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族王朝——滿清 (讀書隨筆)


第一節:餓死還是搶劫

明神宗25沒有上朝,消極怠工25年,算得上古今中外頭號懶皇帝。就在他當政的時代,滿族人從因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氣候而被迫南遷後的饑寒流離狀態中開始恢復,逐漸建立起了社會組織和武裝。其時的滿人,甚至比不過金時代的女真。高麗的史書上記載了大量滿人過去討飯的悲慘情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逐戶乞討,甚為可憐。

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南方的大明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和文化。可以提供鹽、鐵、糧食、瓷器、茶葉、紡織品……,這些生存的必需品。明離開了滿洲可以生存得很好,滿人離開了經濟貿易幾乎無法生存。

貧窮的滿人和今時的藏人一樣,有純樸厚道的一面,也有迷信武力的一面。今時的藏區,常有貧窮的藏人不顧生命的危險去採摘雪蓮花,而一朵卻經常只能買三兩元,我還聽說過五毛一朵的收購價格。藏人能生產什麼來獲得現金呢?也只有這些了。

其時的滿人,可用來交換的也只有人參、鹿茸、毛皮這些東西了。千萬別指望這些東西像現在這樣珍貴,可以賣上多好的價錢。對於精明的漢人商人來說,深入林區就是為了豐厚的利潤。一包鹽換一枝上好的人參是合理的交易。

滿人並不介意這樣今人以為不合理的交易,這樣的交易是絕對的市場經濟,所以原本也相當合理。

這樣的所謂不平等貿易伴隨人類的始終。19世紀初期的三流國家——美國,經常有敢於冒險的商人將大量的毛皮跨越重洋運到中國,交換瓷器和絲綢。因為英國的制裁,荒蠻的美國能用來交換的也只有這些了。而今天的美國當然不再用毛皮換瓷器了,而是用一個小芯片,或者2元的光盤刻上軟件不增加一克重量就升值到上千元,足以換幾頭大肥豬了,或者是非洲的若干畝熱帶雨林的開採權力。

但是和漢人穩定的農業文明比起來,遊牧文明和在森林和草原上獲取資源的日子極不穩定。一場暴風雪可以讓牧民若干年的心血化為烏有,牛羊肉可不比糧食可以存放好多年,失去生命的牲畜大多腐爛。而獲得人參、鹿茸、毛皮的數量和質量更是難以預測和掌握的。

記住這一點:所有的遊牧民族都基本上是從農耕時代的早期轉化出去的人發展而來,從來都沒有絕對的自給自足。做飯需要鐵鍋吧?鐵從那裡來?鹽也需要,還有草原上牧民吃肉,維生素怎麼辦?喝茶!茶葉從那裡來?這些都需要交換。需要從農業文明中交換而來。

交易順利進行的時候,一切都非常和諧。滿人和其他的草原民族一樣,羨慕漢人的物質生活,滿足於交換回來的生活必需品。

可是,當採摘不到足夠的人參,捕獲不到足夠的獵物,風雪和其他因素讓牲畜減少的時候。滿人不能交換回來足夠的生活必需品。於是價格談判中有了爭端。漢人的商人和其他任何的商人一樣,不承擔救濟的任務。於是滿人要麼去抱怨老天,自認倒霉回家;要麼用貪婪的眼睛看著漢商拉著貨物離開,那些珍貴的鹽巴、鐵鍋、茶葉、布匹……。

於是一切都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有人開始搶劫漢商的財物,甚至殺害漢人。也有人沒有食物去乞討,遇到不那麼慷慨的自然心生怨恨,乃至於鋌而走險,如同今天經常報道的某人流落異地,飢渴之後如何如何。

這些行為得到的結果,一方面是明王朝責成族長們捉拿兇手,一方面是經濟制裁。交換市場開始萎縮,整個民族都感到恐慌。

這樣的局面,很適合英雄的出現。或者說這樣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個英雄出現。英雄從事煽動大家,領導大家的任務。英雄不是帶領大家去學習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換回更多必需品,英雄將帶領大家採取一種更直截了當的方式——集體搶劫,也就是戰爭。對滿人來說,這個英雄就是——努爾哈赤

上述說明並不是為搶劫犯找理由,只是分析漢文明和其他草原民族的對抗的內因幾乎都是這樣,也包括滿族這個草原和山林中成長起來的民族。懷壁其罪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現代富人修別墅,請保安,養狼狗。國家呢,修長城,養軍隊。農耕的漢文明,擁有大片最適合人生存的土地資源,佔有大量的財富,自然被時刻窺伺著。


第二節:精明的搶劫犯遇到昏庸的皇帝

滿人其時只有幾十萬人罷,沒準確數據,因為那時候的滿人可沒有什麼現代人口統計,甚至也沒有中原王朝的人口統計。不過十萬八旗子弟入關已經包括了大部分的男丁和部分家眷。

搶劫犯遇到的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搶劫的對象擁有數千萬的人口,幾乎無限的補給能力的強大國家。想像一下現在給你100個人,配備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手槍,要你帶領這100個人去搶劫某個城市,你將怎麼做?

