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組成]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古城建築] [宮廷建築] [陵墓建築] [寺廟建築] [石窟建築] [佛塔建築] [橋樑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組成]

(一)台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高級台基

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杆,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高級台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 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台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台 上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最高級台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於最高級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台基上。


(二)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三)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 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 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 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四)大梁,即橫樑

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鬥,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 訪,位於兩簷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簷,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畫

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 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可分為三個等級。

1.和璽彩畫

是等級最高的彩畫。其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面兩邊用《 》框住,並 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2.旋子彩畫

等級次於和璽彩畫。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兩邊用《 》框起,可以貼金粉,也可以不貼金粉。一般用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3.蘇式彩畫

等級低於前兩種。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兩邊用《 》或( )框起。「( )」被建築家們稱作「包 袱」,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七)屋頂(古稱屋蓋)

中國傳統屋頂有以下七種,其中以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為 級別最高,其次為單簷廡殿、單簷歇山頂。

1.廡殿頂

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 頂。

2.歇山頂

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 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卷棚頂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八)山牆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九)藻井

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 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 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 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 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 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 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 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 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 計,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 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 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 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 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 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 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古城建築]

古代爭戰都是用刀、槍、劍、戟等兵器,巍然雄峙的古城牆就是為了阻止敵人的侵犯的。一旦發生戰爭,憑城拒敵,進可攻,退可守,居高臨下,對保衛城地安全十分有利。

古城池對現代旅遊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人類久遠的歷史對現代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可以喚起人們尋奇訪古之情,而古城可以激起旅遊者的思古懷古的感情。

中國古城一般都築有城牆,城牆外有護城河(或叫護城壕)有的城內還有皇城、宮城、內城,有的還有外城。

我國古代的城牆早在商朝初期就出現了。那時候的城牆,都是用夯土法築成的。城牆上面窄,下面寬,成梯形的橫斷面。位於江蘇 武進縣境內的「淹城」是我國目前保留最古老、最完整的城牆建築,相傳是商末周初的遺跡。唐代的都城是長安(今西安)長安古城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 和宮城,佈局完整。但該城已於唐末戰爭中付之一炬了。旅遊者目今所見之西安城牆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至1378 年)所建。該城牆是夯土築成,底寬18米,頂寬14米,高12米,高大厚重,異常堅固。

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是南京城。城池的四周長舊說98華裡,實際上是67華裡。城高平12米,寬10-18米。明皇朱元 璋 在休寧人朱升的「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下,逐步興建起來。古城牆是用特製巨型城磚築成,朱元津還親自檢查工程質量。六百多年來,南京古城牆 一任風雨剝蝕,仍然安然無恙地保留下來。此外,在京城外還築有外城,周長120華裡,有18個城門,稱「外十八」。內設城門13個,稱「內十三」。內城 13個城門中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為雄偉、險要。南京古城是我國重要的名勝古跡,去南京旅遊如不欣賞一下古城,尤其是不看一下重新修整開放的中華門,將 是非常遺憾的。

今天的北京城是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礎上 改建的,有外城、內城和皇城。清代的北京城基本上保持了明城 的 原狀。共20座城門,其中最高大、雄偉,氣勢磅礡的是北京內城的正陽門(俗稱「前門」)正陽門城門樓是所有城門樓中工藝 最精湛的一個,高42米,三重飛 簷,兩層樓閣,具有獨特的中國 古城樓之美。

我國的萬里長城早已引起中外旅遊者的注目。它像一條看不一見首尾的巨龍,爬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越過浩瀚的沙漠,綿 延逶迤,橫貫天際。長城被中外遊人譽為「人類的紀念碑」,長城是我國古城中最偉大的工程,每天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旅遊 者「競相攀登長城,一覽世界奇 跡」。一般認為,長城是秦始皇開 始修築的。其實我國古長城早在戰國時代就開始建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邊防,於公元前221年開始修築長城,把 戰國時代燕、趙、秦等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又擴充了許多部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形成萬餘裡的龐大城牆建築。秦代以後,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 金、明各代,都對長城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築和增建。明代修築長城前後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工費巨大。修築堅固,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12700多里, 大部分保留完好,這就是我們在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所看到的長城。

