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蒙古活佛的由來

一、西藏的活佛

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自從公元十三世紀藏傳佛教噶舉派首創活佛轉世以來,其他教派先後倣傚。到新中國成立時,在信仰藏傳佛教的各民族各地區約有上千個活佛轉世系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活佛群。

什麼是「活佛」和「活佛轉世」

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譯「佛陀」的簡稱。梵文佛陀的本意是「覺者」「知者」。藏傳佛教早期把學佛有成悟得佛義又能引導他人覺悟的人稱為「上師」(喇嘛),進而認為他是轉生來到人間的佛,從而創立了尋找佛的化身,作為宗教和寺廟首領和法位傳承方式。所謂佛的化身」,是指那些學佛修行有成就的人,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在死後投胎轉生為另一個肉體,重返人間,繼續普度眾生。

活佛轉世的理論依據

佛教教義和神學中有「有三身」說和靈魂不滅說。「三世」是指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一位最高的佛為主宰;一切生靈都在六道輪迴之中,循環往復,無始無終,猶如車輪之旋轉,佛的化身也不例外,但佛經過輪迴仍然是佛。這本是佛教教義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可是在佛教其它支派的信仰實踐中並沒有活佛和活佛轉世,唯獨在藏傳佛教中成為法位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成為藏傳佛教區別於其它派系的重要特徵之一。

歷史的事實是,這種傳承方式創立和形成於「後宏期」藏傳佛教形成派別之後。當時各教派存在著爭奪信徒,擴大各自影響,爭奪勢力範圍的矛盾和爭鬥。為此,給轉世靈童披上一層佛的化身降世和靈魂不滅的神秘外衣,用以懾服人心,排除非議,又可依靠神力強化其統治。

活佛轉世的由來和發展

活佛轉世始於十三世紀前期。在此之前,藏傳佛教各派的繼承,有的是師徒衣缽相傳,如格魯派的前身噶當派;有的是父子家族世襲傳承,如薩迦派;還有少數選賢繼承,如噶丹赤巴,上下密院堪布。到了明清兩代,由於中央政權對活佛的冊封,藏傳佛教各派竟相採取「活佛轉世」傳承,形成習俗。

西藏地區的教派主要有四種:

1、寧瑪派(紅教)
「寧瑪」藏語意為「古」或「舊」,所謂「古」是指該教派是藏傳佛教諸派中最早的一派,可追逆到蓮花生大師傳法時期,所謂「舊」是指西藏前弘期佛教相對後弘期佛教而言。該派極重密宗且弘揚舊密咒。早期寧瑪派的特點是採取密秘單傳,信徒分散,沒有寺院及僧團,其教徒可從事生產,可娶妻生子。由於該派僧人穿紅色僧衣,俗稱「紅教」。

2、 噶舉派(白教)
藏語「噶舉」意為「口授傳承」,因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過師徒口耳相傳繼承下來,故稱「噶舉派」,又因為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稱「白教」。此派傳承複雜,流派眾多,但均源於瑪爾巴和米拉日巴,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系統便始於該派的噶瑪噶舉,此派在西藏歷史上影響巨大,現在仍在藏傳佛教中佔一席之地。最先採用活佛轉世制度,曾出過西藏第一個女活佛。年初逃跑之噶瑪巴即為該派小活佛。

3、薩迦派(花教)
「薩迦」藏語意為「灰白土」。 寺建在西藏日喀則薩迦縣,此地岩石灰白,故稱「 寺」。該派?院的圍牆上塗有紅、白、藍三種顏色,分別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俗稱「花教」。該派在西藏歷史上影響很大,其發展與衰落和元朝中央政府緊密相連。其勢力在元朝時最盛。元世祖封該派首領八思巴為元代第一任「師」、「大寶法王」。在西藏建立了由此派執掌的第一個「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權,該派由此顯赫一時,寺院除分佈藏族地區外,還遠及內地和蒙古。元末後, 迦派僅保有日喀則西南薩迦地方的政教勢力。

4、格魯派(黃教)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以噶當派教義為基礎,吸收其它諸派的精典教義而創立的。該派勢力之大,影響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並論的,達賴轉世和班禪轉世系統都出於該派。藏區五大寺廟,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爾寺、甘肅省的拉卜楞寺均屬該派。該派的形成使藏傳佛教哲學思想臻於系統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此派佔據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由於該派僧人帶黃帽,俗稱「黃教」。

