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說得有點大,其實,對於中國的印刷術的興趣,還是和朋友們聊起活字印刷早已為中國人所掌握,而直到清代,最為普遍的印刷方法還是雕版印刷的奇怪現象,大家都說了很多理由,可雖然都有些道理,卻都感覺到「不解渴」,無法完全解釋自己的疑問。於是便去查資料,結果越查收集的東西越多,簡單的解答這個疑問很困難,便把自己的學習的結果整理一下,算作是讀書筆記。
要說印刷術,不得不從藏書開始入手,因為有了印刷術,才會有大量的書籍讓藏書家們來藏,不說藏書的規矩,就很難弄清雕版印刷之書和活字印刷之書的優劣,也就搞不明白雕版印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藏書的學問是在很深,光是說明版本的分類就很費力氣,這裡先簡單的說明一下。
隋朝以前,主要的書籍還都是手抄本,手抄書籍費時費力費錢,非皇室官宦之家不能為之,所以,藏書也就只能是「政府投資工程」,一般的讀書人能看到都算不易,惘論藏書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代,而真正用於大量印刷書籍是在宋代,也就是說,民間開始有能力進行藏書活動從隋朝開始,在宋代最為繁盛。越到近代,藏書的種類越多,學問越大,門類越全。舉例來說,藏書界最常用的「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範圍是:舊刻、精本、舊抄、舊校。按照他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20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直到70年代末,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的標準才真正確定下來,所編的《中國善本書總目》在確定收錄標準和範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二、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三、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四、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按藏書界的通論來說,藏書的版本最為珍貴的是「官刻本」,即是由官府刻印的圖書。五代以來,歷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書之舉,但所設機構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比較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監本」,為歷朝國子監刻印的圖書;
「公使庫本」,兩宋地方官府動用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
「經廠本」,明代司禮監所轄經廠刻印的圖書;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殿刻印的圖書;
「殿本」,清康熙間,於武英殿設修書處,乾隆四年又設刻書處,派親王、大臣主持校刻圖書,所刻之書稱為殿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間選刻《四庫全書》珍本,武英殿採用活字印刷,乾隆定名為」聚珍版」,所印圖書遂稱武英殿聚珍本。後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聚珍」;
「書局本」,為清同治間由曾國藩提倡,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兩廣、兩湖、山東、山西、直隸先後創立官書局,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
其次,是「私刻本」,即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其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家刻書稱為家塾本或家刻本。一般老百姓是不會自己寫書自己印的,窮文人也沒有能力,一般能夠私刻書籍的,要麼是飽學鴻儒,要麼是官宦文人。自宋代以來,私家刻書持續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稱,如宋朝廖瑩中的
「世彩堂本」,余仁仲的「萬卷堂本」;明朝范欽的「天一閣本」,毛晉的「汲古閣本」;清朝納蘭性德的「通志堂本」,鮑廷博的「知不足齋本」,黃丕烈的「士禮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稱,如宋朝「黃善夫本」,明朝「吳勉學本」。
再次,便是「坊刻本」了,也就是歷代書坊、書肆、書鋪、書棚刻印的圖書。坊刻本都是以營利為目的,刻印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書,如臨安陳氏、尹氏書籍鋪等,所刻圖書與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說了這麼一大堆,用意就是要說明,印刷術與民間藏書相輔相成,沒有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藏書不可能產生,而正是因為藏書的發展,印刷術便也因人們的喜好而有了自己的方向。知識階層在中國古代一直是具有確定文化走向的能力,知識階層對於書的需要,直接影響了中國歷朝歷代的印刷業的發展。前面的列舉可以看出,以藏書來說,雕版印刷的書籍,占的額數大,品類也多,而活字印刷的書籍,除了皇家印刷的「聚珍版」之外,很少為人所青睞。
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回過頭來說藏書,古籍善本中的「王者」,毋庸置疑就是宋版書了。宋朝民間社會極為繁榮,統治者又極為善待文人,文人的地位空前絕後,這兩點導致宋朝印刷業的繁榮,宋朝書無論官刻、私刻還是坊刻的圖書,都十分講究。從質量上講,官刻之書把關較嚴,尤其是國子監所雕之書,從對原書的校勘到付之雕版要經過3道手續,所以差錯較少。私刻之書注意精美。而坊刻書,因其書賈追求銷售,質量較差。但其雕版速度快、種類多因而銷量大。
雕版印刷,在宋代是巔峰和黃金時代。雕版印刷書籍規模很大,有許多書都是大部頭的,如當時的「四大官書」中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都是上千卷,《太平廣記》500卷。在四川成都雕版的《大藏經》規模更大,共有1046部,5048卷,用了12年時間,雕版達13萬塊之多。宋代雕版的書籍種類繁多。有文、史、醫學的專著,也有法律、地理、建築、農林、佛教等方面的書籍。歷代名人及宋朝名人的著述和文集都有雕版。
當時的文人,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述,如葉德輝的《書林清話》載:「宋時,官刻書有國子監本。歷朝刻經、史、子部見於諸家書目,不可悉舉,而醫書尤其所重。」岳珂的《愧郯錄》載:「自國家取士場屋,世以決科之學為先,故凡編類條目,攝載綱要之書,稍可以便檢閱者,今充棟汗牛矣!」