事情顯然可以做,但是很顯然,一想到數以百計的護城部隊和萬人以上的老百姓,靠這100個人,估計你也沒信心要佔領這個城市。

反過來,架設你是這個城市的市長,如何對付這伙搶劫犯?他們的馬匹很快,而且非常擅長游擊戰術。大部分時候是當你調集部隊的時候,他們就撤退到山裡,你跟蹤追擊的話,正好中了對方「敵深入」的計。所以最經濟的辦法是在搶劫犯到城市來的必經之路上修那麼一個城堡,架上大炮,派那麼幾十個人守在那裡,等他們來的時候,架上大炮轟,讓要塞成為一架絞肉機。

明就是這麼做的,袁崇煥的5000人,在寧遠就可以對抗10萬滿洲騎兵。

問題是,明王朝的皇帝,在私房錢幾千萬兩的情況下,居然拖欠守城將士的工資!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個小問題,那時候的軍餉可不是現在士兵的津貼,用來買點小玩意。

這些守城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帶著家眷的,這些家眷可都要靠丈夫和父親的軍餉吃飯。拖欠工資的直接後果就是一家大小餓飯。

當拖欠達到幾個月的時候,現代的工人肯定要鬧罷工甚至毆打老闆。當兵的回到家看到餓得哭的孩子和幽怨的妻子,還有氣息懨懨的老母,說真的,什麼都幹得出來。這個時候你給他大講什麼愛國忠君,捨小家顧大家,勒緊褲腰帶干革命的話,估計他很可能給你兩耳巴子,並且會指著你鼻子說:大明都付不出工資,鬼才相信!

的確如此啊,那時候的明和滿洲的國力對比,超過當今美國和伊拉克的差距。你能想像果美國也拖欠到海灣打仗的美國士兵工資幾個月的事情嗎?而且同時考慮這些美國兵還帶上他們的老婆孩子,靠工資買牛奶和麵包。

國家似乎很窮,李自成攻進北京,在戶部的國庫中只拿到不到十萬兩白銀,可皇帝的私房錢卻有白銀三千多萬兩,黃金幾百萬兩!這是什麼概念??明王朝一年的稅收才400萬兩,皇帝的私房錢相當於10年國家稅收的總和!想像中國現在一年的稅收有一萬億人民幣,假設今天中國還有皇帝,這個皇帝居然有十萬億的私房錢!可歎的是,明皇帝的私房錢最後都被李自成拿去了,卻捨不得給自己的士兵發軍餉。

廟堂之上者,很少都難以理解下層的辛酸,能理解的,就能成為英雄了。

即便如此,如同撒達姆最牛的時候也沒說過要佔領美國,即便假設美國士兵拖欠工資。同樣的滿人當時說真的,也沒有做過佔領全中國的夢。聽到到過南方的商人回來添油加醋描述大明城市的富饒和美麗,疆域的遼闊和女子的妖嬈,人口的眾多和風物的優美,流口水之餘看著自己的那幾口子人。搶點東西的念頭有,徹底佔領的雄心卻實在打不起來。


第三節:佔領中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等到中國自己亂起來的時候下手

蒙古騎兵的鐵蹄踏遍了歐亞大陸,幾個月佔領一個所謂的歐亞強國是經常的事情,可是征服半壁江山的南宋卻花了幾十年時間,三代人的功夫。而且南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對外自稱兒皇帝的王朝,軟弱和她精美的瓷器一樣有名。

蒙古騎兵在征服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印支,全線包圍南宋之後,還耗費了幾十年時間。他們面對的難題同樣是堅固的城市——那意味著狗咬刺蝟;密集的人口——那意味著放單很危險,還有幾乎殺之不完的敵人,消滅了一個軍團,總還有更多的軍團來補充。而自己來那麼一次全軍覆沒的話,再怎麼鼓勵婦女生孩子也得20年後才能又組織一隻軍隊。

滿人面對同樣的難題,而且他們還沒有成吉思汗那樣的雄心,實際上,蒙古人彼此的戰爭經常影響滿人。曾經有一個戰敗後的蒙古部落西遷,還來和滿人爭奪地盤,逼得滿人大規模南遷。

而明王朝,則一直是一個軍事強權,靠驅逐蒙古人建立的元起家,蒙古人從中原敗退後,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武力,所以明王朝一直有一隻全世界最龐大的常備軍隊,人數超過百萬。

和宋不同的是,明王朝從來沒有想過妥協,甚至反對對自己有利的妥協。這甚至於有點過分,宋可以對金稱兒皇帝,但明的時候,滿人要求談判開放市場的這丁點要求也被堅決的拒絕。一句話——不談判、不承認。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放下武器、稱臣、接受領導。多半還要加一條:審判戰犯!

