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卻又弱小的馬背民族

一說到中國歷史,大家就會想起黃河,長江,中原,江南,確實,中國歷朝歷代或者說中國的文明便是圍繞著這些江河地域發展起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西北的草原大漠,不能忘記東北的高山黑水,畢竟,在那裡的馬背民族一直影響著中國大地。

和中原的農耕民族不同,塞外還有關外的經濟或者說生活來源是建立在馬背上的,遊牧或遊獵是他們的基石。從這點上就決定了兩者的發展,農耕民族經濟穩定,適合聚居,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明,古代文明大都是農耕民族建立起來的,他們種下了莊稼,有了穩定的收 成,有了積蓄,甚至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種田,於是產生了技工,產生了商人,甚至還有貴族,城市也建立起來了。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不同,他們以牧羊為生,經濟極不穩定,一場普通的自然災害都能使一個部落陷入毀滅的邊緣,他們人口稀少,事實上他們的經濟也難以 養活像農耕民族那樣的人口。以現代的角度看,那些遊牧民族最好的選擇是放下牧羊的鞭子,拿起鋤頭,這也確實是早期人類發展的歷程。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沒有走向田間,而是留在了草原之上,繼續做著牧民。

現代有沙塵暴,而古代草原上也不是風調雨順,沙暴,雪災,瘟疫,隨便的一場災害就能使得遊牧部落陷入絕境,即便沒有這些災害,他們的生活比起城中的貴族,田間的農民還是困苦的,草原只能生產馬,羊,牛,這些或許可以解決吃穿的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更多的需要 ,草原上沒有茶葉,沒有布料,沒有金屬。這些只有那些建立了文明的城裡人才有,他們需要那些,但是城裡人對草原上的東西並沒有那麼渴望,交換還是進行了,但是卻很不公平,至少牧民們是這樣覺得的,城裡的人騙了自己。這就好像工業文明產生後,第三世界國家面 對發達國家一般。而且問題還要嚴重,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可以不進口發達國家的東西,還不至於餓死,而牧民們卻不能不要城裡的東西。牧民越來越窮,他們覺得中原的人實在太奸猾了,而當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刻,牧民終於衝向了城裡,衝向了農耕文明的地方。和現代發 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不同,古代的經濟和軍事卻是相反的,農耕文明經濟發達,軍事卻遠不如遊牧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們。

好了,還是回到我們中國的話題上來,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離草原並不遠,沒少受遊牧民族的侵擾,甚至連周王朝的都城也被犬戎攻破過,真是糟糕的不得了,中原的統治者一直頭疼,遊牧民族的單兵戰鬥力是要高於農耕民族的,拿鋤頭的手比不上揮鞭子射箭的手, 相對富裕的生活使得無論體質還是進取心上農民都比不上為了生存而戰的遊牧民族,即便是由農民和貴族精選出來的士兵也一樣。事實上,早期的貴族便是專門作戰的戰士,但即使是這些戰士,也無法與遊牧民族相比,只有憑借技術上的優勢,比如遊牧民族沒有的兵器如弩 ,鎧甲,這樣才能佔的些許上風,但是這樣的上風很不穩固,遊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而且全是騎兵,行動相當快速,而要農耕民族建立起專門與之作戰的部隊,人數上要佔優勢,還要花費足夠多的時間訓練,甚至還要花費重金飼養和購買馬匹。這樣需要強大的經濟和組織作 為保證。

幸好,農耕文明對於遊牧部族還是有優勢的,這並不是體現在戰鬥力上,而是體現在組織制度上,畢竟,農耕文明在人數和經濟上遠遠佔優,只需要一個組織制度來統合。

傳說中中國文明是在治水,對了,就是大禹治水中合力協同,形成了組織,而後的家族繼承製使得制度開始確立,在我們現在看,那種制度自然是很過時的,但是在當時,那樣的制度能保證一個國家同心協力,一致抗外,而不用每次前一個國君死亡,為了君位先打一場內部 混戰。而這點就是遊牧民族最缺乏的。

中原文明尤其是秦始皇之後的中原文明,建立了一個相當有體系的組織制度,君王的權力不單是武力上的掌握,還有思想上制度上的支持,尤其是後者,是遊牧民族所最缺乏的。遊牧民族信奉的是拳頭就是一切,武力決定一切的做法,他們的力量更多的消耗在爭奪內部的權 力之中,而中原文明也樂見其成,因為遊牧民族精力在內耗上,那對中原的威脅就越來越小。匈奴的分裂,突厥的分裂,漢朝和唐朝是下了不少工夫的,即便在其他各代,統治者也是採用這種做法來防止草原的威脅。(這也不單是中國,古羅馬對蠻族也是採用這種方式。)

先從漢朝說起吧,每次中原內耗作戰時,便是遊牧民族整頓發展的最好時期,強大的秦朝滅亡,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幾場大規模戰爭之下,終於被匈奴統合,強大的匈奴帝國建立了,這是一個有史以來第一個對於中原佔據優勢的草原帝國,這個帝國控制著整個中亞,漢朝對她 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用和親這樣的方式來巴結。

萬幸的是,這個匈奴帝國統治基礎是薄弱的,整個匈奴帝國臣服於單于一人之下,但是此外並沒有確立完整的組織結構,一旦單于死亡,單是誰來繼承就要經過一番爭鬥,而且匈奴自身也沒有確立完整的文化。假如匈奴當時滅了漢朝,也是無能力統治中原大地的,最有可能 的是使中原象羅馬帝國一樣分裂,而自身也慢慢分裂,溶於各族之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匈奴在歐洲,衝垮了羅馬帝國,但是卻建立不了自己的帝國,阿提拉死後馬上便分裂,相信在中國也是會如此。

匈奴帝國是建立在搶奪別人的勞動果實上的,他自身建立不了文明,這是一個悲哀,當然,這不代表他不能毀滅別人的文明,就像他們毀滅了古羅馬的文明一樣,幸好,他們面對的是漢朝。

