羽以「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6),這樣本來屬於韓王成的穎川郡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史記記載項羽王梁,楚九郡,秦劃天下之三十六郡,項羽佔四分之一強。而且項羽的疆土不論從戰略上還是經濟上都處於優勢地位。對於項羽的梁,楚九郡歷來多有 爭議,據清人姚鼐的說法,其西楚疆域「大抵西界故韓、東至海,北界上則距河、下則距泰山,南界上則距淮 、下則包逾江東。」(37)。今人韋一先生通過歷史的動態考證,認為西楚乃「楚地有會稽、泗水、薛郡、東海、東陽、陳郡、琅邪七郡,梁地有東郡、碭郡。是 為史書所謂梁、楚地九郡也。」(38),如果再加上韓王成的穎川郡,項羽實則控制十郡,而南方三王都是 自己的親信,河南王,殷王即勢力弱小,又是鄙微之人,因項羽才得封王,可想而知中原一帶,項羽號令無阻。

項羽在擴大自己勢力,削弱諸侯的同時,並不是就從此放任自流,對他們更多的控制才能達到霸天下臣諸侯的效果。項羽不但名義上地位在眾諸侯之上,有支配諸侯 王的權利,並且實施在諸侯王身邊安插自己親信(比如立相國)的方法達到對諸侯王的最大控制。史記《樊酈 滕灌列傳》記載「(灌嬰)擊項羽將龍且、魏相項他軍定陶南,疾戰,破之。」(39),這裡立項他為魏相國就是用來控制魏王豹之西魏的手段。當然這要有一定 條件才可以實行,魏豹曾依附於楚,「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40),另外項他 亦和魏有莫大的關係「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41)。後來項它曾經作西魏之步將,「食其還,漢王問:『魏大 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曰:『是秦將 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它。』」(42)。鑒於這樣有利的條件,項羽把項它立為西魏相國以控制西魏。

另外,根據「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43),可以推測項嬰亦是項羽在張耳處安插親信,以致張耳投靠劉邦,獻項嬰頭以示誠意。而最為 史家忽視的恐怕是項羽在北方燕,代之經營,學者朱東潤曾對此研究:「項羽經營北方,其事始於臧荼、張耳 、趙歇、魏豹之封王。及陳余反楚,張耳歸漢,其間又有項它之相魏,以全河東一隅。比魏豹再降,臧荼又持兩端,項羽乃不得不自行經營代北。其事又有用其人與 據其地之兩端。用其人者,則所謂樓煩也。」(44)。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清,以弩將初起, 從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強,以客吏初起,從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彭,以卒從起薛,以弩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可證項羽在代之經營,另 「衍,以漢二年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堅守燕,侯」(45),學者朱東潤分析,自韓信下趙後,西楚和燕 並不相壤,蓋是項羽在代地的將領反攻燕地,衍侯堅守燕地,得封侯。

由此可知,項羽對六國之分封無在於不擴大自己勢力,消弱諸侯勢力,並利用一切手段對諸侯進行牽制和控制。

六:從諸侯疆域看分封之謀略

在楚漢諸侯的分封的疆域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項羽對諸侯的用心良苦,謀略之深。

首先,項羽徒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這裡亦是項羽的一大戰略,其意圖不僅僅是為兼併東魏之地。另一方面,參考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河東郡在上郡東 緊緊沾著上郡。戰國初期,魏,秦因為此地殊死相鬥。項羽徒魏王豹河東郡為王,正是為了牽制關中諸侯,使 魏王豹阻擋關中的發展空間,從歷史上看秦國亦是因為拿下此地才有出關與六國逐鹿的機會。項羽憑空放置一個魏王豹,正是在這快加上一個不安定因素。另外關於 魏王豹西魏的疆域一直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除了史記明確說的河東郡屬於魏王豹外,其他上黨郡,太原 郡眾說紛紜。張慶捷先生認為西魏有河東郡(46);周振鶴先生認為西魏有河東,上黨兩郡(47);葉永新先生反駁以上觀點認為西魏有河東,上黨,太原三郡 (48)。關於西魏疆域之爭,多是因為從史記上看各有所據。特別是太原郡,既有趙王歇佔據,以及漢軍在 此與趙軍作戰的記錄,又有漢軍定魏太原的記錄(49)。出現這樣矛盾的記載不由不讓我們猜測項羽的謀略,以趙佔據的太原郡歸屬於西魏,既可以視為對徒魏王 豹的補償,又可以以空頭支票引起魏王豹與趙王歇領土之爭。事實上從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書《高 惠高後文功臣表》看,魏在太原有勢力,推測亦是魏王豹出兵佔領太原郡的一部分。所以西魏當時亦應該封有河東,上黨,太原三郡。