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城樓上高懸著的巨匾「天下第一關」,字形端莊,渾厚有力,每字高達1.6米。此匾相傳 為嚴嵩所題,但根據可靠文獻記載,應是明朝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書。長城西端的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西部,號稱「天下雄關」。城樓上「天下第一雄關」的匾 額,與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遙相呼應,但「天下第一雄關」之匾於1928年已被軍閥毀掉。

長城沿線還建有許多關城,最著名的關城是山海關、嘉峪關、平型關、雁門夫、居庸關、白虎關、娘子關等。

另外,我國現今保存較為完好的還有:

平遙城牆。平遙城牆位於山西平遙縣,是我國現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城牆隨中都河境蜒而 築,其餘三面皆直列砌築,周長6.4公里,牆高12米,平均寬3.5米。城外表全部用青磚砌築,內牆為土築。周辟六門。東西門外又築甕城,以利防守。城門 上原建有高數丈的城門樓,四角各築角樓,每隔 50米築城台一座,連同角樓,共計94座,今大多已殘壞。城外有護城河。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資料。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麗江古城位於雲南西北部,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始建於南宋末年。麗江古城未受中原 建城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在雙石橋處被分為東、中、西三條支流,各支流再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 形成水網。麗江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作為古城居民的納西族擁有悠久豐富的傳統文化。聞名遐爾的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白沙壁畫等 即是重要的內涵。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觀的審美,主要講究高大、厚實,從實戰出發,以利防犯。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古城則完全成了審美對象,即成為現代人遊覽、觀賞的對象。


[宮廷建築]

(一)宮殿建築概述

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幾千年來,歷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廷。這些宮廷金玉交輝、巍峨壯觀,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宮」在我國出現得較早,原是指「聖人」的屋宇。從秦始皇開始,「宮」成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我國宮廷建築的規模越來越大。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都是象小城一樣的建築,宮內有前殿、寢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宮殿建築最大的特徵是碩大的斗拱、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絢麗的彩畫、高大的盤龍金桂、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以顯示宮殿的豪華富貴,像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這洋一座豪華的古建築物。

漢朝長安城裡的三級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合稱「漢三宮」。

長樂宮是由四組宮殿(長信、長秋、永壽、永寧)組成。當時,劉邦就在這裡處理政務。長樂宮周圍大約有一萬米。

未央宮建築在長樂宮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蕭何主持所築的皇宮。當時未央宮建造極為豪華,它建在一個高台地上,由擁多個殿宇和台閣組成,周圍約8900米。

建章宮是由一組龐大的、密密層層的宮殿群組成的。殿宇台閣林立,號稱千門萬戶」。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還高。東西有20多丈高的鳳閾。由於建章宮建築在建章門以西,所以整個建築群同未央宮隔城相對。

「漢三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建築早已無蹤影了,但是,我們從現存的遺址看,還可以想像出整個建築的規模和佈局。

在西安城東南部,有一個興慶宮公園,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處宮廷——興慶宮的舊 址。興慶宮佔地面積大約2106畝。它的最大特點是把宮廷與園林結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長安城裡,有三大宮廷建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富,而興慶宮是規模 最大、最豪華富麗的一處。興慶宮東部偏南的地方是沉香亭,這是專供唐玄宗和他的貴妃楊玉環欣賞牡丹的處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遠有一個橢圓形的大水池,面 積18300平方米,名叫龍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蕩漾,池邊樹木蔥鬱,風景十分優美。可以看出當年的興慶官就是這樣一座殿宇和園林結合的大宮廷。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保留最完整的一處。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明朝先後曾有14個皇帝在這裡居 住,清朝先後10個皇帝在這裡居住。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類。建築之輝煌,陳設之豪華,是世界上宮殿所少見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 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周米高的紅圍牆,周長3400多米,城外是護城河。從整個建築佈局來看,故宮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稱「外朝」, 主要建築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兩側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發佈命令的地方。