現在說起中國強盛時期,那就要說到漢唐,儘管我認為從實際作戰能力上看,宋明並不很差,但是也確實要承認,漢朝那時的戰鬥力是極強的。

前文說到貴族其實是由戰士演變而來的,確實如此,春秋時期,作戰主要在貴族之間進行,為了體現自己的勇武和統治地位,或者說貴族的榮譽。(有點像日本武士和歐洲的騎士)貴族是不畏生死,奮勇無比的,而戰國時期戰鬥已經以平民為主,但是這種精神還是保留下來 了,之後的秦更是以尚武雄霸六國,而漢朝緊隨秦後,要論尚武精神,漢朝可不是安逸的宋明甚至唐可比擬的。(尚武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就象徵著榮譽和紀律,像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度也是極度尚武的,德日的奇跡不能不說是有這種精神的關係,不過尚武精神和平民文化有點 格格不入,畢竟兩者價值觀是不同的。)

不單是精神層面,漢朝時期中原的武器裝備科技水平也遠遠超過匈奴,匈奴的科技水平落後,許多物品需要從中原進口。漢朝和匈奴開戰就禁止鐵器輸入匈奴,這一招相當靈驗,匈奴的裝備只能靠搶奪和從走私商人那高價贖買,這大大削弱了匈奴的戰鬥力。(實際上這一招 歷代都用,一和外族交惡便禁止進出口,搞貿易禁運,屢試不爽,每次遊牧民族和中原開戰後的和約都要求開互市之類的貿易場所。這和現在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搞禁運一樣的道理。)

即便如此,匈奴也是一個超級強國,事實上,這是蒙古崛起前中原政權所面對的最強大的敵國,就連唐朝的突厥也無法與之相比。而且遊牧民族全民皆兵的優勢使得與之作戰的國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訓練裝備一個漢朝士兵的代價是無法與匈奴士兵比擬的。

本來,漢朝有一次快速解決戰鬥,瓦解匈奴政權的大好時機。那便是馬邑伏擊,假如這次伏擊成功,就算不能全殲匈奴主力,只要能把單于這樣的統治核心一網打盡,那就可以了,這樣匈奴內部便會發生混亂,自己四分五裂,漢朝再分化利誘,打起來就方便多了,就像唐朝 突襲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一舉而定西疆一樣。可惜這次伏擊失敗,(第一次消滅單于那要等到陳湯的那次突襲了,所以陳湯對漢朝之功絕不亞於霍,衛這兩位名將。)使得匈奴和漢朝發生了大規模的全面戰爭,就像現代的總體戰,漢朝完全是依靠整體國力的優勢壓倒了 匈奴。

不單如此,漢朝,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他們都採用以夷制夷,分化打擊匈奴殘部和西域各政權,終漢一朝,西疆再也不能為禍中原,這是以後各朝包括唐朝也沒有作到的。

事實上,即便到了魏,中原也對西部遊牧佔據著完全的優勢,晉朝早期也是如此,著名的五胡亂華與其說是遊牧民族攻入中原,還不如說是因為八王之亂造成中原權力發生真空,而把遊牧民族吸引過來的。這次,是中原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問題。

但是,即便如此,遊牧民族的組織結構也沒有作好入主中原的準備,在進入中原的各遊牧民族中,匈奴是最有組織,漢化最久的,也正是匈奴的主導擊垮了西晉,但是即便匈奴自身也不得不用「漢」這樣自欺欺人的政權稱號。(不過匈奴領袖自己都用「劉」這樣徹頭徹尾的 漢姓,真難想像他們還有多少匈奴傳統。)

匈奴入主中原,但是他本身並沒有作好統治中原的準備,他根本無法像當年匈奴帝國那樣控制下面的戰士,所以等西晉滅亡後,五胡內部就開始分裂,自相殘殺了。

在歷史上,東晉是個常被忽視的時代,但是實際上我們要好好的感謝東晉,要不是東晉和之後的南朝支持這麼多年,中原文明很可能就像古羅馬文明一樣被毀滅了。

實際上,東晉能支持這麼多年,確實是一個奇跡,尤其東晉的戰鬥力令人吃驚,之後南宋號稱歷代最富的時期,但是對北方的金蒙都處於劣勢,但是東晉卻在一定程度保持著對北方的優勢,祖逖,桓溫,劉裕的北伐成果都是相當輝煌的。須知就在不久前的三國時期,東吳對 北方還是以自保為主。

這其中自然有東晉在戰鬥力上和之前相比並沒有退步的關係,但是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東晉在組織制度上的優勢,雖然東晉政權也不安定,屢有叛亂,皇族勢力不強,(每次北伐都有異心,祖逖除外。)但是以司馬氏為首,各士族為基礎的組織結構還是確立下來了,基本上還 是一個穩定的政權,從一個程度上,還是一個佔據正統的政權,(十六國涼這樣地處邊遠的國家都尊奉東晉為正統,早期的鮮卑慕容也尊東晉為主,就算前秦時期苻堅的大臣們都認為天命在東晉。)而北方一片混亂,各族爭鬥不止,在這樣的情況下,才使得勢力並不強大的 東晉每次北伐都能獲得豐厚的戰果,實際上幾次北伐都有恢復全部失地的時機,只是因為各種關係而沒有成功。(東晉的士兵還是以步兵為主,但是即便如此,比起宋朝的步兵也要強,所以說單純把宋打不過遼金蒙歸結為步兵對騎兵的弱勢是不對的。)

到了苻堅統一北方,這樣的實力可比東晉強得太多了吧。但是王猛臨死前對苻堅說:「東晉雖然遠在江南,但是它繼承晉朝正統,而且現在朝廷內部相安無事。我死之後,陛下千萬不要去進攻晉國。我們的敵手是鮮卑人和羌人,留著他們總是後患。一定要把他們除掉,才能 保障秦國的安全。」