再次,項羽在厚封魏王豹的時候卻又做了相應的安排,把西魏分成兩地,以河內封趙將司馬卬。這樣的安排:其一是司馬卬早已佔據此地,封給其人不但是對既成事 實的承認,安撫新興勢力;又避免魏王豹的勢力過於強大而削弱之。其二,河內處於西魏,趙,河南,西楚之 間,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項羽恐怕早有意指染此地。先是項羽以趙軍出身的司馬卬封在此處的魏地,恐怕根基不會很穩固。再司馬卬勢力單薄,比之魏王豹等皆不 如,項羽取此地更容易得手。最後,項羽早有伏筆「殷王反楚。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 ,擊降殷王而還。」(50),這裡殷王反本來就不明不白,或則本就是借口,而項羽當時放任北邊陳餘,彭越,西邊劉邦叛亂不管,卻平一個無足輕重之殷王,何 也?其戰略位置重要以及項羽早作好以魏制魏的戰略(陳平本是魏王咎的人,帶領的亦是魏人)。而項羽派項 悍拜陳平為都尉更是可疑,項悍本為帶兵大將,何須大材小用給陳平拜都尉呢?一個使者足亦。從這裡可以看出項悍是佈置對付司馬卬的將領,亦可以看出對河內作 戰項羽早有預謀。

同樣這樣的事例也存在於南方三王之中。項羽封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按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來看實際臨江國擁有南,黔 中,長沙三郡(51)。但是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52),也就是說長沙郡又成了流放懷王之地。 懷王有一定的影響力,又有一定勢力,項羽此舉無疑是禍水南引。果然懷王到了南方也不老實,被南方三王擊殺之。

另外項羽分封的時候尚有兩侯,其一「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53)。項羽分封包括陳餘之侯都標明分封地點,惟有梅鋗只言十萬戶,而不提食邑在 哪。後世對此有幾種說法,一說為,梅鋗「食邑台以南諸邑,謂之台侯。」(54),台以南即台嶺(大庾嶺 )以南。當時大庾嶺以南為趙佗所有。如果是這樣,那十萬戶只是一句空頭支票而已,等於想要多少自己去拿吧!另有一說,「翁源有梅村,是梅鋗的湯沫地」 (55),翁源同樣是在廣東,同上。還有一說,祁門有「梅鋗城在縣西15里」,項羽以「梅鋗功多,封十萬戶 ,既此地」(56),祁門在安徽南部,在英布九江郡內,估計附會較多。再九江一郡亦難有十萬戶,故不可能封在此地。對此,筆者認為項羽封梅鋗十萬戶,多是 空頭支票,極言其多(漢朝建立後,第二大城曲逆只有五千戶。整個長沙郡只有二萬五千戶),但是實際上卻 讓梅鋗自己去南方爭奪。不論是趙佗之南越還是長沙郡,廬江郡這些無主之物(周振鶴先生認為長沙郡封給了共敖,廬江郡封給了英布,筆者更傾向項羽並未明確封 給誰,誰有能力則誰佔之。)。總而言之,封地大大的有,但是怎麼得到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關於楚漢諸侯王之疆域頗多爭議之處,如果我們理解項羽在此間的計謀,也就明瞭為了激起諸侯王之間的利益爭奪,有些封地並無確定歸屬。只有挑動諸侯王互鬥,項羽才可以坐收漁利。