「外朝」後面部分是「內廷」,也叫「後停」。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御花園。內廷的東西兩側是東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

故宮是一處豪華壯麗的殿宇之海,這處宏偉的古代宮廷建築群,充分顯示了我國宮殿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瀋陽故宮在瀋陽老城,是清軍人關以前的清室宮廷。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都在這裡居住過。瀋陽故宮佔地面積6萬為多平方米,有70多處建築物,300多間房子。現在整個建築群保存完好。

(二)宮殿建築的佈局與陳設

  1,宮殿的佈局

(1)嚴格的中軸對稱

為了表現君權受命於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低小簡單。這種明顯的反差,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縱長深遠,更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華貴。

(2)左祖右社,或稱左廟有社

中國的禮制思想,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手中 有糧喜氣洋洋,手中無糧慌慌張張」、「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左祖右社,則體現這些觀念。所謂「左祖」,是在 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 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後。

(3)前朝後寢

這是宮室(或稱宮殿)自身的佈局。大體上有前後兩部分,一牆之隔,「前堂後室」,即「前朝後寢」。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 「後寢」,即帝王與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牆處,設有御座,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後寢」,則沒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宮殿外陳設

(1)華表

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橋樑、陵墓前作為標誌和裝飾用的大柱。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為石製,柱身通常雕有蟠龍等紋飾,上為方板和蹲獸。華表高高聳立,既體現了皇家的尊嚴,又給人以美的享受。豎立於皇宮或帝王陵園之前,將其作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

華表起源於墓碑(木製),後來人們將木柱豎於交通要道,作為識別道路的標誌,故稱「華表木」或「恆表」。不久,君主又讓人 們在上面刻寫意見,稱其為「誹謗木」(古代「誹謗」一詞是中性詞,指責過失的意思)。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社會相繼建立,已經不允許人 們在「誹謗木」上刻寫「諫言」,而演變為刻上雲龍紋的華表。

(2)石獅

宮殿大門前都有一對石獅(或銅獅)。石獅(或銅獅),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所以又有顯示「尊貴」和「威 嚴」的作用。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習俗成對石獅系左雄右雌。還可以從獅爪所踩之物來辨別雄雌。爪下為球,象徵著統一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踩著幼 獅,象徵著子孫綿延,必定是雌獅。在中華大地還有北獅、南獅之分。北獅雄壯威嚴,南獅活潑有趣。還有所謂「三王獅」,那是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而獅子所蹲 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鳳凰是鳥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稱「三王獅」。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

(4)嘉量

我國古時的標準量器。全套量器從大到小依次為:斛、斗、升、合、龠。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徵著國家統一和強盛。

(5)吉祥缸

置於宮殿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的水缸,有的是銅鑄的、古代稱之為「門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撲滅火災,故又被譽之為吉祥缸。如北京故宮中的吉祥缸,古時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蓋,下邊石座內燃炭火,以防止冰凍,直到天氣回暖時才撤火。

(6)鼎式香爐

有蓋為鼎,無蓋為爐。是古代的一種禮器,舉行大典時用來燃檀香和松枝。

(7)銅龜、銅鶴

龜和鶴是中國文化中的神靈動物,用來象徵長壽,慶賀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稱之為龍頭龜、仙鶴。


[陵墓建築]

我國古代的陵墓建築,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墳。但是,也有少數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從佈局來說,都是在陵園的四月築上陵牆,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門闕,還有石人、石獸的雕像,給人一種肅穆、寧靜之感。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即位後,便在驪山大規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時已修建36年;漢武帝的陵墓修建了半個世紀之久;明神宗(朱翊鈞)10歲做皇帝,22歲就忙著為自己修建墳墓。

西安附近是我國皇帝陵墓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驪山秦始皇墓外,還有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唐代18個皇帝的陵墓。其中漢武 帝(劉徹)的茂陵是11個西漢皇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寶物也是最多的。茂陵還有5個陪葬墓。據文獻記載,當時茂陵設置了陵令、園長等官職管理陵園, 僅澆樹灑掃的人就有5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圍30公里,園內還有17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貴的文物。據記載,墓內「閒麗不異人間」,說明昭陵地官的豪華和富麗。