王猛是個相當傑出的政治家,看事物比較清楚,他很清楚看到雖然前秦統一北方,但是並不穩定,苻堅善待各族這是他個人的風度,但是這也造成內部複雜的勢力關係,內部各族都有異心,組織機構並不平衡,只是因為前秦一帆風順才被壓制下來。而這點恰好是東晉的優勢 ,東晉雖然實力不強,但是組織結構經過一段時期已經穩定下來了。(從這點上說,稱東晉為正統也沒有錯)假如在沒有整合的情況下和東晉對抗,就算戰勝,也很可能引發內部各族的野心,紛紛自立。

淝水一戰在戰役上有一定的僥倖成分,但是之後前秦的崩潰卻是自己造成的,拿淝水一戰和赤壁一戰比較就可知,單純從軍事角度上看赤壁戰敗曹操損失不亞於淝水的苻堅,但是曹操的北方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很快恢復了實力。而前秦因為一戰就分崩離析,這可見前秦是 一個相當脆弱的組織。(之後中國歷代都有這樣的敗仗,但是敗國都沒有這樣的後果,尤其是在主攻的情況下。)

北方真正把組織完善那要等到北魏建立,然後全面漢化,採用漢族統治制度,這樣才慢慢統合了自己的組織結構,之後東西魏還有北齊北周的對抗那就是組織內部為了霸權而發生的戰爭了,並不影響他們組織結構的基礎,不過那時的北方已經不能稱之為遊牧民族了,已經完 全的漢化了。(不過即便這樣,北朝的組織結構也不能稱完全優於南朝,雖然宋代東晉後,實力日益下降,真正北方實力完全高於南方那要等到侯景亂梁,梁朝的基礎士族在這一仗中完全毀滅,梁朝被陳代,梁朝皇族後人投奔北方,這時北方已經對南方佔據了絕對優勢,不 過就算這樣,隋文帝對陳還是小心謹慎,不過那時陳還以正統居之,以外藩看待北方的隋,那就有點不識時務了。)

經過幾百年的戰火,隋唐皇朝建立了,這是一個混血的皇朝,但是在組織結構和文化上看,這是一個完全繼承了漢晉的中原王朝,而此時,中原文化還是要面對遊牧民族的挑戰,不過現在的遊牧民族不再是匈奴,而叫做突厥。
說起中國輝煌的時代,大家總不免想到漢唐,確實,漢唐兩代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當然,唐朝比起漢代要遜色一些,兩漢時代除了匈奴外,並無大敵,即便是繼承兩漢的魏晉,也對遊牧民族佔有優勢。(八王之亂改變了這一切),而唐朝對遊牧民族並不佔優勢,先有突厥 ,後有回紇,吐蕃。這一切的問題根源在哪呢?我們一步步來看。

首先是軍隊的戰鬥力,單純說單兵戰鬥力,漢唐相差不多,漢朝徵兵制度(也有世兵和募兵,但是不佔主導)不見得比唐朝府兵制度(後期是募兵為主)好,而說戰鬥精神,唐朝人熱血豪邁,尚武精神不亞於漢朝。(唐朝詩人很多歌頌邊關殺敵的。)但是,對手的力量也大 大增強了,馬鐙的發明這對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自然有利,突厥回紇也不單純是沒有文化的遊牧民族,他們受中原文化極大的熏陶,雖然還不至於達到日後遼金的程度,也相差不遠。而且唐朝內部構建也有問題,這在下文就會提到。

不過突厥這個敵人卻遠不是當年的匈奴帝國。主要還是組織結構的問題,在這點,他還不如自己幾百年前的前輩,布明可汗統一突厥帝國不久,他的兒子們就把突厥分成了東西兩邊,這兩個兄弟政權時而聯合,時而分離,等到隋朝南下滅陳統一中國,帝國的君王——那位怕 老婆但是又雄才大略的隋文大帝把視線轉向西疆時,突厥帝國還沒發覺身邊這個龐然大物的威脅,而是繼續吵吵鬧鬧的分著家,只是這分家未免過於血腥了。

其實早在東西魏時期,中原的政權就開始對西疆的遊牧政權動手了,傳說北魏的建立者鮮卑族是和突厥有著某種程度的血緣關係,這或許是西魏幫助突厥推翻柔然統治的一個因素,但是這不妨礙已經完全漢化的中原王朝對曾經是朋友的突厥帝國下手,其政策是簡單而又複雜 的以夷制夷,扶持弱者敗者挑戰強者勝者,等到隋帝國建立,這一手段已經爐火純青了。

先是支持西突厥反對名義上是他君主的東突厥可汗的統治,使西突厥徹底的分裂出去,在西突厥勢強後,又支持東突厥反擊,隋帝國還挑動西突厥屬下的鐵勒族造反。在一連綿的外交陰謀或陽謀下,曾經使拜占庭和波斯帝國都感到恐慌的帝國就這樣垮臺了,而東突厥的可汗 完全臣服於中原大帝的天威之下。即便到了隋煬帝的早期,東突厥的可汗對隋帝國還是報著恭順的態度。(以夷制夷的政策只有建立在自己國力強盛,而對方的政權組織混亂的情況下,像宋面對的遼金西夏,其組織制度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而清朝要以夷制夷更是夢 想,他面對的西方列強無論是組織制度還是國力都遠遠超過清帝國。)

不過隋帝國的內亂和遠征高麗失敗使得忠誠開始動搖,野心開始恢復。始畢可汗首先開始了反叛的行動,而且,在唐帝國的建立過程中,他和他的繼承人頡利可汗也試圖用隋帝國的方法培育他們在中原帝國的勢力。但是,突厥的可汗對這一招運用的不是很純熟,而且他內部 的組織還沒有得到完全統合,他一直沒有在中原四分五裂的情況下用兵,這樣等到公元624年和公元626年頡利進攻長安的行為就像沒達到目標的小孩子賭氣一樣草率,事實上,頡利對自身內部的控制能力也沒有自信,於是,這兩次行為便以虎頭蛇尾告終,不久唐帝國 開始了反擊。

