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古都


[北京] [西安] [南京] [洛陽] [開封] [杭州]

[北京]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國外眾多人士所嚮往的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她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端,太行山與燕山交匯處,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

兩千年來,北京古城歷經興替,留有不少遺跡供人憑弔:明清兩代的皇宮,仍屹立於城中,無數人的血汗築成萬里長城,極盡奢華的皇宮園林等。除了金碧輝煌的皇宮建築外,北京還有不少古官宦府第、四合院、以及古街、胡同等,可說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總匯。

北京四季分明,春季在四月初開始,六月入夏,炎熱多雨,七、八月氣溫高達攝氏三十五度,日夜溫差狻大。九月初踏入秋季,天 高雲淡,溫度在百分之六、七十之間,天氣清爽宜人。此時,在長城山區、北京郊區、楓林處處,紅葉遍地,景致醉人。北京冬季很長,從十月底開始,長達五個 月,降雪多在數九寒天。雪中賞景別有樂趣,乘坐纜車登長城,看雪里長龍蜿蜒起伏,在頤和園的昆明湖、北海、還可於湖上滑雪。

北京作為華夏民族文化的搖籃是世界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瑰麗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奪目的光芒,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無數遊客。

北京周邊開發了許多風景區、渡假村,自然風景更美,您可以到櫻桃溝去摘櫻桃,到雲蒙山原始森林去探險,也可以自{車到野外郊遊,遠離都市的喧嘩,體味"閒來垂釣碧溪上"的樂趣?難怪有人感歎:到了北京就再不想去世界任何地方!

長城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宛如一條巨龍盤旋於起伏的群山之巔,氣勢磅礡,壯嚴雄偉,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是從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一座建築物。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後秦始皇統一中國,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明滅元後花了一百多年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修築長城工程。明代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沙山,其中山海關至鴨綠江一段約長二千公里。

長城沿線設有許多烽火台,又稱狼煙台或煙墩,一般建在較高的山頂上,是前哨信號,有的設在長城內側。夜間發現敵情,以火光為號叫「烽」;白天發現敵情,則燒冒煙的柴草或狼糞,稱為「燧」,合稱烽燧。

長城是當今世界上的遊覽勝地。八達嶺是萬里長城重要關口一一居庸關的前哨。居庸關與山海關、的重要
城牆關隘,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

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北京西北部,前身是清漪園,取"頤養太和"之義。

頤和園規模宏大,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面積290公頃,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區佈 局可分為政治活動區、生活居住區和風景瀏覽區三個部分。政治活動區以仁壽宮為主體,是召見群臣、處理朝政的地方;風景瀏覽區是以萬壽山為中心,分為前山、 昆明湖、後山三部分;樂壽堂是其寢宮。頤和園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長廊728米,彩畫8000餘幅,是其它苑圃所不可及的特色和長 處,被列為我國十大名勝之一。

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故宮

故宮也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院內陳列我國各個朝代的藝術 珍品,是中國最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里姆林宮), 並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 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 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 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 刻館、玩具館、文 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 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古代中國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將皇宮建在都城中央的傳統,但實□上大都祗是將其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位於北京西北約40多公里處的一個著名的陵墓區。這裡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裡,錯落有致地分佈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後人稱為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於昌平縣天壽山下的盆地中。其中包括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處,統稱十三陵。

十三陵廣達40平方公里,建造用時長達200多年(1409-1644),工程極為浩大。陵區三面環山,蟒山、虎峪雄踞兩側;北京平原橫陳於前。神路長達20餘里。

十三座陵墓呈整體佈局,各陵又自成體系。一般遊人主要遊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建築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

天安門

宏偉壯麗的天安門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它從初建到現在已有500年的歷史。紅色的天安門座落在北京城正中,通高33.7 米,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18年(公元1420年),明朝叫承天門,清順治8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定名為天安門。封建帝王外出舉 行重大典禮、親征、迎娶皇后都從此門出入;城樓上是頒發 令的地方。如今,天安門城樓和它前面的兩座華表的典雅形象,組成了國徽的主要部分。