七:對齊國田氏之分封處理

歷來關於項羽分封,最讓人詬病的無疑是對田榮的不封,對彭越的漏封。歷來皆認為項羽感情用事,因為個人恩怨而不封田榮,結果導致東方大亂,讓劉邦揀了便 宜。如果不被成王敗寇的觀念蒙蔽,實際上項羽之分封最妙的一筆就是對齊國田氏之處理。當然我們並不諱言由 於田氏之亂而導致劉邦的崛起,但是項羽對田氏之處理是建立在劉邦被堵在漢中的前提下的,如果說項羽最後失天下,也是因為對劉邦之處理失誤而導致一子錯滿盤 輸,而非對田氏的處理失誤。劉邦出兵定三秦亦和田氏之亂沒有多大關係。

對齊國田氏之處理,項羽是建立在劉邦被堵在漢中的前提下的。在這樣的形式下,項羽最大的敵手無疑是齊國田榮,秦末時期齊楚就是起義軍中最強的兩大勢力;從 項羽發動巨鹿之戰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時間田榮無參與任何戰事,實力只會更強。這從田榮不但可以借兵幫助 陳餘輕易擊敗張耳,又一舉合併三齊可以知道田榮當時實力之強。而後人因為劉邦奪取天下,田榮一戰而亡而馬後炮,認為田榮不足論,豈不荒謬?

後人認為項羽當時應該安撫田榮這樣的實力派,但是卻沒有看到項羽分封不是為了維護當時的格局,也不是為了自己當個諸侯王就滿足了,項羽是意在控制天下。項 羽分封後的第一步是統一楚地的力量,消除懷王這個隱患。第二步是清除周邊的障礙,擴大自己的勢力。為此 ,項羽殺了韓王成,改立故交鄭昌為韓王,等於控制住西邊的戰略要地。項羽徒魏王豹為西魏王,並東魏之地,等於控制住西北戰略要地。而此時,齊國田榮盤踞之 齊國,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最長對都城威脅最大,並且是周邊最大勢力,戰略上又處於西楚東北,牽制 西楚無法西向逐鹿中原。不論是深仇舊怨,還是戰略考慮,項羽必須要除去這個身邊之隱患。如果是用封王安撫田榮,雖然會使其一時之間不至於妄動,但是國際間 的事務始終靠的是實力而不是恩惠。封了田榮不但增強其實力,使其更難節制,而且項羽將沒有理由再謀取齊 地。這樣齊地將會永遠成為西楚惻隱之患,而無法西向逐鹿中原。

項羽在對齊國的分封為消除未來隱患,頗費心思。第一步是三分齊地,使齊地整體力量消弱。其中三齊之地,優越的封地的無疑是濟北郡和臨菑郡。項羽把其分封給 隨自己作戰的齊王建孫田安和齊將田都,本來三齊在田榮的掌握之中,項羽如此作為無非是驅狼吞虎之策,先 派去齊人和田榮鬧內訌,消弱齊地實力。項羽對齊地最妙的一筆,還是對齊王田市的分封。按齊王田市本來是田榮立起來的傀儡,但是名義上還是齊王。項羽徒齊王 田市為膠東王,名義上還是封了正宗的齊王,等於給齊地民心一個交代。但是實質上膠東郡是偏遠之地,無足 輕重。這裡對田榮無疑是致命一擊,田榮掌握齊地大權,自然不願意跟從田市偏居膠東,而田市怕項羽,「市之左右曰:『項王彊暴,而王當之膠東,不就國,必 危。』」又屬於無雄才大略之人,當膠東王亦足亦,所以「市懼,乃亡就國。」(57)。這樣的情況下,田榮 起兵反項羽就缺乏道義上足夠的理由,也得不到齊人的支持,起兵被視為野心家的造反,士氣自然低落。關於這一點漢書有一例證,「初,齊王田榮怨項羽,謀舉兵 畔之,劫齊士,不與者死。齊處士東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強從。及田榮敗,二人醜之,相與入深山隱居。 」(58),由這段可以看到,田榮起兵沒有得到的支持,靠強劫才使齊人跟從,無怪後來一戰而亡,身死平原。當然出現如此情況,在於項羽分封名義上的齊王田 市,田市不願意反,使得田榮反也無法得到齊人的支持和理解。

