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漢唐文化之傳承
有者問我,爲何「如此喜愛東瀛?」我答曰四字:「文化傳承」。

昔時盛唐,遣唐僧使入唐學得文化,仿唐制,建平安京。東瀛文化傳承中華,可視之為中華文化分支。即便唐末,東瀛停派遣唐使,乃至明末時,中華文化對東瀛影響依然持續,海上貿易頻繁,民間交流頗為深厚……

東瀛之文化,無論建築、服飾、文字皆為中華文化之另一分支。

以建築而言,唐代建築與今日東瀛傳統建築同屬一格,東瀛之風較之唐代,結構、修飾有所精簡。此在中華文化中,乃是愈至後朝,愈為華麗與複雜,因中華之天朝思維,何事必以繁、華為榮,以示顯赫,園林則講究自然古樸。而東瀛卻截然不同,東瀛居於海之東方,國土狹小,土地貧瘠,資材有限,並無中華之富庶,因此凡是崇尚簡、實、精致。雖江戶鎖國,亦趨繁華之勢,然已於中華相距甚大了。

pic/20081202-01.jpg

pic/20081202-02.jpg

服飾而言,平安時期織物以中國傳來之養蠶術而制。高家官服乃是效仿唐代之圓領官袍而制,連帽飾亦只是改小而已!雖中華文明多次冊封東瀛,然東瀛之朝廷歷來視自身乃是與「唐國」並立之皇朝。因而,唐代後,則以獨立姿態發展昔時唐朝傳來之文化。同樣,依然是以簡、實為基準。江戶初期,中華乃是明亡時,強大的漢人王朝滅亡,取而代之,乃是滿清政權,滿人在入主中原後繼續侵略南明,並且血洗揚州,強制實行「剃髮易服」,漢民族傳承數千年之「華服文化」被滿清毀滅。而東瀛卻截然改良了其自平安時代未曾大變之服飾髮飾。其後中日兩國在傳統服飾之發展差異愈加明顯,一直影響至今。

pic/20081202-03.jpg

文字,東瀛之假名出現,初期乃是爲女人、庶民及學習時使用,但凡正務,依然以漢字記載無疑。後西洋文化進入,才以片假名字取代西文,方便使用,個別漢字也是長期使用習慣之下進行自然簡化。中國大陸則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強制放棄繁體漢字使用。此因有政治緣故,在此不加評論也。

總述之,東瀛文化在「傳承」後,以簡、實、精緻為發展之途,而中華,則崇尚繁、華、自然。

今時中華,仇日之人甚多,全因二十世紀東瀛之侵華。

抗戰是偉大之事,但戰爭帶來的決不只有中華國民之痛苦,亦帶來東瀛國民之痛苦,此皆為政治爭鬥也。

文化無罪!文化之融合,雖有其必然性,但絕不是政治可以左右,而是自然之取捨。中華文化之繁、華、自然,東瀛文化之簡、實、精致各有優劣,今時多元社會,只有相互競爭與學習才有發展。兩國所代表之東方文化,在今時西洋衝擊下究竟能夠保有多少呢?
2 通回應

1. 西元2009年10月18日 23時17分29秒 謎樣的神官 言:

其實本座以為,東瀛繼承唐時文明
還有另一國家,韓國也繼承了大明的國風

中華現在可為華風已歿
只好禮失求諸野

2. 西元2011年03月02日 21時00分42秒 韓青石 言:

確實如此啊!好一句「禮失於朝而求諸野」……國人當明志復興漢風!

新增回應

暱稱

郵箱(不寫亦可)

 

寫入上圖之內容(大寫字母、數字、符號)

記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