天安門前的廣場,由舊時的皇宮廣場擴展而成,它南北長800米,東西寬500米,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可容{100萬人 集會,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城市廣場。廣場中央凌空矗立著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雄偉壯觀,莊嚴肅穆。中軸線,自南而北通過天 安門廣場。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都建築在這條中軸線上。

圓明園

"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它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 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這裡先後共構築園林景區140多處,樓台、饋、殿、軒、廊等建築16萬多平方米,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 佔地約347公頃。

圓明園不僅有極為精美的陳設、裝飾,還收藏和陳列著全國罕見的珍寶、文物、圖書。1860年和190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並付之一炬。

當你看到西洋樓遺跡和歐式雕刻的氣派不凡的大柱時,是否領略到這千年古跡的滄桑與悠遠;當你悠然地泛輕舟於福海或萬春園時,是否又回到了清朝的勝境......

天壇

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位於正陽門南。它始建於142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

天壇佔地260多公頃,比故宮要大兩倍,佈局嚴謹精美,藝術高超奇特,色彩{和瑰麗,是古建築中出類撥萃的代表。其主要建 築分兩組:一組是祈年殿、祈年門和皇干殿,另一組是皇穹宇和圓丘。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 美麗的古建築群,在世界上也享有極大的聲譽。

[西安]

古都西安位於黃河流域的關中平原的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這個古老的城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 在西安建都。這些王朝給古城西安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這些前人留下的名勝古跡為西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考古資料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西安境內共有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314處,其中屬國家級和省級的有84處;出土文物12萬餘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國寶。

西安是中國北方中西部最大的加工工業基地,最大的商貿中心,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絲綢之路如今已成為溝通中外交往的交通大道,是一條文明之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和文化旅遊之路。

如果你想品味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親身體會華夏兒女的民俗民風,那堋遊覽西安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東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河,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帝王陵。據《史記》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前247年)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園,直到死時(前210年)歷時37年。為造秦陵,當時征發了所謂的罪人達70餘萬之眾。

秦始皇陵地宮廣闊、丘塚雄偉、園寢規正、從葬豐富。陵墓的封土遠望像一座聳立的山丘。陵墓呈四方錐形,頂部略平,腰部呈階 梯形。現高76米,周長2000米,面積達57平方公里,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呈南北長方形。秦陵的佈局,東側1500米處 是大型兵馬俑坑,西側是車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積相當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場,南面還有一道長達1500米防止洪水沖毀陵墓的人工堤渠。

1974年以來在秦陵先後發現了3個宏偉的兵馬俑坑。坑內葬有大量與真人真馬大小等同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兵器,出土文物達萬餘件。坑內,戎裝待發的兵馬俑組成雄壯的方陣,聲勢浩大壯觀,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 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 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裡排列成38路縱 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這一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的地下軍陣,是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合的百萬雄師的藝術再現。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馬1車。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 車馬,每乘四前{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 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 美,絡頭和挽具以金怠為構件,製作非常精巧,被定為國寶。館區各項旅遊配套設施日益完善,有餐館、商店、停車場、環幕電影、照像館和外賓廁所設施。沿西 (安)臨(潼)高速路30多分鐘便可從西安到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

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在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之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朝聖旅遊的勝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1993年開始大規模整修,廟前廣場等一期工程年上半年完成。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 。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 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葬於陝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 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黃帝陵地處橋山,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 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陵塚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數十米處有一高台。相傳 漢武帝征朔方還,在這裡祭黃帝,築台祈山,故稱"漢武仙台"。

黃帝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門額上大書"軒轅廟"三字。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掛著寫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 匾。大殿中間安放著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四千餘年。巨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 有諺語稱它"七樓八扎半,圪裡圪塔不上算",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傳為漢武帝"掛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有一碑亭,內有碑石約50 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

阿房宮遺址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位於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

《史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做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饋道,字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謂,屬之咸陽。"唐代詩人杜牧更著有著名的《阿房宮賦》。楚霸王項羽入關後,遺恨於物,焚燬了阿房宮及所有建築群。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眉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跡。


[南京]