北宋皇陵在河南省鞏縣境內,整個陵區南北15公里,東西10公里。北宋9個皇帝有7個皇帝葬埋在這裡。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我國皇帝的陵墓中明清兩代的皇陵最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縣天壽山下,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宏偉的是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鈞)。

定陵已於1956年發掘。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由前、中、後及左右5個殿聯成,全部用砌石卷拱。 地宮除放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還有他的兩個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結構堅實,四周排水設備良好,很少積水,石拱無一塊石頭塌陷,充分說明我國建造地下建築的 高超技術。

清陵共分三處:遼寧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有清東陵、河北省易縣境內有清西陵。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陵墓建築中規模最宏大、建築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這裡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 陵)、咸豐(定陵)、同治(慧陵)5個皇帝,14個皇后,136個嬪妃,共15個陵墓,佔地2500平方公里。東陵宮殿及牌樓217座,建築面積要比北京 故宮大幾十萬平方米。陵區的北部是昌瑞山的主峰,主峰腳下是孝陵,其它諸陵分列兩側。正對孝陵是一條12米寬,6公里長的神道貫穿南北,兩側排列著石人、 石獸等。

清東陵地上的建築以定東陵(慈禧)和裕陵(乾隆)最為考究。定東陵和裕陵地宮全用漢白玉建造,處處是藝術高超的石雕,龍鳳呈祥,彩雲飛舞。地宮室內牆壁除石雕之外,全都貼金,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僅貼金一項,就消耗黃金4590兩。建築精美壯觀,糜費空前。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皇帝及其後、妃等。陵區佔地約800平方公里,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比清東陵規模小得多。

陵園是我國古建築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築群,陵園內松柏蒼翠、樹木森森,已成為今天尋古探奇的旅遊勝地。我國陵園建築對旅遊者,尤其是對外國旅遊者極有吸引力。每年夏天,僅到東陵遊覽的人就高達數萬人。


[寺廟建築]

寺廟是我國佛教建築之一。寺廟、佛塔、石窟被稱為三大佛教建築。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我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

我國古代寺院的佈局大都是正中路前為山門,山門內左右為鐘鼓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是大雄寶殿,再後便是藏經樓。正中路左右佈置有僧房、齋堂等建築。

一般寺院都有大雄寶殿,是寺院內最主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寶殿是供奉「大雄」的地方,「大雄」即佛教的始祖「釋加牟尼」。

白馬寺是中國官方營建的最早的佛寺,是漢明帝劉莊在洛陽按照佛教的要求和傳統式樣建造的。白馬寺建成後,佛教在中國』的勢 力大大發展起來,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佛教又從我國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對中外文化起了推動作用。所以,白馬寺被稱為佛 教的「祖庭」。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城東9公里的地方。北靠祁山,南望洛水,綠樹紅牆,蒼松翠柏,顯得十分肅穆。白馬字佔地面積大約4萬平方 米,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院內主要有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觀音閣、毗盧閣等。其中最主要的殿堂是大雄殿。白馬寺不僅為中外旅遊者遊覽、觀賞,而且也是 許多國家的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山西省的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它與四川峨眉、安徽九華、浙江普陀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上的佛教建築非 常多,保存至今的就有58處。其中南禪寺和佛光寺比較著名。南禪寺面積不大,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3米。它建於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 國現在保存下來的一座最早的木結構寺院建築。佛光寺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因為寺內有「四絕」:塑像、壁畫、墨跡和建築,被稱為「世間的瑰 寶」。佛光寺在建築上薈萃了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形式。這座寺院建築在半山腰,上下共三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捨等各種建築。佛光寺外形樸實,比 如寺廟的柱於、斗拱、門窗、牆壁等沒有什麼花花綠綠的色彩,一律塗成土紅色。