唐帝國的進展比漢帝國要快的多,這要歸功於唐帝國對西疆的熟悉和對手的軟弱,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瞭解並不多,西域各國是在對匈奴俘虜的審問中才得知的,而唐帝國對西疆各族知根知底,而匈奴帝國對於西疆的控制也不是不久前才回復元氣的東突厥可比的。

最終李靖那次出名的雪夜進軍決定了勝負,頡利被俘,東突厥的反抗核心消失了,而此時的復國的西突厥在一次離奇的暗殺之後分裂,再也沒有能和唐帝國抗衡。

唐帝國的戰爭成果是輝煌的,他善於運用已經臣服於自己的勢力,像突厥王子阿史那杜爾也忠於唐帝國並為之服務建立無比的功勳。之後的高宗和武後,國內政局在變化,但是唐帝國仍保持著對外的壓力。此時西南高原的一個部落吐蕃正在崛起,他的組織制度似乎比突厥帝 國高超,而戰鬥力也不亞於北方的鄰居,但是這不能阻擋唐帝國的前進。

向西瘋狂的進攻追逐,這是唐帝國還是他手下那些邊疆大將的目的呢?應該是兩者兼有?應該是兩者兼有,這倒不是因為唐帝國統治者和他們手下大將那些遊牧民族的血液作怪,而完全是一種帝國初年慣性的擴張,或者說反彈性的擴張,為了反抗一個敵國打敗他又斬草除根 ,帝國很隨意的就開始了擴張,尤其在擴張過程中發覺遇到的都是無組織無體系的抵抗時,野心也隨之萌發出來。羅馬帝國如此,漢帝國如此,蒙古帝國也如此,唐帝國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擴張更有效率,征服一個地方再用一個地方的軍民再去出征,這種滾雪球的擴張方式 是很有效的,蒙古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箇中高手,而漢帝國在西域也玩過這招。唐帝國也是,他無止境的膨脹著,甚至沒發覺自己軍隊中本族士兵的減少,不過此時在順境中,唐帝國如日方中,誰想得到這個小小的陰影呢,李林甫大人正準備再增加幾個胡族將領呢,帝國的 擴張似乎是不可遏制的,那個怛邏斯之戰只是一個小小的挫折,帝國的擴張沒有停止,似乎他正在考驗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能擴張到的最大極限。然而,此時災難降臨了。

唐朝使用異族將領是各朝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這是與漢朝最大的不同,漢帝國主要的軍事將領都是漢族,出征西域雖然時常征發異族兵,但是主力精銳還是以漢兵為主,異族大都是隨同作戰,不編入正規軍。而唐朝異族已經大量的加入軍隊,這和漢唐的兵制有關吧,漢 代畢竟以徵兵為主,主力還是中原百姓,唐朝玄宗時期基本已經是募兵為主,而國泰民安,人民都不思作戰,最大的兵源便是收編的異族了。當然,這時的異族基本已經歸於唐帝國疆域,像阿史那杜爾,他的突厥已經歸於帝國領土,他的位置是帝國邊疆總督,這不亞於在突 厥做一個小王子。像高仙芝,許多人為他的高麗血統津津樂道,甚至有人說他是高麗名將。(這個最暈。)問題高仙芝他的祖籍高麗已經滅亡,在他父輩已經遷移到本土,假如那位先生坐時空隧道跑過去告訴他,你是高麗人,應該恢復故國,他一定當你是瘋子。(是高仙芝 你以為是慕容復啊!)

所以說異族為兵為將到不是問題,但是藩鎮就成了一個問題。藩鎮制度的建立實在是一個唐朝組織制度的大敗筆。雖然說藩鎮對於擴張實在是一個很有利的措施,但是這種措施不能建立在完全獨立的基礎上,像藩鎮這樣集財政軍大權於一身,儼如一個獨立王國,這是遲早要 出事的,不單是唐朝,西漢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不是強幹弱枝就能做到的,再弱的枝,只要有一定實力,配合一點的野心,就會對中央政權挑戰。所以說唐朝的組織制度發生了異變

而且,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安祿山將這點放大到最大,他在北方數鎮權力擴張到最大,他任命私人,尤其重用胡族將領和士兵,(畢竟一般的漢族鄉土觀念和正統觀念很深,要他們打自己的家鄉,推翻唐朝統治難度比胡族要大的多,所以安祿山屢次找借口要求更換漢將,也是 因為這樣唐明皇起了疑心。)極力削弱士兵中對中央的效忠心,最後發動叛變時,他已經徹底的控制了軍隊,當發動叛變時,已經無人敢質疑他了。

安史之亂是一個相當大的打擊,也是一個轉折點。

從近點看,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失去對各地藩鎮的控制,原來藩鎮財政軍三權雖然在手中,但是用 *** 還是在中央那裡,但是這之後基本也被地方掌握,藩鎮成了真正的獨立王國,而力量分散的唐朝根本不能控制西域,回紇吐蕃各政權捲土重來,不過回紇吐蕃各族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吞併的地步,於是就形成了這樣有趣的情況:唐朝內部,中央和地方勢力平衡,地方保持對 中央的名義效忠,而中央也不敢隨便取消地方割據,而中央政權也不敢要求地方政權擴張出征什麼,因為這樣有故意削弱地方勢力的嫌疑,而中央政權也不敢大肆擴張中央力量,因為很有可能刺激地方勢力,即便擴張力量是為了應對外族。而另一方面,回紇和之後的回鶻帝 國,吐蕃漸漸衰落下去,但是他們的力量又不是單一的藩鎮可以比擬的,而中央政權卻不能隨意的集中力量進攻,儘管此時西疆比當年的西疆還要弱的多。帝國在一種痛苦的平衡裡過日子,就算到最後一刻也沒有改變。