達賴、班禪名稱的由來

黃教由於禁止喇嘛娶妻,於是宗教首領採取噶舉派首創的轉世相承的辦法。1546年, 蚌寺法台宗喀巴的弟子「根登嘉措」死後,上層當權喇嘛從前藏雄龍地方找來了年僅三歲的「索南嘉措」,作為前任法台「根登嘉措」的「轉世靈童」,成為黃教寺廟集團的繼承首領。這是黃教採用活佛轉世制度的開始。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贈與「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此後,黃教寺廟集團便按這個稱號追認宗喀巴的弟子「敦主巴」為第一世達賴喇嘛,「根登嘉措」為第二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是根登嘉措的轉世活佛,所以是第三世達賴喇嘛。此後,「達賴喇嘛」這個稱號正式確定下來,成為舉世皆知的名號。此後,轉世活佛一直沿用至今,共傳14世。這是格魯派的第一轉世系統。

五世達賴喇嘛的老師是日喀則「羅桑確吉堅贊」,當時被人尊為班禪(意為大學者)。他死後,五世達賴為他選定轉世靈童「羅桑意希」,建立起格魯派的另一個轉世系統。「羅桑卻吉堅贊」被稱作第四世班禪,「羅桑意希」是第五世班禪。並追認「羅桑卻吉堅贊」以前的歷輩師徒傳承為第一,二,三世班禪。1713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羅桑意希」為「班禪額爾德尼」,從此,這一封號正式固定下來。至今,班禪已傳十世,是為格魯派的第二轉世系統。

活佛轉世的程序

一般的程序是:首先確定活佛轉世的方向,然後由寺院派出高僧分赴各地秘密尋訪靈童。確定候選靈童若干,最後確定其中一個為轉世靈童,迎回寺廟,舉行坐床。

對轉世靈童的認定,在乾隆五十七年中央政權決定金瓶掣簽制度前,主要採取以下方式:一、抓鬮。如尋訪出幾個幼童,各方意見相持不下,難以確定時,即採用抓鬮法來確定。二、護法神漢作法降神指定。三、高僧占卜指定。四、世俗統治者指定。如第巴桑結嘉措指定的第六世達 道 嘛倉央嘉措等,但這些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例。五、僧俗統治者共同商定。後兩種特例說明,活佛轉世神秘化或簡單化,都服從於統治者的需要。

活佛轉世的法制化及其意義

1792年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把用「瓶掣簽」認定活佛轉世靈童列為第一條。規定:「關於尋找活佛及呼圖克圖的靈童問題,依照藏人例俗,確認靈童必問於四大護法,這樣就難免發生弊端。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後遇到尋認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簽牌上,放進瓶內,選派真正有學問的活佛,祈禱七日,然後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 閹 灣饒材岱鶼袂罷 餃隙 假若找到靈童只有一名,亦須將一個有靈童名字的簽牌和一個沒有名字的簽牌,共同放進瓶內,假若抽出沒有名字的簽牌,就不能認定已尋得的兒童,而要另外尋找。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象父子一樣(應是「互為師徒」),認定他們的靈童時,亦須將他們的靈童的名字用漢、藏、滿三種文字寫在簽牌上,同樣進行。這些都是大皇帝為了黃教興隆和不使護法弄虛作弊。」

清朝中央制定的金瓶掣簽制度,是對藏傳佛教傳統的活佛轉世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對當時和後世的藏族社會及藏傳佛教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它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了傳統的活佛轉世制度,確立了中央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最高權威。清廷通過這一制度,取消了過去由護法神指定靈童真身的做法,代之以金瓶掣簽認定靈童真身,然後由駐藏大臣上報中央政府批准,從而消除了護法神「往往受人囑托,假托神言,任意妄指」的弊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於轉世活佛這一關係西藏地方政教大權的重大宗教事務的管理,將確定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及各大呼圖克圖轉世靈童的權力,從少數人手轉到中央政府之手,使之公正,合理,合法,確立了中央政府在活佛轉世問題上的最高權威。

第二,從宗教上看,金瓶掣簽制度,理順了宗教內部的關係,將寫有數名靈童候選人名字及出身年月的簽牌,放進金瓶內,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及各大呼圖克圖等在釋 牟尼像前作出「神斷」,是完全符合宗教要求的,也是較為公允的。因而受到所有虔誠信仰釋迦牟尼的宗教界、上層貴族和廣大群眾的擁護。第三、從社會效果看,金瓶掣簽制度實施以後,基本上沒有再因轉世靈童而引起大的糾紛,避免了歷史上各教派內部為爭奪轉世靈童的矛盾和鬥爭,從而促進了藏族社會的相對穩定。經過百餘年的實踐,證明它是符合西藏情況的。

註:呼圖克圖:蒙古語。「呼圖克」意為壽,「圖」意為「有」,合稱「有壽的人」,亦即「生不老」之意。清朝中央政府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區喇嘛大活佛的封號。凡屬這一級的活佛,均載於「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必經中央政府予以承認和加封。乾隆以後,轉世須經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簽確定。他們都是僅次於達賴、班禪的大封建領主。西藏的大呼圖克圖有些具有出任地方政府攝政的資格。