項羽此策使得田榮君臣關係破裂,田市雖然是傀儡,但是畢竟是齊王在齊地有一定影響力。田榮內部起訌,更有利於消弱田榮實力。因為此田榮「留齊王市,無令之 膠東。」(59),田市不聽,還是去了膠東。田榮大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60),這一著雖然使 田榮並三齊之地,但是卻大失民心。後來項羽北上伐田榮,田榮城陽一戰既潰,逃之平原被齊人所殺。可見項羽謀之深,計之狠,幾策即使田榮勢力分崩瓦解,大失 民望。最後輕易平定楚漢時期第二大勢力。但是項羽對齊地最後並未全功,這裡不能說項羽謀略無效,而是出 乎項羽所料,劉邦從西邊殺來,使得齊地未至全功。換個思路想,如果項羽未對齊地如此作為,田榮勢力依然強大,又處於西楚東北,項羽西向與劉邦爭鋒於中原關 中,田榮趁機夾攻於後,西楚早亡亦!


八:分封失敗的深層原因與探討

無可諱言,項羽分封雖然謀略深遠,方方面面都有佈置,但是最後依然失敗,五年而身死烏江。後人從結局來判定開始,即是從果來斷因,認為分封從一開始就錯了或則分封無錯但是分封策略有誤!

認為分封有誤者無須多辯。至於分封的策略則可以作一番探討,歷代研究者認為項羽分封第一有誤就是「首先,項羽存有私心,必然會厚此薄彼,這就為日後留下隱 患。」(61)。關於此點,「亡秦之後,在諸侯雲集關中翹首以待的情況下,項羽不行分封勢必招怨於諸侯 ;但是,在此種形勢下執分封之牛耳,無疑等於被架到火爐上烤。分封須得『公平』,何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時,尺寸的長短 是不一樣的,故而對分封是否公平很難取得共識。因而,此時的分封,不可能人皆以為『公平』,項羽取怨於 諸侯是必然的」(62)。同樣劉邦分封天下的時候亦是存在私心,也厚此薄彼,但是並沒有人認為劉邦分封策略有誤。眾人所持者亦是成王敗寇,失敗者必然是錯 誤的觀念。

歷代研究者認為項羽分封第二失誤就是殺懷王義帝,關於項羽殺懷王義帝實則有有疑點,被人栽贓的可能性更大。而懷王義帝之死,無非是給敵手一個口實,這樣的 口實無關於你殺不殺,反正敵手都是要用來打擊你,作為自己的道義上的支持。事實上懷王義帝之死有多大效 果,亦難說。劉邦勢大的時候拿此為借口,天下皆從;到劉邦一戰而敗,倉皇而逃時,天下皆背。為此說是懷王義帝之影響還不如說利益之影響。

歷代研究者認為項羽分封最大的失誤無過於對劉邦的處理,事實上也皆因為劉邦的橫空出世,而導致項羽分封一環斷一環,最終整環皆斷。對劉邦的處理,大多認為 項羽低估了劉邦,章邯根本無法抵抗劉邦。原因大多受韓信漢中對的影響,認為「秦父兄怨此三人(章邯三人 ),痛入骨髓。」而「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導致「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63)。這段亦是荒謬,先不論三秦是劉邦實實在在打下來的, 其間還戰死兩侯(楚漢戰爭四年亦只戰死兩侯)。說章邯失民心亦是韓信一面之辭,韓信的理論是因為章邯導 致二十萬秦兵被殺,如果這樣的話劉邦楚漢戰爭把關中老小都送上戰場,搞的人相食,那不是更失民心,敵手不更是可傳檄而定?我們看看事實,章邯在廢丘孤城堅 守近一年,最後引水灌城,百姓降,才拿下此城,如果說章邯無民心支持能堅守如此乎?

