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博愛!
對我而言,愛與戀有別也。愛,是大愛,是博愛!國父中山先生,畢生以博愛為念,乃萬世之聖人。
我認同三民主義,無論民族、民生、民權,亦或民主、民生、民權,皆是為中華之復興,皆存博愛之心也!
民族:漢民族代表之中華,以孔之仁立國,提倡講信修睦之天下大同,修、齊、治、平之思想將漢民族帶入一個博愛之高度,成為東方文明之大國。
民生:撫民、養民、富民為重,非西方資本主義可擬。民生概分衣、食、住、行、育、樂六領域,國家之使命,乃是滿足此些國民基本,而有此思想,亦是博愛也。
民權:國之主人,乃是民也。政府擁有「治權」服務人民,人民則擁有「政權」支配政府。道家言:「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民為主,政府乃是民之僕從,以民為大,可稱無為也,若無博愛之心,可以如此?
觀中正先生改「民族」為「民主」:既以民族之愛擴大至天下萬民之愛,亦是民權之昇華,民可選擇政府之治權實行者,亦是博愛也。世皆有低谷之期,而依民之愿,以民為重,放棄「治權」,無此博愛之心如何能做到?
天下為公!不可治世,便隱世而居,心存博愛,才是為人之道也。待人以謙,天下太平,大愛之下,才有小愛之存在也!
心境 |
回應(0) | 西元2008年12月04日 23時28分22秒
亂,由心生!
今日,韓公館文章評論出現大量垃圾留言,一片狼藉,猶如黑幫上門一般,甚是「亂」也!無奈下,被迫學習防禦之策。嗯!也只有學著加裝一把「密碼鎖」:增添了一個驗證程式來防范所謂之「留言機械人」。雖然會勞煩留言者,但是可謂身在浮世,亦只有如此了。
世人,為何會變得如此?造成他人之麻煩,然後只有通過更加麻煩之方案來解決此麻煩,真是可笑至極!浮世之浮,乃是焦躁,不甘平凡之心無法「名垂千古」,以致其放下道德與尊嚴,寧願選擇「遺臭萬年」。爭鬥之心不能放下,最後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格局了。此皆「亂」也,亂,由心生!
心境 |
回應(0) | 西元2008年12月03日 17時41分08秒
有者問我,爲何「如此喜愛東瀛?」我答曰四字:「文化傳承」。
昔時盛唐,遣唐僧使入唐學得文化,仿唐制,建平安京。東瀛文化傳承中華,可視之為中華文化分支。即便唐末,東瀛停派遣唐使,乃至明末時,中華文化對東瀛影響依然持續,海上貿易頻繁,民間交流頗為深厚……
東瀛之文化,無論建築、服飾、文字皆為中華文化之另一分支。
以建築而言,唐代建築與今日東瀛傳統建築同屬一格,東瀛之風較之唐代,結構、修飾有所精簡。此在中華文化中,乃是愈至後朝,愈為華麗與複雜,因中華之天朝思維,何事必以繁、華為榮,以示顯赫,園林則講究自然古樸。而東瀛卻截然不同,東瀛居於海之東方,國土狹小,土地貧瘠,資材有限,並無中華之富庶,因此凡是崇尚簡、實、精致。雖江戶鎖國,亦趨繁華之勢,然已於中華相距甚大了。
服飾而言,平安時期織物以中國傳來之養蠶術而制。高家官服乃是效仿唐代之圓領官袍而制,連帽飾亦只是改小而已!雖中華文明多次冊封東瀛,然東瀛之朝廷歷來視自身乃是與「唐國」並立之皇朝。因而,唐代後,則以獨立姿態發展昔時唐朝傳來之文化。同樣,依然是以簡、實為基準。江戶初期,中華乃是明亡時,強大的漢人王朝滅亡,取而代之,乃是滿清政權,滿人在入主中原後繼續侵略南明,並且血洗揚州,強制實行「剃髮易服」,漢民族傳承數千年之「華服文化」被滿清毀滅。而東瀛卻截然改良了其自平安時代未曾大變之服飾髮飾。其後中日兩國在傳統服飾之發展差異愈加明顯,一直影響至今。
文字,東瀛之假名出現,初期乃是爲女人、庶民及學習時使用,但凡正務,依然以漢字記載無疑。後西洋文化進入,才以片假名字取代西文,方便使用,個別漢字也是長期使用習慣之下進行自然簡化。中國大陸則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強制放棄繁體漢字使用。此因有政治緣故,在此不加評論也。
總述之,東瀛文化在「傳承」後,以簡、實、精緻為發展之途,而中華,則崇尚繁、華、自然。
今時中華,仇日之人甚多,全因二十世紀東瀛之侵華。
抗戰是偉大之事,但戰爭帶來的決不只有中華國民之痛苦,亦帶來東瀛國民之痛苦,此皆為政治爭鬥也。
文化無罪!文化之融合,雖有其必然性,但絕不是政治可以左右,而是自然之取捨。中華文化之繁、華、自然,東瀛文化之簡、實、精致各有優劣,今時多元社會,只有相互競爭與學習才有發展。兩國所代表之東方文化,在今時西洋衝擊下究竟能夠保有多少呢?
文化 |
回應(2) | 西元2008年12月03日 00時43分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