不過,話說回來,雕版印刷雖然給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作為一門技術,實在說不上方便快捷。雕版印刷的「雕版」在我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叫法,最為常見的有「鏤版」、「刻版」、「刊版」、「墨版」、「槧版」、「梓版」等。印刷的方法就是將文字、圖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後在其上覆上紙張,用乾淨的刷子輕輕地刷過,使印版上的圖文清晰地轉印到紙張上的工藝方法。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選用紋理較細的木材,如棗木、梨木、梓木、黃楊木等。至於選用那一種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據印刷品的精細程度,再選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雕版的工作流程則分為三步: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請書法很好的人寫版,即將要雕刻的內容先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寫好的紙稿反貼於預先準備好的木板表面,給予一定的壓力,使文字或圖像呈反向轉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圖像並校正無誤。其次,是刷油墨,先將雕刻的版(稱印版)固定在一個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勻地塗布在印版的表面,從而完成刷墨的過程。最後,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之後,就在刷好油墨的印版表面覆蓋上一張紙張用乾淨的刷子輕輕地拍打整個紙面,揭下紙張之後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後重複第二、第三過程,從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僅僅是從這些方面來看,就夠讓人頭疼,我們再來看其他輔助工序。
為了使印版不變形,最早採用存放多年的方法使木材乾透。後來開始採用水浸和蒸煮的方法來處理木材。水浸的時間大約一個月,涼干後再用,蒸煮則要在水中煮三到四個小時,涼干後再用。木板乾燥後,進行兩面刨光、刨平,再用植物油塗拭板面,最後進行打磨,使之光滑平整。這樣才可以在上面雕刻,印版的雕刻中,主要使用的工具有刻刀、不同規格的鏟刀和鑿子。刻刀形狀、大小各一,用於雕刻不同大小的文字和文字的不同部位;鏟刀和鑿子主要用於文字空白部分的雕刻。此外還需要鋸、刨子等普通木工的工具和一些附屬工具,如尺、規矩、拉線、木槌等。
這樣精細的選材,細緻的做工,把書法、雕刻、紙質、墨質的精華融在一起,產生出來的書籍,完全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所以中國才會有藏書而不讀書的專業藏書家。外國的藏書家們,如果不看書,恐怕是不會去收集大量的書的。
最大的問題,是當昂貴的木版、雕刻工人的苦心雕琢碰到錯字的時候,便全要作廢,重新刨過。雕版工程浩大,要雕印一部書,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這對大量快速地出版書籍,無疑將是一個很大的限制。於是,活字印刷應運而生,沈括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活字印刷的工序以及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升。活字印刷術就是預先製成單個活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撿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進行印刷的方法。採用活字印刷,一書印完之後,版可折散,單字仍可再用來排其它的書版,這個方法直到現在也是世界上生產書籍、報紙、雜誌的方法之一。
然而,泥活字印刷發明之後,卻一度失傳,直到清道光年間,安徽、浙江才有人復原,可光緒時又失傳。到1999年,廣陵書社於失傳百年後再一次復原泥活字。可見,泥活字並沒有受到我們所認為應該得到的重視。從北宋慶歷年間活字版的發明,到明代末年止,活字版技術經歷了五個世紀的發展過程。這期間雖然在活字的材料、活字的制做工藝以及活字的存放和排版工藝等,都在進行著不斷的改進,但這種發展卻是很緩慢的。元代,農學家王禎製作的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獲得成功,並於大德年間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縣志》(已經失傳),一個月就能印百部,這顯然比雕版印刷要快得多。而且這一技術通過各種渠道向外傳播,並沿著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到了明代,活字版技術更為廣泛地應用,顯著的特點是金屬活字的應用。活字排版工藝雖已十分成熟,但其使用的比例一直很低,即是到明代後期,雖然木活字和銅活字都在使用,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而占主導地位的仍是雕版印刷。值得一提的是,沈括雖然對活字印刷讚不絕口,可他的《夢溪筆談》的最早刻本,也是雕版印刷的。
相比而言,我國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國外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為現代印刷術的主流。對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術,有突出改進和重大發展的是德國人谷登堡,他創造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谷登堡創建活字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比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製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谷登保首創的活字印刷術,先從德國傳到意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歐洲。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89年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看到這裡,實在是不能不為中國的「每況愈下」而感歎。
這究竟是為什麼?