二、外蒙古的活佛

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很早已有紅教傳播。至明代,三世達賴在呼和浩特城傳教時,喀爾喀「土謝圖」汗(外蒙古外七部之一)「巴岱特」(阿巴岱汗)來和他會晤,「領受佛教要旨,迎經典歸。」這是黃教傳入外蒙古之始。1586年,阿巴岱汗建立了第一座寺廟額爾德尼召。1604年,四世達賴喇嘛派「多羅那他」去外蒙古傳法,贈「多羅那他」號為「邁達理呼圖克圖」。多羅那他講法傳經,修建寺院,受到喀爾喀人的尊信。1634年多羅那他死於庫倫(今烏蘭巴托)。他死後第二年,阿巴 泛 孫子剛好生一子,名「那巴乍爾」,被指為邁達理呼圖克圖(即多羅那他)的「呼畢勒罕」(死後轉生之意,即今稱之轉世靈童),並授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之號,這就是外蒙教主「哲布尊丹巴」名號之來由。外蒙活佛轉世即由此始。哲布尊丹巴1655年遣使北京獻佛像,與清朝建立關係。康熙帝在喀爾喀發生內訌時,利用達賴和哲布尊丹巴同喀爾喀的宗教關係,於1688年召二人到喀爾喀和蒙古諸汗王會盟,進行調解。

不久,厄魯特准噶爾部「噶爾丹」汗率大兵東侵喀爾喀,大破「土謝圖」汗諸部。漠北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在開會的時候就說:「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輩。異言異服,殊菲久安之計。莫若內徙,投誠大皇帝,可邀萬年之福」力 爸 汗率眾東移,投奔清朝。1690年,康熙帝親征,在烏蘭布通(今赤峰附近)大敗喀爾丹。1690年又在克魯倫河大敗噶爾丹,喀爾喀部得重返故地。喀爾喀部從此歸順清朝。因此,哲布尊丹巴更加受蒙民寵信,也深得清帝的優待。清帝為他在多 著 爾修建了匯宗寺,後又在外蒙修建慶寧寺,稱他率七族喀爾喀等來歸最有功,為「教中第一流人」,封為大喇嘛,賜誥命金印,世世永稱「呼畢勒罕」(死後轉生之意),掌管漠北宗教大權。從此,黃教在外蒙古也迅速得到傳播。

1911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在帝俄慫恿下曾一度宣佈「獨立」,自稱「大蒙古皇帝」,年號共戴。1921年,外蒙古人民革命黨建立政權,以他為立憲君主。1924年病死,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從此廢除。

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一詞初見於明代,為蒙古六萬戶之一,共十二部,其中內喀爾喀五部,外喀爾喀七部。內五部清初居於興安嶺東南,編為巴林、札魯特、熬漢、奈曼等四部五旗,屬內札薩克(內蒙古)。外七部清初並為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三部。雍正三年,又從土謝圖汗部分出賽音諾顏汗部,共成四部(八十六旗),屬外札薩克(外蒙古)。仍襲用喀爾喀蒙古稱呼。

三、內蒙古的活佛

清代在漠南蒙古多 著 爾、熱河、歸綏等地新建了許多寺廟,僧人激增,一些上層喇嘛被封為呼圖克圖、國師等多種封號。1687年,五世達賴大弟子青海佑寧寺治台「章嘉呼圖克圖」因參與調解喀爾喀蒙古「札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的糾紛,得以謁見康熙帝。從此「章嘉呼圖克圖」留住北京,清朝給他在北京修建 祝寺,後在多倫諾爾修建善因寺,使之主持漠南蒙古的喇嘛教。此後,歷代「章嘉呼圖克圖」都為內蒙黃教之教主,利用宗教勢力為清朝效力,深得寵信。二世章嘉呼圖克圖受封灌頂國師稱號,榮邀恩寵;三世章嘉呼圖克圖精經典,通藏、漢、滿、蒙四種文字,整理翻譯滿文、蒙文、藏經,著述多種,編纂有滿、蒙、藏、漢《四體合璧》。在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迨清末,內蒙的喇嘛教寺廟約有千所,蒙古地內,「宇雄偉,比擬佛國」。

到清末,章嘉呼圖克圖共傳六世,繼續掌握內蒙古地區喇嘛事務。

清政府給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嚴格、完善的制度。在外蒙,駐庫倫的哲布尊丹巴也是最高宗教領袖;在內蒙,駐多倫諾爾的「章嘉呼圖克圖」之下,還有六大禪師,都是高級的宗教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