我國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建築的特點是佛殿高、經堂大,建築物多困山勢而築。例如,屹立在拉薩市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喇嘛建築。布達拉宮整個建築依山壘砌,形式多變,在陽光下顯得金碧輝煌。

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也是大型喇嘛建築,依山傍水,崢嶸起伏,景色壯麗幽雅。

雍和宮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喇嘛教寺廟,建築規模十分宏大。前半部佈局疏朗開闊,琉璃牌坊高聳於全宮的最南端,牌坊北為一條退 道,直達昭泰門。昭泰門以北建築密佈。主要有天王殿、雍和宮(正殿)、永佑殿、萬福閣等。萬福閣為全官最高大的建築物,形體雄偉,造型獨特,殿內供有18 米高的大佛。

我國還有的寺院凌空架起,表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投巧。像北嶽恆山的懸空寺,上靠危巖,下臨深谷,依山做基,就巖起屋,造型奇特,的確為建築史上所罕見,到此遊覽的旅遊者無不叫絕。

總之,我國寺廟建築全國各地比比皆是,不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都是被中外旅遊者所稱絕的。


[石窟建築]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大都是僧侶們開鑿的。石窟實際上是僧房,是教徒們集會、誦經、修行的地方。我國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開鑿的,主要用來供奉佛和菩薩。我國最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雲岡石窟,洛陽

的龍門石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即千佛山),是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據莫高窟唐代碑文記載,這裡的第一個石窟,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鑿的,以後各代均有所修建。

莫高窟南北長1600多米,保存完好的洞窟多達492處,洞裡的壁畫總面積為4.5萬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所以,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美術館」。以壁畫和泥塑著稱的莫高窟,建築工程是偉大的,藝術是燦爛的,是世界藝術史上偉大的奇跡。

山西雲岡石窟是北魏文戍帝和平初年(公元5世紀60年代)開鑿的,歷經40年,這座巨大的藝術建築工程才告竣工。雲岡石窟 以壯麗的石刻聞名於世,「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這是古人對雲岡石窟的讚美。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洞內大小佛像51000多個,是 我國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在洛陽南龍門山上,龍門山為石灰岩,為石窟大規模斤鑿創造了條件。龍門石窟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鑿的,現存窟龕 2100多個,造像97000多尊。其中,賓陽中洞所刻的「帝后禮佛閣」是一件精美絕妙的藝術珍品。

龍門石窟在建築上同其他石窟不同,它多半是利用天然的溶洞,稍微做些擴展而成。龍門石窟從平面佈局來看,大概可分為西山北 部和西山南部兩個部分。西山北部最著名的石窟建築是「賓陽三洞」。這是三個連著的洞窟。洞窟內有11尊大佛像。其中釋跡牟尼像高8.4米,是北魏中期的石 雕傑作。

麥積山石窟在甘肅天水縣東南45公里的麥積山上,開鑿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麥積山石質松碎,不宜精鑿,神像多為泥塑。在 19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北魏以來的數以千計的精美塑橡,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人間的血肉氣息。麥積山洞窟隱蔽在深僻的林區,避免了帝國主義的盜竊,因此 比較好地保存了下來。

以上概括介紹的四個石窟群,只是我國眾多石窟中的一部分。


[佛塔建築]

我國的古塔大都是屬於宗教建築,一般稱佛塔。我國佛塔數量極大,分佈極廣,拔地突起,戟指藍天,裝點了祖國美好的山河。

佛塔起源於印度,公元1世紀前後,隨佛教傳入中國。但是,中國的佛塔在結構上和形式上同印度的佛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融合了民族的建築藝術特點,主要是把中國原有的亭台樓閣建築中的一些特點,運用到塔的建築中,從而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塔。