南京簡稱"寧",別名"金陵",也曾稱建業、建康、石頭城等,現為江蘇省省會,是長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它位於江蘇省西部,東依寧鎮山脈,地勢險固,風景秀麗。諸葛亮曾對南京一帶的山川形勢評價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

南京是歷經蒼桑的十代都會。三國鼎立,她目睹群雄角逐爭戰;六代興替,她閱盡王朝的曲終幕落;明初,她以舉世無雙的巍巍城 垣顯示了泱泱大國之風;晚清,她為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辱;太平天國,歷史在這裡風雷激盪;辛亥革命,潮流在這裡奔突迂迴;抗 日戰爭,日軍在這裡留下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血腥的一頁。今天,當你漫步於石頭城下、秦淮河邊、明故宮裡、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面對斑斑史跡, 自會思緒萬千,恍若進入了遙遠的歷史海洋。彎彎秦淮河、繁華的夫子廟、巍巍的中山陵,自然開朗的南京城仍是一派十代都會尊嚴深厚的歷史文化氣象。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 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山下中山先生 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 的鐘擺錘。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 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 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 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 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玄武湖

玄武湖古稱桑泊、秣陵湖、後湖、昆明湖等。相傳南朝劉宋年間,有黑龍出現,故稱玄武湖。北宋時王安石實施新法,廢湖為田, 從此玄武湖消失。明代朱元璋高築牆,玄武湖疏浚恢復,成為天然護城河。1911年做為公園開放,1954年後,開始大規模園林建設。玄武湖位於南京城東 北,周長15公里,水陸面積444公頃。湖中有五個小島,由橋堤將梁洲、環洲、菱洲、翠洲、櫻洲連在一起,園內亭、台、樓、饋、廳、廊、館、榭疏密有致, 雲光嵐影倒映,魚躍 飛,畫舫游弋。環洲煙柳、櫻洲花海、翠洲雲樹、梁洲秋菊、菱洲山嵐,風姿各具。

近年玄武湖公園引進了許多大型娛樂項目為遊人助興,如玄武門右側是一個佔地3000平方米的跑馬場,該場馬匹馴服,騎行時有騎兵退伍軍人隨後保護,保證遊客安全。左側有湖上觀光列車向北繞過梁洲、環洲、櫻洲、菱洲,直抵台菱堤。

靈谷寺

靈谷寺原名開善寺,位於中山陵東,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是紫金山風景最勝之區。此寺原來修建在紫金山獨龍阜,即現在的明孝陵所在地,是梁武帝蕭衍為葬其師寶志和尚所建。後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明孝陵,將寺和塔遷此,並改名靈谷寺。

靈谷寺風景優美, 木參天,一徑通幽。現存主要名勝無量殿。無量殿是1381年從獨龍阜拆遷於此的一座建築,無量殿全用大 磚砌成,殿內不用一木一梁,俗稱"無梁殿"。此殿高22米,寬53.8米,縱深37.85米。分作五楹,是中國現存最大一座無梁殿。清咸豐年間,靈谷寺遭 到嚴重破壞,因無梁殿由磚砌成而未毀。寺後有靈谷塔。塔內有螺旋扶梯,可登高眺望。岡巒古城,如影歷歷,似入畫境。

莫愁湖

莫愁湖位於南京漢中路西側水西門外,水陸面積約47公頃。公園裡林木郁蔥,湖畔亭,堂,廳,樓錯列,古代享有"南京第一名湖"之名。

相傳莫愁是南 時期洛陽一美少女,遠嫁江東盧家,住在湖濱,故名莫愁湖。事實上,六朝時這裡還是大江的一部分。唐時叫橫塘,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中才有莫愁湖的名字。1929年闢為公園,1953年開始大加修葺,並在郁金堂西重雕莫愁女像一座。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至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它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 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其總體佈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明孝陵地面 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方城明樓是孝陵地下宮城的象徵性城樓,中間有一條甬道,穿過甬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屋子頂已毀,現僅存四壁。

石像路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祗,兩立兩臥。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洛陽]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古時稱水之北為陽,洛陽地處洛水之北,故稱洛陽。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點旅遊城市。城市的興起距今有4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一一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因這裡曾墨客騷人雲集,故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人口100萬,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巨大。是以農業機械、礦山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城市。手工藝製品有唐三彩、宮燈、仿青 製品。