本文開頭所說的「藏書」,可以斷定是原因之一,自從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印刷品不僅作為一種閱讀對像和傳播知識的媒介,也作為一種藝術品和傳播書法藝術的載體。雕版印刷術的這種功能,是活字版所難以取代的。文人及藏書家對印刷品的評價,往往也是從上述的標準出發。而活字版則只能用一種固定的字體,對當時的很多購書者來說,是不易接受的。
另外,由於雕版印刷已有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工藝,而活字版工藝是一種新工藝,往往不易被很多人所接受。從活字排版的工藝技術來說,它比雕版要複雜得多。漢字的數量很大,一副活字要滿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幾萬個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幾萬個活字。這樣大的數量,制做工程是很大的,一般資本較小的印刷作坊,往往投資不起,如果製造金屬活字,投資就更大了。對於只印少數書的私人來說,更不願用活字印刷。
以此反觀歐洲,拼音文字對於「書法」美感的要求,相對於漢字來說是很低的,因此,歐洲人不會因為對於美的追求而放棄方便快捷的生產方式。另外,拼音文字只需要幾十個字母的不同排列就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活字在生產力尚不發達時的優勢在拼音文字上顯示得最為充分——這也確實證明了漢字對於拼音文字的複雜。
漢字進行大規模的活字印刷,因為工程量之浩大,必須在工業化的環境下才可能實現。然而,中國始終是保守的農業國家。用活字來印刷大部頭的書籍只能是「肉食者謀之」的事情。例如: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8年),皇家用銅活字排印了大部頭書《古今圖書集成》,共刻鑄銅活字二十多萬個。乾隆年間,武英殿又刻制木活字十五萬多,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是皇家工程。
民間木活字印本,影響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書屋排印的清曹雪芹、高鶚續《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書前有圖贊二十四葉及圖贊序文為刻版,封面題刻「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萃文書屋」,卷末題「萃文書屋藏版」。這雖是民間印刷,但卻有權相和紳的支持。
嘉慶十年(1805年)周氏易安書屋排印的《甫裡逸詩》二卷、《假年錄》四卷(卷三題《甫裡遺文》又分上中下)、《甫裡聞見集》一卷;昆山陳元模編輯的《淞南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吳淑騏企瑤山館排印明黃端伯撰《瑤光閣集》;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張金吾愛日精廬排印的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安晁氏活字排印曹溶編、陶越增訂的《學海類編》叢書。收錄古今書籍四百二十多種。此外,還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崇敬堂排印的清華恕撰《燕香居詩稿》;道光三十年(1850年)金陵甘氏津逮樓排印的清黃鴻沐輯《帝裡明代人文略》。這些,也沒有一個是實打實的「民間」背景。
木活字尚如此,金屬活字就更是「燒銀」工程了。
清代最早的銅活字印本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吹黎閣排印的《文苑英華律賦選》,該書印刷十分精緻。此外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侯官陳夢雷撰《松鶴山房詩集》九卷的銅活字印本。清代後期有福建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花費白銀二十萬兩,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正楷體大小銅活字四十多萬個,他是福建福清縣龍田人,因而把銅活字命名為「福田書海」。這批銅活字印有顧炎武的《音學五書》,其中《音論》為上、中、下三卷;《詩本音》十卷。在《音論》卷首,林氏寫有一篇《銅版敘》,記錄了他刻制銅活字之起因及經過。林氏的今體銅活字,楷書精美,紙墨上品,印刷清晰。林氏用銅活字除印有《音學五書》外,還有《軍中醫方備要》等。另外在杭州有吳鐘駿用聚珍銅板印其外祖父孫雲桂所著的《妙香閣文稿》三卷,《詩稿》一卷。
這些印刷品,拿出來和同時代的歐洲印刷品相比,絕對大異其彩。歐洲人除了驚歎,恐怕也沒什麼好東西可以來相比。但,歐洲人最可驕傲的是,他們書籍印刷,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活字印刷可以使他們的書籍成批量的產生而進行文化傳播。可我們的活字印刷,還僅僅是鐘鳴鼎食人家顯示自己財力和文化修養的「裝飾品」,相差,實在不可以道理計。
有火藥的發明而沒有火器戰爭的改革,有鄭和下西洋而沒有殖民地的開拓和海上貿易的繁榮,凡此等等,都可以以同理推之。因為如此,很多人便認為中國字為落後文字,應改為拼音。而實不知若中國的制度有所改進,中國字的印刷又豈會為歐洲人超越?老祖宗的東西在老祖宗的時代還是很好的,只是後代們不爭氣,落了後,便又去怪罪老祖宗的東西不夠好,容易倒是容易了,卻透著無窮的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