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完三部劇,分別是韓國之《春天華爾茲》、日本之《愛無罪》及《交響情人夢》。其共通處,是西洋之樂。
《春天華爾茲》是鋼琴家的愛情故事 ,充滿了春之哲理,灰調的鋼琴家遇到了幼時的她,而她卻是一個春天般的女孩。整劇充滿了春之愛意,加之美妙的琴曲,甚是使人溫暖呢。我在為地產公司做的《維也納春天會刊》中即親自寫了一篇關於此劇之文章,現亦發在了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16085/
《愛無罪》是我最喜愛的日本演員堀北真希出演之純愛劇,涉及人性、親情、倫理、家庭、愛情、犯罪各方面。亦是以音樂來造就幸福。鋼琴、八音盒、耶誕、冬天,那是純淨之白色帶來一個由寒冷孤獨至溫暖濃情的冬天。
《交響情人夢》充滿了有趣的漫畫風格,講述了一個從布拉格回國的音樂青年與一個生活不拘但有著特別氣質的鋼琴少女之感情。鋼琴、交響樂、天才、創新、狂想、愛情、立志、奮鬥,一切是那麼自由、高雅與美麗。
曾幾何時,我這個崇尚東方文化之人亦開關接受到了西洋的藝術,其實藝術並不分西洋和東方,美麗的聆聽卻是全天下可以共同擁有。在今世,我期望東西方文化交流可以更加密切,想起了俞麗拿女士及西崎崇子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西方亦有如《花木蘭》、《功夫熊貓》、《最後的武士》等電影,那是多麼令人歡喜呢。
有者問我,爲何「如此喜愛東瀛?」我答曰四字:「文化傳承」。
昔時盛唐,遣唐僧使入唐學得文化,仿唐制,建平安京。東瀛文化傳承中華,可視之為中華文化分支。即便唐末,東瀛停派遣唐使,乃至明末時,中華文化對東瀛影響依然持續,海上貿易頻繁,民間交流頗為深厚……
東瀛之文化,無論建築、服飾、文字皆為中華文化之另一分支。
以建築而言,唐代建築與今日東瀛傳統建築同屬一格,東瀛之風較之唐代,結構、修飾有所精簡。此在中華文化中,乃是愈至後朝,愈為華麗與複雜,因中華之天朝思維,何事必以繁、華為榮,以示顯赫,園林則講究自然古樸。而東瀛卻截然不同,東瀛居於海之東方,國土狹小,土地貧瘠,資材有限,並無中華之富庶,因此凡是崇尚簡、實、精致。雖江戶鎖國,亦趨繁華之勢,然已於中華相距甚大了。
服飾而言,平安時期織物以中國傳來之養蠶術而制。高家官服乃是效仿唐代之圓領官袍而制,連帽飾亦只是改小而已!雖中華文明多次冊封東瀛,然東瀛之朝廷歷來視自身乃是與「唐國」並立之皇朝。因而,唐代後,則以獨立姿態發展昔時唐朝傳來之文化。同樣,依然是以簡、實為基準。江戶初期,中華乃是明亡時,強大的漢人王朝滅亡,取而代之,乃是滿清政權,滿人在入主中原後繼續侵略南明,並且血洗揚州,強制實行「剃髮易服」,漢民族傳承數千年之「華服文化」被滿清毀滅。而東瀛卻截然改良了其自平安時代未曾大變之服飾髮飾。其後中日兩國在傳統服飾之發展差異愈加明顯,一直影響至今。
文字,東瀛之假名出現,初期乃是爲女人、庶民及學習時使用,但凡正務,依然以漢字記載無疑。後西洋文化進入,才以片假名字取代西文,方便使用,個別漢字也是長期使用習慣之下進行自然簡化。中國大陸則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強制放棄繁體漢字使用。此因有政治緣故,在此不加評論也。
總述之,東瀛文化在「傳承」後,以簡、實、精緻為發展之途,而中華,則崇尚繁、華、自然。
今時中華,仇日之人甚多,全因二十世紀東瀛之侵華。
抗戰是偉大之事,但戰爭帶來的決不只有中華國民之痛苦,亦帶來東瀛國民之痛苦,此皆為政治爭鬥也。
文化無罪!文化之融合,雖有其必然性,但絕不是政治可以左右,而是自然之取捨。中華文化之繁、華、自然,東瀛文化之簡、實、精致各有優劣,今時多元社會,只有相互競爭與學習才有發展。兩國所代表之東方文化,在今時西洋衝擊下究竟能夠保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