從遠點看,安史之亂是漢族政權擴張的轉折點,這之後,終唐一代,到宋,一直衰落著直到南宋滅亡達到終點,而明初短暫的復興也猶如曇花一縣。

讓我們記住這一年,公元907年,唐終於受不了折磨,倒下了,讓我們再記住這一年,公元936年,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也是我們常說的遼。

契丹實在是一個有趣的民族,他的漢化程度很快,他建國不多久,就確立了相當完善的組織制度,之後幽雲十六州的割讓更是加快了他的漢化,他設立了南院,南院完全按照漢族制度建立,也許他還是想保持自己民族的本色吧,那我們就稱之為半漢化,他們運用漢族制度相 當的嫻熟,內部處於一個極有組織的情況下。對於之前的匈奴突厥來說,他們的組織制度是很完善了,不再是那種混亂的部族制度了,到了他們滅亡那段時間,我們稱他們為漢化的契丹人也不為過,實際上契丹族到現在已經完全溶於各族了。

契丹人確實很有趣,耶律德光進入開封後,還試圖按漢族的衣服習俗打扮登基,再下去或許乾脆會把自己的民族也漢化吧,不過他沒堅持多久,在起義不斷的時候離開了開封,再也沒有回來。他也許想建立後唐後晉的都是沙駝貴族,自己也可以成為中國的主人吧。問題是他 沒想過,李存勖,石敬瑭名義上是沙駝貴族,但是漢化已久,李存勖甚至已經以唐的後裔自居,他們就像高仙芝一樣,是完全被漢化的,實際上也沒人把他們當作異族了,而耶律德光不同,他是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外族征服者,而且軍紀混亂,沒有完全漢化,人民不認同他是 很正常的了。

好了,契丹的話題就到此告一段落吧,下面要說的是,現在的中原政權,宋的組織制度變化,還有來自東北的那個民族在最後一段開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組織制度的問題,有很多人有這樣的迷惑,為什麼少數民族如蒙古滿族幾十萬幾百萬人能奴役漢族這麼多年,為什麼人 口眾多的中原政權要以全力應付草原上幾十萬邊疆牧民,為什麼當年南京無數平民戰俘自己被殺害,卻不起來反抗。其實道理很簡單,問題就在於組織的問題。

人類生活在群體中,在群體中,個人的能力是渺小的,傳說中的「萬人斬」只能在小說裡出現,一般人能對付幾百人就不錯了,不過,假如群體沒有組織,只是一般的烏合之眾,那力量不會疊加而是銳減的。軍隊是人類社會最有組織和效能的群體,在有組織的軍隊面前,一 般的平民無組織的行動完全是做無用功,所以中原政權龐大的人口基數只能作為經濟實力和後備軍的象徵,其戰鬥力和遊牧民族的幾十萬戰鬥群體比起來高不到哪裡去。

幸好的是,中原政權一直在一般的組織制度上佔有優勢,先說說一般的組織制度,其實很簡單,我們有了工作進了公司,都要受老闆管轄,假如公司規模很大,那就要分層次,比如經理管多少人,主管管多少經理,總經理管多少主管,一層層上去,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的整體 一致,中原政權在這點通過制度和文化將整個民族統合起來,這是優於遊牧民族的地方。遊牧民族大都是部落聯盟,鬆散的組織不能和中原政權相比,而匈奴帝國和突厥帝國雖然能用強力統合起來,但是沒有經濟和文化制度的保證,很容易被分化。

為什麼說很容易被分化呢,這和遊牧民族的經濟有關,遊牧民族大都散居,必要時才聚集起來,這樣分散的遊牧方式始終讓遊牧民族分成無數個部落,而各個部落都有其獨立性,除非用強力,否則很能使他們統合在一起。而中原政權農耕文化聚居方式適合管理。所以,遊牧 民族只要在草原上便不能改變他那種方式,而同樣的是,中原政權也無法使自己的統治方式用到草原上,漢朝用屯田屯軍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制度,那是算最有效的了,但是只要遊牧民族還是遊牧著的,他們就不可能漢化。而相對,他們來到了中原,農耕經濟決定了他們只 有漢化才或者說中原化能生存下來。當然,這漢化有多有少,蒙古少一些,滿族多一些。不過一般而言,中原的制度是比遊牧民族制度先進,以前在草原是沒有施行的環境,到了中原還不用就是統治者有問題了。(此外,匈奴突厥不穩定的繼承製度也是其容易分裂的問題之 一,而其根源便是他們分散的實力使得一人不能繼承全部力量,不過之後的契丹女真解決的比較好。)

也正是如此,當契丹得到了幽雲十六州,那就不單單是地理那麼簡單了,也等於和平完整的接受了中原的組織制度,尤其這個組織制度是得到幽雲十六州的經濟基礎支持的,這和以前歷代不同,以前歷代要不就是進入不了中原,根本受不到中原經濟影響,要不就是以戰爭的 形式進入,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而遊牧民族進來後進行漫長的重建,也就是漫長的漢化過程,而契丹卻和平接受了這一切。這使得他可以將自己的遊牧民族和中原的制度文化慢慢融合起來,他的南院制度就是為了保持幽雲十六州的漢化本質,不單如此,契丹的繼承製度也 開始漢化。從這刻開始,命運的天平向遊牧民族傾斜了。

這時我們也許想,為什麼幽雲十六州的人民不起來反抗,可以用游擊戰爭呢,其實這和之後金,蒙古,清入侵時是一個道理,便是沒有組織。蒙古,清勝利的標誌是什麼?不是他們消滅了所有反抗的人,而是消滅了宋明政權這樣有組織的反抗。要統治接手一個國家,並不是 要把他們所有的人民殺死,這樣的做法就算再強的兵士也沒用,而是摧毀他們原來的組織核心力量,而建立自己的核心力量,比如說,一個公司,假如董事以上的領導層全部辭職,那公司會一下陷入混亂,而此時銀行或其他人接手只需要處理好中間階層的關係就行了,而不 必要和所有的員工都一個個談心。也是這樣,蒙清只需要解決宋明的核心階級再用原來的制度接手,保證中間階層的管理就行了。所以,表面上是蒙清幾十萬人取代宋明幾千萬,其實就是核心階層換了而已,(而且少數民族號稱全族共治,這幾十萬可比漢族的皇族人多多了 ,)