不談判的結果實際上只有一種情況可以平息戰爭——那天滿人打著白旗綁上自己的首領押送到明的前線指揮部,然後接受明王朝的統治,然後等著貿易的重新繁榮,等著膽戰心驚的商人重新回到滿洲來做生意。這顯然不可能,所以戰爭只有持續下去。

這本來是一場拉鋸戰,漢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拉鋸戰從來沒有停止過。拉鋸戰對漢人有利,因為只要出那麼一個稍微英明點的皇帝或者給英明的將軍多一點時間,剿滅一個異族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從匈奴、突厥到蒙古,從來都是如此。

可是,和蒙古人遇到最軟弱可欺的南宋更有利的是。這一次中國自己鬧起來了。李自成攻進了北京,明皇帝被迫自殺。對方的將軍跑來找自己幫忙。就在李自成和吳三桂殺得兵困馬疲,眼看吳就要敗的時候,滿人的軍隊突然出現。李自成的部隊正以為勝利馬上就要到手,卻忽然面對10萬滿洲騎兵。馬拉松運動員眼看就到終點,露出幸福的微笑的時候,突然有人告訴他,還有20公里需要跑。這樣的情況對心理的衝擊是巨大的。李自成兵敗也怪不得他。

這好比日本人對中國的戰爭,若日本人佔領東北後不動。等到國共兩黨打得熱火朝天,解放軍剛佔領北京的時候,國民黨的將軍帶著日本人一起打,那局面可以想像多亂。這裡只是假設舉例,歷史不完全一樣,也沒有幫日本人支招的意思。比方而已。小日本已經戰敗好多年。

中國這個國家,其實從來就是難以被征服的,或者這樣說,除非中國自己亂,否則地球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可以在中國強盛時期實力足以征服中國的民族或者國家。即便是現在的美國也做不到。完全力量的抗衡,中國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但是這個國家出現兄弟相殘,左手打右手的情況,而且居然老大跑出來找人一起打老二的情況,於是誕生了清王朝。


第四節:大清之大

中國其實是一個民族觀念不那麼強的國家,這裡說的是漢民族,這倒不是什麼弱點,一切強大的民族,民族觀念都不像弱小民族那麼強。今日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觀念也強過漢族人。歷史從來都如此。

漢人其實更在乎的是文化的正統。更在乎儒家文明的延續和文官制度的繼續執行。因為只要這些繼續下去,生活似乎一切都還在軌道上。因為和其他被征服的弱小民族和國家不同,那些國家語言可以被消滅,文字被消滅,文化被徹底毀滅。但是誰有勇氣去嘗試叫上億的人口學其他語言?讓數以千萬計的書籍翻譯成自己的文字呢?更何況漢文明一直優於其他文明。至少滿人那可憐的一點書籍和寥寥的三五個詩人七八個墨客、誕生不久的文字還沒有自信和魅力讓漢人自己去放棄自己的文化。

滿人很聰明,他們繼承了一切。除了要求留辮子外,其他的一切都照舊。當然,滿人享受特權,順帶照顧做為自己軍事同盟的蒙古人,也連帶照顧蒙古人的精神導師——藏人。

但中國之大,即便讓所有有點文化的滿人都做官,還有很多的空缺可以讓漢人的精英繼續讀書、科舉、做官的傳統道路。這種考試選拔的方式領先世界其他大部分依靠世襲特權的國家,相對公平和公正。給了平民以改變自己階層的機會,有效的舒緩了社會壓力,也的確吸收了很多精英。當然和其他考核制度一樣,並非完美。但你能說現在高考制度不完美就廢除高考制度嗎?至少我有幸聽說過的科舉出來的舉人或者進士,哪怕是一個小秀才。在文學、歷史方面的造詣並不比現在一個大學文科生差。或問那時候怎麼不開數學、物理、乃至計算機的科學。這就不要去開古人玩笑了。加減乘除中國人早就會了,問題是牛頓只出了一個。

中國的版圖變化,伸縮以數千里計。除漢人居住的農耕區較為穩定外。今日的藏、蒙、新區域都不固定。朱元障馬鞭一揮,就可以把金沙江以西的大片土地放棄。「中國」之「中」,原本就是相對於今日的邊疆地區而言的。