洛陽是中國青 器製作最早的地區。洛陽夏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有製作精美的青 器,還發現有青 作坊。洛陽青 器製造業歷史悠久,始於夏代,盛於西周。

青 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洛陽仿古青 器的製作成功。不僅再現了歷史的風貌,而且還可以做為室內裝飾品,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

洛陽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工藝美術廠,自1973年以來,複製了數千件仿古青 器,其主要有馬踏飛燕、犀牛、醉邪、方彝、車馬俑、人物俑、奔馬、各種酒器、刀、劍等,都生動地再現了遠古風采。

牡丹上中國名花之一,花朵碩大,花容端麗,雍容華貴,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稱。牡丹的根皮在中藥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熱化瘀功效的良藥。牡丹原為野生的落葉小灌木,在中國大約有1500年的栽培歷史。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宋人歐陽曾賦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 下奇"來稱讚洛陽牡丹。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名貴品種,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 為人們所喜愛。

現在每逢"清明","谷雨"時節(即每年四月下旬),浴陽市內各公園裡的牡丹競放:"姚黃"金光_N_N,"魏紫"光彩灼 灼,"洛陽紅"噴紅吐艷,"煙絨紫"墨裡含金,"二喬"紅白鬥艷,"豆綠"美如碧玉,……紅白黛綠,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每 年四月,洛陽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竟相觀賞,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10公里處,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68)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 歷史,是我國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白馬寺的由來據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臣圓夢稱佛故派人取 經。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起名為"白馬寺"。

今日的白馬寺掩映在一片叢林之中,北依邙山,南望洛河。寺內現存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毗盧饋、鐘樓、鼓樓等。 山門外有兩匹石馬,是後人把其他宋墓前的石馬移來附會"白馬馱經"之意。寺內鐘鼓樓之北有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的兩個墓塚。寺內原出土之彌勒菩薩玉石 像,高2.16米已被盜往美國。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古墓博物館

位於洛陽市北郊10公里的邙山上,佔地2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搬遷、集中、復原風格各異的典型陵墓22座,該館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

洛陽古墓博物館建築分為兩大部分,即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設有漢代朱雀、半拱式漢白玉門闕、{子形館表,表額上由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題"洛陽古墓博物館"。太虛大殿前有一對漢代天祿、避邪漢白玉獸,大殿兩側是配殿,設有賓賓室、資料室、陳列室、紀念品展銷室。

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第一批搬遷復原的歷代古墓葬,共22座,這些墓葬風格各民,都是某一時期的典型,雖然經過發掘和搬遷,仍然是原物原樣風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堪稱國寶。

花果山

花果山又名女兒山或石雞山,位於宜陽縣西南部,與嵩縣、洛寧毗鄰,距洛陽市區90公里,總面積42區萬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自晉唐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旅遊勝地。

這裡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是吳承恩筆下《西遊記》中所描繪的地方,在古代史書中,這時與江西廬山,湖北武當山等並稱為"七 十二福地"。清乾隆15年重修廟宇碑記:"斯山也,即西遊記所稱 天孫佛成聖處。"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文采飛揚的題詠之作和種種逸聞趣 事。

花果山屬冰川期地貌,群峰點點,林濤起伏,重巖疊嶂,山石奇特,目前中國最大的飛來石即在此地。主要景區有北部、南部、石院牆、七峪溝、大裡溝、岳頂山等,景點以天然石猴、水簾洞、唐僧石、摞摞石、寒心石、登雲梯、玉皇頂等較為出名。


漢光武陵

本稱原陵,又稱漢陵,俗名劉秀墳。在洛陽市東北約40里,今孟津縣白鶴公社境內,南依邙山,北臨黃河。陵塚高大,周長約 1400米,高約20米。牆回護,內植古柏千餘株,蒼勁挺拔,蔥鬱幽靜。陵園西面為光武祠。光武殿前大道二側原有古柏28棵,相傳為東漢開國功臣雲台28 將的化身。陵塚前的巨碑立於清乾隆56年(1791年),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10個大字。