認為項羽低估劉邦是正確的,但是認為章邯沒有抵抗劉邦的能力則大誤。先是劉邦也是一代梟雄,不但兵力雄厚,又得到巴、蜀少數民族為前鋒,兵力遠高於章邯。 另外劉邦進攻三秦時機把握得相當火候,據漢書記載是漢元年五月,史記相關記載是八月襲破章邯,進入關中 ,估計亦在五月於八月之間開始西進關中。項羽各個諸侯四月才全部歸國,僅一個多月,劉邦就發動進攻,而此時章邯顯然無準備妥當,三秦之戰時逐次增兵,為劉 邦各個擊破。就算如此,劉邦定三秦也是莫大的運氣在其中,趙衍的功勞條上「須昌: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 中,雍軍塞陳(學者多認為掉其倉字),渴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間守」(63),也就是在陳倉被章邯堵截,如果不是僥倖手下知道另有道路 可以繞過陳倉,劉邦已經打道回府,而無法指染關中之地。從這裡看甚至運氣才是項羽分封失敗的主因。

對劉邦的處理另外一點亦是讓人迷惑,「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 東意。」(64)。關於第一句,向來有兩種解釋,一:劉邦歸國,項羽把其十萬大軍裁減到三萬,而楚以及 諸侯願意跟從劉邦到漢中的又有數萬。這種解釋占主流,被當成劉邦得人心,項羽失人心的例證。另一種解釋為,劉邦帶軍隊歸國,項羽派三萬士兵監視,楚以及諸 侯拍項羽馬屁,也派兵相隨,有數萬人。筆者認為第二種解釋顯然更合情合理,先是劉邦十萬軍隊,並沒有任 何例證說明另外七萬大軍的去向,功臣表中記載跟隨劉邦到關中的將領都到了漢中,兵被剝奪七萬,不可能將都在。另外劉邦去漢中半路上自己的將領士兵都跑了, 很難想像跟其無關的數萬人會跟從到流放犯人的地方。歷代按第一種解釋的,主要是因為項羽已經派三萬人監 視的話,怎麼可能數萬人又有楚?這是對在關中的所在勢力不夠瞭解所至,在關中楚人勢力除了劉邦項羽,可考者亦有吳芮,陳武。所以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和 上句並不矛盾。從後句看,亦是因為項羽及其諸侯派大軍監視,所以劉邦才燒絕棧道,恐其監視的大軍襲之。 而後人僅注意到劉邦迷惑項羽無東意。

這樣的話,就有其疑問,劉邦反攻三秦的時候,三萬楚兵哪裡去了?如果有此三萬楚兵,劉邦恐怕難以攻克三秦。諸侯的數萬兵力倒好解釋,諸侯歸國必然把這些有 生力量帶走。但是項羽三萬楚兵本來就是對付劉邦的此刻哪裡去了?張良傳記倒是有一段,「漢王賜良金百溢 ,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65),本來劉邦是沒有漢中地,只被封巴蜀,所以收買項伯請漢 中地。本身漢中地就在劉邦的掌握之中(劉邦剛入關中時,酈商定其漢中),項羽如此不過順水人情,給予承 認而已。但是這裡就有個問題,是否三萬劉邦的心頭大患也被項伯這個內奸調走?這樣的話,項羽的分封大計更多壞在項伯這個內奸手中。


九: 結論

總而言之,項羽之分封不但是從天下大勢的實際情況所出發,制定照顧到長遠與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並不僅是妥協,而更好的利用分封政策打擊敵對勢力以及復 辟舊勢力,把天下局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可否定,項羽的分封是當時唯一可行之路,更使得錯綜複雜,盤 根錯節的局勢逐漸明朗化,走向有利於自己的一面。也使得天下格局為此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愧於楚漢時期最大的政治手筆。如果從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項羽分封 制度的出筆並不次於秦始皇的郡縣制度的推廣,秦始皇的個人成功使得郡縣制度完全失敗,而項羽的個人失敗 卻使得分封完全成功,最終不論是項羽之分封還是秦始皇之郡縣制度從曲折的過程走向了大一統的局面。在這中間先行者秦始皇,完成者劉邦都被後人記住,而卻忘 掉中間承上啟下作用(也許這才是真正起到關鍵作用)項羽之分封。

