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初談


自古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遠古時,姓氏並存,傳說炎黃兩大部落合併,共有一百個氏族,合稱為「百姓」。因與母系氏族社會有關,故中華人最早的姓多為女旁,連「姓」這個字本身也是女旁。
中華人最早的姓有:

姚,與媯姓皆出自有虞氏部落(此時的「氏」指氏族酋長的氏號,比姓大,如燧人氏,神農氏等),舜帝即出自有虞部落,媯,媯水,今山西永濟一帶,最終流入黃河。

姒,大禹的部落,與己姓部落和風姓部落為盟友。

嬴,其祖先伯益善畜牧,助大禹治水,禹賜姓嬴,夏代東夷首領。後代的秦趙徐國皆嬴姓後裔。

姬,周部落。

子,東夷旁系商部落,後代建立宋國,孔子即出於此姓。

羋,楚部落,商末,周部落強大,勢力達於漢水流域,一些苗人助周反商,後來周成王封這些苗人的酋長熊繹為子爵,此時的氏則比姓小,是同姓中的分支,楚子即為羋姓中的熊氏。

姜姓也是中華人最古老的姓之一,炎帝部落。

周代,周公旦滅商遺民之亂,開始分封諸侯,中華人的姓氏漸漸開始清晰,很多姬姓子弟封為諸侯,繼而衍生出今天很多姓氏,今天不少姓氏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孫那裡。如周公子伯益的魯國,武王弟康叔的衛國,成王弟叔虞的晉國,皆姬姓大國,姬姓諸侯衍生出後世很多姓氏。

另外,炎帝之後姜子牙封於齊國,舜帝之後封於陳國,其田氏後代又奪姜齊而建立田齊。商後裔微子封於宋國,大禹後裔封於杞國,就是出了思想家憂天杞人的那個杞國。

周滅商,商的另一後裔箕子逃到朝鮮半島,統治各原始部落,建立箕子朝鮮,漢朝時並入中國。

春秋戰國時代,姓與氏漸漸混淆,姓氏並稱,「百姓」一詞的含意也發生了變化。百姓原指貴族,與萬民相對,此時則成了平民的通稱。

今天的姓氏,有少部分來自古姓,下面說說幾個比較大的姓。

張,張姓的一個來源是黃帝,黃帝,姬姓,黃帝有一子,名揮,官職「正」,創造了弓箭,賜姓為張。另一來源是春秋晉國解張,字張侯。後世還有不少外族改姓張,如金朝高麗人張浩,原姓高,改張。

王姓來源更多,其一是周靈王之子子晉,居於山東,因其為王子,子孫姓王。另一來源是魏公子無忌,秦滅魏,其子孫流亡各地,因魏無忌曾大破秦兵,其子孫遂改姓王,田齊和子宋的後裔也有很多改姓王的,此後歷代直到元代還不斷有人改姓王。但最早的王姓,如秦大將王翦王賁王離等王家將,還是出自周王子子晉的。

李,最早的李姓也是出自少 ,不過與張不同,是出自一支旁系。少 後裔理征,在商紂王手下為官,後逃出,以木子(果實)為食,得姓。老子李聃即其後裔。老子曾孫李曇,李曇之後為隴西李氏,出過李信李廣李敢李陵等李家將,還出過開創大唐帝國的李唐皇族。吉爾吉斯人的一個來源據說也是出自李陵。

趙,趙出自嬴姓,周滅商紂王,商部落仍很龐大,元氣未傷,但周公旦平定商遺民武庚之後,商部落就淪為奴隸,商嬴姓大臣飛廉惡來的後裔便被從山東故鄉強行遷往西部,其中一支到達山西,後代建立趙國,另一支走得更遠,直達陝甘,後來建立了秦國。飛廉子惡來為秦的祖先,飛廉小兒子季勝即趙的祖先。季勝之後造父,為周王駕車,得到好感,賜以趙城,後代趙叔帶為周大夫,恨周幽王無道,改投晉國,其後趙衰(CUI),佐晉文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三家分晉,趙國建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頭等軍事強國,即使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活埋四十萬人,但李牧率領下的趙軍仍是強秦的勁敵。

秦將趙佗,成為南越王,統治越南。其後歸屬漢朝,越南自此一千餘年成為中國領土。後來趙家子孫又建立了毀譽參半的宋帝國。宋代編的《百家姓》遂將趙姓列為第一,「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而民間說法則是「張王李趙遍地劉」。

劉,最早的兩個來源是,一是出自堯帝,堯帝伊祁氏,其後裔封於劉,得姓。劉姓後裔在周時姓杜,周宣王時,殺大夫杜伯,杜伯後裔逃往晉國,官拜士師,遂姓士,後代士會曾歸秦,他在秦國的後裔複姓劉,即祁姓之劉。其二,周匡王少子封劉邑(河南偃師),其後裔為姬姓之劉。劉邦就很可能出自這支劉姓。另外,匈奴後裔,婁姓,項姓也有改姓劉的。劉姓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最輝煌的漢朝,漢族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