這也是游擊戰打不起來的原因,試想,假如抗戰時國民政府和延安都被消滅了,那誰來領導那些游擊隊?只能各自為戰被消滅。而且游擊戰需要現代通訊技術的支持,古代只需要一個謠言,就能讓大家軍心渙散了。

不過,遊牧民族的加強,並不一定要求中原政權的崩潰作為代價,假如中原的政權能夠保持原來漢唐的強勢,可惜,宋朝矯枉過正了。

唐朝的藩鎮割據實在影響太大,宋朝的建立者決心要用一個完善的制度來解決這樣的分裂情況,一定要把權力集中到中央手中。

中華大地能人何其多也,很快宋朝便找到了這個藥方,便是:重文輕武,壓制軍人,以文官治天下。

說實在話,這個藥方確實也不錯,假如沒有強大的外族,那這個方式確實可以保證國內政局以良好的文人政治繼續下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這個強大的外族從宋建立初始就存在並一直折磨著宋朝。

宋朝的單兵戰鬥力比起漢唐並不弱多少,現在常說騎兵拖了宋軍的後腿,但是問題便是,宋朝並不是財政困難到組建不起騎兵的程度,尤其在西夏建立之前,宋軍並沒有缺少馬匹的來源,何況宋軍以步兵為主並不意味著沒有騎兵。而且宋軍的軍事技術上佔據著相當的優勢, 那宋軍為何面對遼,金,宋卻屢戰屢敗呢?

問題在於在於宋朝的體制,因為唐朝藩鎮割據的問題,所以宋朝便限制軍人的權力,這確實沒錯,但是限制一旦成為了壓制便有問題了。你可以控制軍餉,限制軍人干政,限制軍隊隨意擴張,但是你絕對不能打擊軍人,讓軍人處於低人一等的地位。本來軍人這活就不是隨便 就能做的,累死累活,還有生命危險。漢唐兩代軍人地位頗高,戰爭賞賜豐厚,而宋朝軍人地位一落千丈,宋朝軍隊龐大,技術精良,但是卻沒有戰鬥力。「好男不當兵,」社會精英都聚集到文人那邊,而且宋朝招募軍隊還有一大用處,便是收羅流散失業人員,怕他們惹事 ,等於花錢把他們養起來,而且還喜歡在小兵臉上刻印,這分明是把士兵看作小偷一般。而在組織核心的軍官方面,殺敵再多也比不過金榜題名,戰功好還要受猜疑,反是庸庸碌碌來的輕鬆,組織核心如此,還能指望軍隊有多強的戰鬥力?對付國內的盜賊或許還可以,遇到 真正意義上的軍隊就不堪一擊了。

這時,遼國被金所滅,遼國的滅亡和北宋與金結盟倒確實關係不大,就算兩者不結盟,遼國也要被金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不過,一個比遼國還要強大的帝國出現在宋面前了。

金崛起於東北,這個帝國的崛起實在令人眩目,其戰鬥力之強大令人吃驚,遼國當時並沒有太大的衰弱,完全是金的力量太強的關係,這其中女真族強大的學習力令人吃驚,和西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不同,他是如此之快的吸收和消化著比自己先進的文化,要知道他們起兵前 不久還是處於原始部族時代,前文說到遼國已經漢化程度極高,但是和金比,那又是差的遠了,彷彿來自東北高山黑水的他們比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隨便開個玩笑,據說女真族是遊獵為生,那這樣可比有時還牧羊的遊牧民族更加厲害了,哈哈。)

女真族擁有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又善於吸收別人的文化,尤其是他們的組織能力令人吃驚,金國和後來的清國的組織制度看起來並不完善,就拿八旗制度來說,各旗主的實力是相對獨立的,這很容易造成前代統治者死後內部分裂,金國初期的合議制度也是如此,但是他們居 然都度過了這樣的難關,而且迅速漢化了自己的組織結構。當然,正如前文所說,來到中原他們的經濟基礎改變決定了他們漢化的命運,而且漢族制度確實有利統治。

金國的南侵或許是蓄謀已久,或是臨時起意?這很難說,金國在滅了遼國之後,按理應該先消化自己的成果一段時期,而且完顏阿骨打在世時期金國對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態度,直到阿骨打死後,金宋交惡。

宋朝對外族入侵方面,體現了他的組織制度應對危機的不完善,各臣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甚至是為了爭吵而爭吵,陷入完全的黨爭而非對現實的考慮中去,為了擁護自己的主張,不惜拖別人的後腿,這就像以前的遊牧民族一樣,內部首先分裂了。我們看看漢朝時期,漢武 帝考慮和匈奴作戰時,許多大臣也是紛紛反對,但是一旦正式開戰,沒有埋怨的,全體投入對匈奴的作戰。比如韓安國,當年反對與匈奴開戰甚烈,但是一旦開戰,仍舊衝在前線作戰奮勇殺敵。

或許還是重文輕武惹的禍,朝廷政策由文人制定,但是一旦作戰,殺敵的有功的都是將領和支持開戰的大臣,而且戰爭的勝利還標誌著自己的失勢,而且宋朝文人不會帶兵,不像漢唐文武相差不大,許多人都是能文能武,就算自己政見不被用,依然可以戰場殺敵立功,而宋 朝文人一旦自己的政見不被用就可能淪落一輩子,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寧願拖別人的後腿。北宋末期,政局尤其混亂,指揮也混亂不堪,使得被金兵輕易攻破開封。