風穴寺

風穴寺是河南四大名剎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市東南約70公里,臨汝縣城東北約10公里的嵩山少室山南麓。

風穴寺建於北魏,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相傳當初修寺院時,曾先把寺址選在白馬石溝口,料場均已備好,突然一陣大風,將石、木、磚、瓦飄卷在風穴寺山口,"以風點穴",故取名風穴寺。

寺周圍群山環繞,滿山翠柏,四季流泉飛瀑,建築依山傍水而建,為中原一帶少有的風景區。

風穴寺景點星羅棋布,主要有8大景、72小景"玉帶橋"、"玻璃井"、"三柱香"、"小龍門"、"二仙傳道"等,寺內現存 唐至清歷代古建築140餘間。有占全國七大唐塔之一的7組塔,9層,四方形,為密簷式磚塔,通高約22米;有譽為"中原第一鐘"的宋代大鐵鐘,重9999 斤,造型古樸,其聲渾厚;有國內罕見的元代羅漢殿、金代中佛殿,歷代墓塔150座,僅次於少林寺。

風穴寺群山環抱,清泉縈繞,古柏蔥蘢,谷深景幽,溶千年古建、佛教、自然風光為一體,歷來為遊覽勝地。

[開封]

古稱汴梁、汴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鄭國為了開拓 封疆,在這裡築城,於是就起名開封。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郭宏偉,"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經濟繁榮,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不但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 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麗天下無"的"國□都會"之稱。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東部黃河南岸,鄭州東約80公里,是沿歐亞大陸橋內陸雙向對外開放中心城市之一。總面積6444平方公 里,總人口451萬,輄尉氏、杞縣、通許、蘭考、開封五縣和鼓樓、龍亭、南關、順河、郊區五區,是一個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的城 市,也是黃淮海地區和連接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清明上河園

位於開封城西北隅,東與龍亭風景區毗鄰,是以名畫《清明上河圖》為{本,集中再現《圖》中風物景觀的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風情 遊樂園。佔地面積510畝,為國家黃河旅遊專線重點配套工程。主要建築有城門樓、虹橋、街景、河道、碼頭、船坊等。園區按《清明上河圖》的原始佈局,集中 展現諸如酒樓、茶肆、當 ;汴繡、官瓷、年畫製作;民間遊藝、雜耍、盤鼓表演;神課、算命、彩博、鬥雞等京都風情。

相國寺

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古城開封市內,創建於北 天寶六年(555年),唐、宋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向有"大相國寺天下雄"之稱。加之小說《西遊記》、《水滸傳》等的生動描寫,相國寺更加聞名遐邇。

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 心。後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10年(1671年)重修。相國寺現存主體建築有大門、二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五重,多為乾隆31年 (1766)所重建。殿內置一尊高約7米的木雕四面千手千眼觀音巨像。相傳為一棵怠杏所雕,全身貼金,精妙異常。寺內有一鐘亭,內懸巨大 鐘一口,高約4 米,重萬餘斤,為清乾隆年間鑄造。相傳霜天凌晨,猛扣 鐘,可以聲震全城。"相國霜鐘"被譽為"汴京八景"之一。

包公祠

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祠內陳展有包公 像,龍、虎、狗 鍘,包公斷案群塑,《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

中國翰園碑林

位於開封龍亭湖西畔,是開封市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李公濤自籌資金,於1985年始行創建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最大 的民辦碑林。碑林分為碑廊區、陳展區、風景區三部分,佔地130畝,豎碑3500塊。分設現代名人碑廊、中山碑廊、宋代碑廊、帝王名臣碑廊、友誼碑廊等七 大碑廊區。它將與西安、曲阜碑林並{ 驅,且以收集海內外名家作品之多、刻碑數之巨,位居中國碑林之首。