如果從謀略的角度來看,項羽分封從複雜的格局以及利益交錯中,迅速找到一條足以完成對自己控制天下的道路,不能不佩服項羽當中謀略之深遠,表現及其有力,從某個方面來說憑借個人之力而控制天下,無疑是空前絕後的行為,一流謀略家政治家亦當之無愧。

無可諱言,項羽的分封從個人角度來說是完全失敗的,箇中原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項羽處在亂世的漩渦之中心,注定要做一個承上啟下的時 代的完結者。項羽處在新舊勢力交錯,社會處於大轉型的階段,注定要項羽用快刀斬亂麻,把一切阻礙歷史前 進的力量消平。當項羽接受這個歷史任務的同時,無疑他已經為一切舊勢力舊秩序的眼中釘,所以他必須承受所有舊勢力迴光返照的一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他完成這一切的時候,他的使命已經到頭,自然有人出來繼承他的大業,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後一步。

偶然的因素是項羽的失敗有偶然的一面,偶然即是人力無法完成無法算計的一面,古語「成事在天」亦是對這種人力無法完成因素的感歎。人只能作到自己可以掌握 的事情而無法作到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就如項羽可以作到分封章邯阻攔劉邦出漢中,卻無法作到阻止趙衍從 他道進入關中;項羽可以謀劃彭城之戰的勝利,卻無法作到不讓大風吹起,使劉邦逃得一命;項羽可以作到兼併東魏之地,卻無法作到不讓彭越這一流游擊大師的搗 亂;項羽可以作到派人向韓信講明唇亡齒寒的道理,卻無法作到改變韓信短視的行為。

總而言之,項羽的分封應該得到重新的認識和應有的評價,而不是顛倒因果,成王敗寇。

—————————————————————————————————

參考文獻:

(1)(2)(3)(8)(10)(11)(25)(27)(31)(32)(33)(35)(36)(52)(53)史記《項羽本紀》
(4)史記《秦始皇本紀》
(5)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6)(40)(41)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7)[清]何焯《義門讀書記 》
(9)(26)(43)(63)史記《淮陰侯列傳》
(12)(28)(30)(61)周騁《項羽分封新論》載《淮海文匯》1996年7 月期
(13)葛劍雄《論秦漢統一的地理基礎》
(14)(42)漢書《高帝紀》
(15)陳國生《論漢都長安並非最善之地》,《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16)見清人劉文淇《項羽都江都考》,《青溪舊屋文集卷四》另有清人阮元在其《〈項羽都江都考〉跋》一 文談到《揚州府志》,有項羽都彭城,一本又云:都江都。亦是此段之事。
(17)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
(18)陳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頁。
(19)〔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一 巴志》
(20)(21)《古文辭類纂續》之惲子居《西楚都彭城論》
(22)(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3)宋蘇軾《蘇軾文集》卷26之《徐州上皇帝書》
(24)董治祥《彭城建都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
(29)(47)(51)對於楚漢時期封地疆域可參考周振鶴先生《西漢政區地理》之《楚漢諸侯疆域新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4)(62)陳元屏《對秦亡後諸侯裂土分封的再認識》,《天府新論》1995年第5期
(37)王伯祥《史記選.項羽本紀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版。
(38)韋一《西楚九郡考》,《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3月第24卷第1期
(39)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44)朱東潤《史記考索(外二種)》之《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書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12月第一版
(45)(63)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46)張慶捷《楚漢時期西魏封域辨證》,《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8)葉永新《項羽所立西魏國封域考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9月,地19卷地3輯
(49)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二年九月漢將信虜豹,屆權為河東,上黨郡」不言有太原郡。《淮陰侯列傳》《曹相國世家》都有記載滅魏後在太原與趙作戰的記錄。但是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卻記載定魏之太原。
(50)史記《 陳丞相世家》
(54)《直隸南雄州志》
(55)屈大均《廣東新語》之《地語.梅村》
(56)光緒時期地方志之《新安志》
(57)(59)(60)史記《田儋列傳》
(58)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64)史記《高祖本紀》
(65)史記《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