從金兵的行動中我們可以見到組織核心的重要性,金兵將大多數的宋朝皇族俘虜,以至高宗無後還要從太祖一脈尋找繼承人,假如高宗沒有逃出,那被公認的組織核心便沒有,之後各立山頭,被金國各個突破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且高宗初年的組織能力確實不錯,南宋得以 保持,高宗功不可沒。

從另一邊說,金國也沒有作好完全接管宋國的準備,他們後來扶植傀儡政權也是為了自己的漢化和全面接管做準備。(記得抗戰時期的傀儡政權嗎?兩者極為相似。)

這時,宋軍被限制的戰鬥力便體現出來了,金兵短時期不能控制所有的地區,給了宋軍組織的時間。宋軍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關鍵是統治核心的消失一時間群龍無首,南宋政權的建立,使得宋軍有了統一的組織,可以對金軍反擊,而在此時,私兵的組織力量體現出 來。

原來的宋軍,將兵是分離的,而且兵源很差,良莠不齊,這樣再好的裝備給一群臨時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也是糟蹋,而南宋初年的混亂後重整,各路將軍有了組織和訓練軍隊的權力,兵源因為反擊的號召也得到極大的改進,軍隊組織得到了很大改進,像岳飛韓世忠劉琦這樣 的軍隊戰鬥力就是很強的。其實終南宋一代,有戰鬥力的大都是私家兵。(即自己招募組織的兵。)不過南宋的整體組織一直沒有改進,大戰役的組織混亂還是一直存在,無論是對金還是對蒙古。

女真族是個奇怪的民族,一方面極快的漢化,另一方面極力保持自己和漢人的區別,或許是認為這樣就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吧,不過他對西邊的統治則和中原政權沒什麼兩樣,就是分而治之。不過到了蒙古崛起後,這招就不靈了。

遊牧民族的最強時期是何時,大多數人都會想起蒙古帝國,儘管我認為匈奴帝國在那個時代的草原地位比蒙古帝國還要出眾。(敗退的匈奴一部可是把整個歐洲攪亂的,範圍比蒙古還要廣,當然,那時的中原政權更強大。)不過確實,蒙古帝國的組織制度比匈奴突厥這些早 期草原帝國要出色。

匈奴突厥的組織還是以鬆散的部族聯合形式,但是蒙古軍事組織已經開始細化,雖然看起來十分粗糙,就是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這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組織。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進步了吧,至少不是以部族為單位組建軍隊了。雖然不久還是分裂成各派,但是現 在的蒙古大軍是最強的。確實,相對來說,他是最強的。在匈奴時代,東方有強大的漢帝國,西方的西羅馬帝國也不是很好啃,突厥時代,東方唐帝國既善戰又狡猾,而西邊的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帝國都不是好惹的主。

但是,此時的蒙古不同,西邊沒有能擋住他腳步的國度,阿拉伯帝國衰落了,基輔羅斯還不是日後的俄羅斯,俄羅斯要臣服於蒙古二百年才獨立,拜占庭帝國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西方的路是平坦的,比匈奴時期還要平坦,匈奴時期要找到通往西方的路還是很困難呢,而蒙 古不用擔心,商人們為他們指引著道路,大汗發出了指令,西方一定要征服。

東方有點棘手,東方的帝國比西方強大的多,無論是人口科技甚至是戰鬥力上,不過,和當年的漢唐帝國比起來,那要輕鬆的多了,中國已經分為了南北兩部,而且相互敵視,先滅北方,再滅南方,這樣的算術太簡單了。

金國抵抗著,他的戰鬥力彷彿大大退步了,野戰打不過蒙古軍,水戰宋軍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節節抵抗吧,造起了堡壘,金國希望靠這個抵抗蒙古人。

堡壘是有效的,蒙古人對堅城總是很頭疼,假如宋不參與,金國不會滅亡吧,但是宋參與了,金給宋的屈辱太大了。

接下來是宋了吧,不過這個敵人比金還要麻煩,他的城牆比金要堅實的多,幸好金國的滅亡給了蒙古大批的資源,只要把這些資源消化了,那就好辦了。

我們常說蒙古人的四等人不公平,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這樣才能驅使被統治的各族去戰鬥,他們的四等人是按統治早晚定的,統治了一個地區,把這些地區的人派去征服另一個地區,而另一個地區的人比前一個地區地位還要低,再派去征服下一個地區。這種不平等不是單 純的種族歧視,而是有一種現實的意味的。儘管這種現實的味道在擴張結束後是不實際,導致了蒙古的覆滅。

宋的滅亡是無可奈何的吧,假如是宋收復失地,控制了原來金的資源,那蒙古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但是事實上卻是蒙古控制了金的資源,這樣的情況等於是蒙古加金攻打南宋了。

南宋並不是沒有機會,蒙古大汗每次死亡,蒙古內部就開始分裂,甚至開始戰爭,但是宋卻沒有把握這種機會,雖然這個機會還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既沒有曾經收復失地,也沒有挑動蒙古戰火越來越烈,確實是一個太過偏安的政權。

蒙古帝國在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了,不過這個帝國比起金,清,甚至遼來說,漢化程度都要低的多,蒙古大汗對漢化有種天生的反感,雖然用漢人和漢人的制度,但是他真正的制度是很混亂的,這樣的混亂制度能支撐到明的建立已經很不錯了。

一般來說,我們稱漢唐是中國兩次強盛時期,明朝是一次復興,這次的復興短暫的多,明朝只是略微反彈了一下,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就行了,或者是朱元璋的關係,和他那個時時不忘出征的兒子朱棣不同,朱元璋本身是一個內向化的人,他更關心內部的建設,以至於設定了 那麼多的不征之國。確實,當時的國家經過蒙古的統治,已經有些蒙古化了,漢人穿胡人服飾,制度稱呼蒙古化已經相當厲害了,儘管蒙古並沒有象清朝那樣強制的更換服飾。朱元璋開始重新的漢化,這或許有些諷刺,在漢族的地區漢化,不過實際確實如此,而且朱元璋開 始重新制定組織制度。