山陝甘會館
山{甘會館地處開封市鬧市中心的徐府街,清朝乾隆41年(1776),由清代山陝西、甘肅三省旅居開封的富商集資興建,故稱山陝甘會館。

現存的山{甘會館的建築為原會館中關帝廟的一部分,以磚雕、木雕、石雕著稱,號稱會館"三絕"。該館坐北朝南,沿街有一大照壁,高9米,長16.5米,正脊為高浮雕花脊,垂脊飾奔{。會館的主體建築由拜殿、卷棚、大殿組成,總面積為500餘平方米。

山陝甘會館集古代建築、雕刻、油漆、彩繪之大成,是一座極為珍貴的藝術之宮。

[杭州]

杭州為浙江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年的悠久歷史。古稱錢塘、臨安。吳越、南宋先後建都於此,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杭州位於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的南端,下設6個城區,7個郊區縣。全市總面地積16596平方公里。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6.3度。

杭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60多個對外開放景點和4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廟、西泠印社、三潭印月、花港觀魚、龍井、虎跑等最為著名。杭州以她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成為國□風景旅遊城。

杭州古稱錢塘。公元589年,隋朝開皇九年,廢錢塘郡設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公元1912年廢杭州府,合併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

杭州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先後出現過極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及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系列。杭 州孕育和哨萃了眾多為祖國、為杭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民族英雄、忠臣義士、賢明州官等。他們為 杭州留下了一頁頁光耀千古的華章,塑造了杭州"文化之邦"和"歷史名城"的形象。

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有美麗的西湖而成為名著於世的風景旅遊城市。北宋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詞中寫道:"東南 形騰,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去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磯,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獻清嘉,有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 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風池誇。"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 西湖那秀麗溫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無限繾綣眷戀的情懷。

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城,面積五點六五平方公里。那一泓脈脈含情,盈盈基睇,明 如鏡的麗水,就涵藏在這連綿起伏,曲折多 姿,或遠或近,若隱若顯的層戀疊嶂之中;鼎足而立的湖中三島一一小瀛洲、湖心亭、阮墩環碧,就像三顆綠色的寶石,巧妙地鑲嵌在這碧玉似的鏡面之上,而蘇 堤、白堤、則像兩條飄逸在這鏡面上的緞帶。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襯水態,使水態更顯柔情。前人有詩說:"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觴水酌兩相宜,祗言游 舫渾如畫,身在畫中原不知。"這山與水美妙和諧的結合,每使遊人如有身在畫圖中的感受。

西湖不僅有如畫的自然風光可供游賞,更有數不清的古跡名勝足供尋訪。湖畔名城杭州,唐時已稱"東南名郡",五代的吳越國和 南宋王朝均在此建都,其紫禁城就在西湖南岸△凰山麓。歷代來,杭州人民對西湖都是愛護有加,精心打份,在山隈水涯_I造了數不清的寶塔古剎、優美園林、樓 台軒榭、碑刻摩崖,以及膾炙人口、源出於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等題"西湖十景"。歲月悠悠,滄桑變幻,當年巍峨聳立在△凰山麓的紫宸宮雖然早已荒草淒迷,僅存 殘跡;但散落在山山水水,修竹茂林之間的那些古代庭園、樓饋、塔寺、摩崖石窟以及眾多的名泉幽壑,卻依然古色古香,英姿煥發。這些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瑰 寶,常使遊人流連忘返,目迷心醉。

杭州靈隱寺

位於西湖的西北部的北高峰南麓,這裡香火鼎盛,朝拜者絡繹不絕,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大名剎之一。

靈隱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鹹和元年,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飛來峰下,見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於是在此建寺,取名為"靈隱寺"。

靈隱寺主要建築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和雲林藏室組成。天王殿是寺院裡的第一重殿,這座重簷歇山頂建築正中供奉彌勒佛,背後是韋馱菩薩,兩旁分列著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廣目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分別執持著不同的法器,象徵著"風{雨順"。

滿隴桂雨公園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杭州最著名的賞桂勝地一一滿隴桂雨,自然風光迷人,人文景觀獨特,集名山、名水、名洞、名 剎、名茶、名花、名人古跡於一身,尤以杭州市花一一桂花聞名中外,享譽八方。早在五代吳越時期,這裡就建有佛寺滿覺院和石屋寺,滿覺隴也因此得名。明代以 後,滿覺隴廣植桂花,綿延不息,此地賞桂已為西湖七大花事之一,觀者如雲。一代文豪胡適、巴金、徐志摩、郁達夫,科學泰斗胡明復、竺可楨、李四光 ……都在此留下足跡。1937年春,周恩來與蔣介石還來此舉行過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高峰會談。