我國的佛塔不僅能在塔內供個佛像,有的還可以登臨遠眺。西安的大雁塔古今許多文人學士到那裡登高賦詩,抒發情懷,留一下了 大量名言佳句。唐代詩人岑參游大雁塔後吟詩,「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通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精闢地概括了大雁塔的雄姿。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塔的建築隨之興起。到北魏時期佛塔的建造已極為盛行,僅在洛陽就有上千座。目前,我國還有三千多座佛塔。它們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佛塔不同於諸如佛教的壁畫、雕刻、佛曲等藝術形式,很少體現佛教象徵主義、神秘主義的美學思想。我國佛塔比例合度、結 構精密、宏偉壯觀、靜穆安閒,給人以崇高的美感。我國佛塔還巧妙地與自然的景色相融合,以自身的挺拔英俊,對於佛寺組群和城市輪廓面貌都起到一定的裝點作 用,達到了藝術美和自然美交相輝映的審美境界。佛塔與自然景色高度統一的美學特性,使遍佈於全國各地的佛塔成為風景美的點睛之筆。


[橋樑建築]

橋樑建築也是我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為了戰勝大自然設置的交通障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勞動,在江河上架設了無數座千姿百態的橋,不僅便利了交通,而且裝點了祖國的山河。

我國橋樑建築的歷史相當久遠,有人認為,我國橋樑建築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我國古代橋樑建築中,有不少都是世界性的創舉。其中有許多橋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至今仍然堅固完好。這說明我國古代橋樑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我國占代橋樑很多,最古老、最負盛名的要算是西安市東北十公里處灞水上的灞橋了。灞橋是漢朝時期建造的一座石橋,是我國石柱橋墩的首創。

位於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又叫安濟橋,趙州橋是用石頭建造的拱橋。這種橋型結構又比灞橋進了一步。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一早 的一座單孔石拱橋。趙州橋建於隋朝大業初年,是傑出的工匠李春、李通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了。趙州橋之所以名揚中外,主要是它造型美 觀,設計和建造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從建造技術上說,最大的特點是跨度大、橋拱底。由於工匠的精心設計和獨到的技術,這座橋至今堅固完好。這在世界橋樑建築 史上也是一個創舉。趙州橋的建造成功,為我國古代文明贏得了榮譽。

蘇州吳縣境內的寶帶橋,是蘇州所有古橋中最宏偉的連拱石橋,橋長400多米,寬4.1米。寶帶橋始建於唐元和年間,以後又經過多次整修。瑰麗多姿的寶帶橋共53個橋孔,與水中成半圈的倒影上下交映,別具佳趣。

福建省的洛陽橋建在泉州市和惠安縣交界處的洛陽江上。洛陽橋始建於宋代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花費6年的時間才 建成。這座橋全長1188米,寬5 米,有31個橋墩。洛陽橋建造規模巨大,素有泉州「石橋甲天下」之稱,並被譽為「海內第一橋」。最著名的安平橋,有五里之長,又被稱為「五里橋」,是我國 現存最長的古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贊語。這座橋橫跨在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和南安縣的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建於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橫跨在廣東省韓江上的廣濟橋是一座美麗寬闊的古橋,簡稱「湘橋」。它始建於宋代紹熙年間,共花費16年才建成。廣濟橋是一 座梁橋和浮橋相結合的開合式橋樑。它有石墩、石樑的橋面,也有在木船上搭板的橋面。東西兩頭是石樑橋,中間是浮橋,這是廣濟橋一大特色。廣濟橋另一個特點 是橋身長,橋面寬,整個橋身的長度為517.95米,寬約5米,廣濟橋作為一座多結構的開合橋,是我國橋樑建築中獨一無二的。

蘆溝橋是一座中外聞名的古橋。古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稱讚蘆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蘆溝橋位於北京廣安門外 13公里的永定河上,建成於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11孔,橋兩邊欄杆上雕刻有石獅子485個,生動活潑,精美動人。

總之,我們偉大的祖國,多山、多水,可謂「萬水千山」。古人建造的橋樑遍佈祖國江河。有的橋長若垂虹,有的橋環如半月,有的小巧玲戲、柔美纖巧,有的雄偉壯觀;千百年來,我國的許多古橋仍然堅固如初,傲然靜臥。很多古橋已成為遊覽、觀賞的重要對象,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