和宋朝的那次一樣,明朝也是來一個矯枉過正,這好像是老毛病了。趙匡胤和朱元璋幾乎都犯了一樣的錯誤,即:他們認為自己的後繼者能像自己一樣控制全局。(要不然他們就是認為自己能長生不老。)趙匡胤認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乘著手下的武將還沒老,收復幽雲十六 州,一統天下,回復漢唐疆域,假如這樣,這樣宋朝的文官政治確實能進入良性循環。可惜他死之前,北漢還沒收復,而他弟弟幾次大仗把他手下的能征善戰的軍隊消耗殆盡,便開始重文輕武的文官政治。而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孫子能像自己一樣控制全局,問題他連自己的叔 父也沒控制住,而以後的各代也不像朱元璋那樣能控制著全國。(假如他的後輩能像他那樣強勢或許明朝可以支持到現代文明的入侵。)

訂立這樣的制度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是要看實施的環境,實施的人,不隨著環境變化,而死板的扼守祖制,那只有失敗的結局。

明朝對武人並不像北宋那般歧視,不過將兵分離的局面並沒有得到解決,戚繼光努力過,他的募兵制度成了明朝後期的主要兵制,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明朝時期對西北一直處於拉鋸的狀態,在痛苦的折磨後,蒙古各部終於被分化,不再對明帝國擁有威脅,不過還沒等明帝國喘口氣,東北的女真又捲土重來。

雖然說清在早期取了「金」的名字,但是這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原政權的蓄意挑釁,歷史上的金國滅亡後他們的後人都在中原基本漢化了,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是八輩子打不上的遠親。所以後來皇太極自己也覺得不太對,而且也不應該故意挑釁,於是改了「清」的名字。

那時的女真還在明朝管轄下,在這樣的情況下統一而明軍沒有太多的介入實在是一個奇跡。清和當年的金不一樣,清面對的是強大的明帝國,儘管明帝國內部已經發生了問題,而且當時萬曆三大征大傷明帝國的軍事元氣,但是對於女真來說,這還是一個龐大的敵人,實際上 ,奇跡接二連三的發生,那位根本不會打仗的文人統帥滑稽一般的指揮導致薩爾滸大捷,而明朝政府的內爭使得他們放棄讓滿人頭疼的碉堡戰,進行野戰,然後又退出遼東。奇襲京師這樣驚險的作戰計劃居然成功,而且用反間計害死了袁崇煥。這一系列軍事上的奇跡使得所 有人吃驚。

滿人的八旗制度其實並不嚴密,這到不是指軍事,而是指繼承製度,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猝死本來很可能使得內部分裂,確實,為了王權,八旗內部一度要火並,但是瓶頸卻安然的度過了。這確實是個奇跡,須知蒙古帝國只在第三代便分裂了,到蒙哥和忽必烈那時他們只是名 義上的全體蒙古人的大汗。

最大的奇跡還是在後面,明帝國雖然日見衰退,但是清還沒有能力將他吞下,這一方面是明帝國本身的實力,一口吞之不下。另一方面清還需要時間消化和整頓自己的內部。

不過此時奇跡發生了,明北京被攻破,李自成進入了北京,大順建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假如明支持下去,清只能一步步慢慢蠶食,他沒有信心全面控制中國,假如大順鞏固了政權,中國本身的潛力加新興政權的活力,那只怕比明更難應付。

但是此刻正好是一個空白期,明朝主要的組織核心消失了,大順的統治沒有鞏固。中國出現了一段短暫的統治空白時期。就是這個時期,讓清抓住了,擊退大順,入主北京,控制漢族官僚這一中級組織階層,同時還控制了原明軍隊中最具戰鬥力的軍事組織。(吳三桂的關寧 鐵騎是明朝末期最強的軍隊,但是這也是一隻吳三桂的私兵,這只軍隊效忠的對象在北京被攻破時就已經徹底的由國家變成了吳三桂個人。)

接下來的事比較簡單了,南明和大順大西政權互為敵手,中國的組織分裂,而清卻佔據了北中國,對任何一方都擁有優勢,各個擊破,這就是清要做的事,先是更有戰鬥力的大順,再是佔據名義上正統地位的南明。大順的滅亡是可想而知的,南明勢力不原諒他,清不放過他 ,他本有機會借用北京的中層組織階層建立自己的王朝,但是這便宜讓清佔了。而南明的滅亡是可惜的,南京政權本來擁有機會,假如他的在位者更有能力一些,不需要太強,只要達到後面的隆武的水平,那就還有機會。即便南京政權覆滅,也是有機會的,假如西南抵抗勢 力和東南抵抗勢力能夠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行其道。

清朝入主中原,在組織制度上基本照抄明朝,(抄的都有些誇張……)除了一個八旗制度和滿人特權被保留下來。其實這兩者本就一樣,八旗制度在康熙親政後基本不再有太多的作用,滿人特權是為了增加滿人的凝聚力(也正常,歷代都有功勳世襲,只是……這次太多了些 ,而且這樣的特權大都養成滿人懶散的習慣,還遭漢人不滿,)。其實按現在來看,清進入假如不強行剃頭易服,而是自己漢化,而日後的統治會更鞏固一些吧。(辛亥革命說是民主革命,但是民族革命的色彩更濃厚。)不過誰能想到那麼遠的事呢,保證自己目前的統治就 好了。

清是馬背民族最後的輝煌,漢族的制度技術和他本身馬背民族的性質使得他對西邊遊牧民族的戰爭很是順利,目前中國的版圖是由清奠定的。

不過,當歷史的車輪進入了工業時代,馬背民族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刻也就到來了,槍炮和火車取代了箭和馬,新的時代到來了,現在我們只能在影片和想像中回憶馬背民族的輝煌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