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民間兵器與民風

作者:范學群

由於法律的寬鬆,兩漢存在著相當發達的兵器交易,刀、劍、弓、箭等當時主要兵器皆捲入市場,從而造成兩漢民眾普遍擁有私兵器的現象。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很重大的。

國家法律明確授予民眾擁有私人兵器的權力,是兩漢兵器交易繁榮的前提。漢高祖定鼎長安後,承認民眾皆可持有兵器,只是明令取消賈人操持兵器的資格 "商人不得像普通吏民一樣享有操持兵物的權力正是漢初賤商政策的一個重要側面。除商人外,與之同屬非良家階層的醫、巫、百工恐也不得自由擁有兵器。漢武帝元朔年間,丞相公孫弘以盜賊持弓弩不利於官吏捕捉為理由曾提議禁止民眾擁有弓弩。 公孫弘的建議僅為試圖禁止百姓持有遠射的弓弩,刀、劍等短兵器吏民們依然可以合法持有的。不過,公孫弘的上奏在漢武帝主持的廷議中遭到了時任光祿大夫、侍中吾丘壽王的反對,他認為:「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教矣,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所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於重誅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無益於禁奸,而廢先王之典,使學者不得習行其禮,大不便。」廷議的結果是吾丘壽王之言得到漢武帝的贊同,公孫弘禁民挾弓弩的建議遂被擱置。

王莽取代西漢政權後一度禁止民眾擁有弩機和鎧甲,新初始二年二月「禁民不得挾弩、鎧,徙西海。」王莽的禁令表面上雖然比較嚴格,但實際上同他的王田、私屬等改革措施一樣,只不過是沒有多少效果的一紙空文。如劉秀起兵時就是在宛城購置弩機等兵器,東漢中興後廢除王莽苛政而復西京舊制,民間擁有兵器的現象遂更為普遍。兩漢民眾擁有的兵器大多購自於當時繁榮的兵器交易市場,無論刀、矛、劍還是弓、弩、彈丸、矢等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其實秦統一以前兵器交易業已較為盛行,如《韓非子.難一篇》中有名的「楚人有鬻盾與矛者」的故事就是當時民間兵器交易的明證。西漢長安的兵器市場最為興盛,很多賈人都經營兵器生意。但是將兵器出售給匈奴人,要判死罪。因為匈奴人器械未精,他們至長安後發現兵器市場中利器甚多,當然是紛紛購置;賈人們也以為在長安中買賣兵器不必遵邊關之制,從而違犯不得使漢精兵器流入胡族的禁令。

長期的兵器交易中還湧現出一些著名的產品,如《漢書》就談到當時有一個叫「箭張回」的人,「河平中,王尊為京兆尹,捕擊豪俠,殺(萬)章及箭張回、酒市趙君都、賈子光,皆長安名豪,報仇怨養刺客者也。」顯然此人是以擅長製作精利矢箭聞名於長安市中的。除長安外,從文獻記載中還可發現下述城市存在著兵器市場:

如成都,《漢書.循吏.文翁傳》中有「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繼計吏以遺博士」。刀、布是指蜀刀、蜀布,而且是從市場中購買的。

宛城,光武帝劉秀起兵於宛時即「於是乃市兵弩」。

琅邪海曲。

渤海,例如龔遂為太守曾勸民釋刀兵而操田器,「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佩牛帶犢』。」等等。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在兩漢的多數城市中,當普遍有較繁盛的兵器交易活動及市場存在。從現存材料看,弩機與鎧甲的交易相對於劍、刀、弓箭要少些,可能這與其價高、政府控制較嚴有關係。漢帝國對兵器交易規定有一系列的約束,其中最主要的是嚴禁漢地的精兵利器在交易中流入以匈奴為主的各胡族。

《史記.汲鄭列傳》如淳注引《漢律》曰:「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關」。疏勒河流域出土308號漢簡也說:「禁毋出兵、馬、谷、牛、羊」髴𤉋。塞外羌胡也不得進入塞內採購兵器,如居延新簡EPT5:149曰:「甲渠言毋羌人入塞買兵、鐵器者。」呂後時還曾禁止南越入漢購買鐵器,《史記.南越列傳》云:「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東漢又禁烏桓市買鐵,《後漢書.應劭傳》云:「(烏桓)得賞既多,不肯去,復欲以物買鐵。邊將不聽,便取縑帛聚欲燒之。」烏桓買鐵的主要目的極可能是製造兵刃,故邊地官吏不願應允。禁令雖然比較嚴厲,但由於厚利的驅動和漢時商品貿易的發達,兵器還是通過走私、戰爭等多種途徑流入胡族,如漢成帝時陳湯就談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造兵器的技巧已逐漸為北方各族掌握。

兩漢兵器交易的繁榮,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了民眾擁有兵器的普遍。在漢代,百姓的私兵器有時也作為私人財產的一個項目登入國家戶籍,如居延簡37.22「袵得成漢裡大夫彘建德,年𧜏二,長七尺五寸,黑色,弓一」,漢簡228.18「(某)裡楊廣,劍一,刀一」等。漢代民間習劍之風的盛行也是當時平民多擁有兵器的反映,如東方朔「十五學擊劍」,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等。班固《漢書.地理志》中提到當時吳、越民喜好用劍,「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李陵也談到荊楚勇士多為劍客,「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刀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

怯於眾斗、勇於持刺的齊地百姓也是廣泛地擁有私兵器。東漢時的樂府詩中生動地描寫一窮困潦倒的貧民依然擁有一把利劍,「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

文學作品是時代特點的集中體現,可見當時民眾持有私兵器的普遍程度。正因為平民廣泛地擁有兵器,磨劍、修劍削即所謂的「灑削」也成為時人致富的好途徑,司馬遷就慨歎道:「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總之,民眾普遍擁有兵器是兩漢兵器交易發達的必然結果,它進一步刺激了兵器交易的繁榮,兩者是互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