盛世興花,1983年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被評為杭州市花,滿隴桂雨遂成杭州的"市花園"。1985年,滿隴桂雨又被評為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三秋桂子"更是家喻戶曉,名滿天下。

世紀之交,由浙江今日興合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滿隴桂雨公園"以千年桂文化為底蘊,借《山海經》中桂月故事作素 材,依山取勢,傍水設景,巧妙利用森林、泉石、花卉資源,通過建築、園藝、雕塑、燈光、書畫、音樂、歌舞、茶道、餐飲等藝術表現手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 現代旅遊開發相結合,對原滿隴桂雨景區進行改造,創設了太陽廣場、滿園春、二泉映月湖、廣寒宮、月華殿、丹桂館、山幽小居、一畝園茶寮、月老饋、恐龍谷、 遊樂園等二十餘個新景點,佈置精妙,品味高尚,她們或掩映於桂花叢中,或呈現在湖邊山腳,自成一格,別具特色,組成了一處室內外結合、動靜兼備、老少咸 宜、可玩可賞可游可憩的旅遊勝地,進得園內,恍入"天上人間"。

六和塔

南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記載:南朝陳天嘉元年,有天竺僧人持辟支佛捨利來到杭州孤山建塔奉,這就是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 的古塔一一孤山永福寺(後來,又叫孤山寺,廣化寺)的辟支佛骨塔。42年後,時當隋仁壽二年,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建起了神尼捨利塔,這裡瘞藏的是同州船若 寺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的遺骨。據立,智仙處前曾留下遺囑,讓學徒在她圓寂後送遺骨來心丁已久的西湖飛來峰安葬。

不過,西湖早期的塔,大致上尚未突破作為佛教特有的墓葬形式的範圍,直至五代吳越時,塔才成為成熟了的西湖景物"構件"。 這表現在,它們既不同於印度佛塔那種形式上的繁縟重複、伊斯蘭教尖塔上的那種"靈性"的結構或哥特式尖塔所力圖表現的超凡脫俗幻覺,也很少有宗教的象徵主 義和神秘主義色彩。它們以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藝術語言,以其數學上的明朗性,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以其適度的比例,精密的結構,給人以猛烈獨立性和整體性 有機統一的和諧感,以其孤高聳天,靜穆安閒的勢態,給人以偉大的崇高的美感昇華。說得再具體一點,西湖古塔的美感性在於和佛寺組群、園林建築、山色水光的 統一上。它們以突兀而出的豎向建築,直插{天,從而打破了平緩的風景格局,成為勝景的重要標誌物;它們顯露雄姿倩影之處,往往是風景哨萃美不勝收之地,故 得以錦上添花,秀中出廳;它們既是賞景的目標點,又是賞景的出發點,所謂可觀可登,正是西湖古塔與三面雲山融為一體的"靈犀"所在。

吳越五王,全都篤信佛教,首府杭州建塔之風由此大盛。無論是至仿沿存的六和塔、保淑塔、白塔、靈隱寺雙塔,還是湮滅無尋的 城南塔、南高峰塔等等,都是那一時期所肇建的。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十五"僧塔寺塔"中擇要記載的杭州古塔有38座之多,其中磚塔、石塔、鐵塔無不有 之。除了宗教的緣由之外,世俗功利的考慮也是這一時期大興土木建塔的主要動機。譬如,六和塔是為鎮壓錢塘江潮而建;雷峰塔是為慶賀王妃生子而築;吳越國主 錢淑赴開封晉見宋太祖,為祈求他能平安歸來,"保俶"塔應運而生一一儘管史家對此不無辯 ,但無論是史實,還是傳說,都表明西湖古塔固然源於佛教,卻又與 人的現實 要緊密關聯,這其實正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人的重視這一基本觀念在建築文化中的一種折射。無言的古塔,也是多情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