漢人依靠先進的文化,發達的生產力,以及這兩者結合後產生的眾多人口和強大武力,征服了一片片的土地。幾乎可以這樣說,在當時漢人所瞭解的世界內,凡是土地適合農耕的,幾乎全部被佔領,或者讓對方成為中國的僕從國。有鐵器和盔甲的漢軍順量龐大、組織良好、補給充足。無數使用木製兵器和缺少組織的民族被消滅或者同化。我老家的土著名叫「鐵山鐐人」,今日並無一「鐵山鐐族」,跑到那裡去了?抵抗的多半是男丁全部殺死,婦女成為漢妻。不抵抗的也很快被同化。畢竟穿粗製的獸皮,住窩棚,跳跳亂遭遭的舞蹈這樣的日子過一兩天新鮮,過久了難免如同魯濱汛一樣冒再大的風險也想到大陸去。

清王朝給今日的中國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版圖,而且基本上把大部分中國歷史上有過戰爭的區域都包括了進來。以前的敵人都成了我們的同胞和國人了。

乾隆時期中國的人口約為當時世界的1/4,產值約為世界的1/2,遠高於美國在當今世界最強盛期(約1/5,二戰後約1/3)。歐洲那時候已經有了火槍,但那種開一槍就要重新裝填的步槍殺傷力並不比中國人使用已久的老式火槍強多少。
歐洲也有了炮,明就從荷蘭買了不少,但如同鄭成功可以打敗荷蘭人一樣。這個時候世界還只是熱兵器的早期。中國和歐洲的武力差距要拉大,還要等到鐵甲艦的發明和機槍這樣的騎兵終結者的出現才真正成為不對稱戰爭。這樣的戰爭在八國聯軍的時代才徹底完成。八國聯軍時候的歐洲人,已經可以靠幾千步兵就把驍勇的蒙古王僧格林沁帶領的數萬騎兵輕易屠殺了。機槍和重炮,是歐洲人屠殺一切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民族的利器。即便是中國這樣山河一統,人口眾多,兵力無限的國家,這一次也無能為力。因為製造子彈的速度絕對超過人口的繁殖和生長。衝鋒的隊形再密集也無法衝破機槍子彈和火炮的組成的生死線。

滿清用一種曲線的方式,很奇妙的把很多民族劃進了中國的版圖,對蒙古人來說,滿人是他們的兄弟,滿蒙大量的和親和通婚讓他們滿足於做一個世襲的王爺,此外他們更熱中於彼此的戰爭,爭奪牛羊和牧場已經夠他們忙的了。至於一個葛爾丹這樣有點抱負的人,遇到康熙這樣的皇帝,並不是南宋那些昏庸的帝王,以中國龐大的資源,如前所述,除非統治者昏庸,而且必須連續幾代都昏庸,昏庸到中國內亂,草原民族基本上沒有勝利的可能性。

藏人的生存環境和接受了佛教以後,已經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再度具有松贊干布時代的武力。藏人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松贊時代藏人就差不多有500萬,那時與吐蕃對抗的唐大約有5000萬人。所以還可以一戰,甚至佔領過長安。但藏人的生活方式——婦女承擔繁重勞動、落後的醫療條件造成的婦女不高的生育率但卻很高的流產率,和環境——極度嚴酷的自然環境下人一多就要爭奪牧場,相互殘殺,讓他們再難以增加人口,接受佛教後世俗政權的沒落更讓藏人無法建立強大的軍隊,以至於甚至尼泊爾都多次侵略西藏,甚至多次佔領過拉薩。以至於現在最輝煌的建築依然還只是松贊時代建立的布達拉宮。但藏人是有文化的民族,他們成功的讓蒙古人接受了喇嘛教,並且讓蒙古人根據藏文製造了蒙古的文字,於是藏人安於做強力蒙古的精神導師。達賴和班禪也為蒙古人所崇拜,並且為頭號精神領袖。

回民一直在造反鬧事和暫時安撫剿滅之間徘徊,這些戰爭持續了很多年,發生了很多次,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大部分是突厥種,好戰和宗教的衝突,以及突厥人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這些因素決定了一直到今天也是愛鬧事的地方。但清維持了一種鬆散的統治。

清擴張了中國人的生存空間,今日的中國疆域,比明時的疆域大得多,這是滿人的第一大貢獻。

更大的貢獻是滿清「永不加賦」的政策,很少的5%的農業稅收和廢除人頭稅的政策,使中國的人口從清初的約3000萬增長到清末的4億。今人也許覺得人太多是壞事,但在醫學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人口數量實際上直接反映了生產力的高低和經濟發展水平。人多並不全是壞事,至少在那個時代是如此。若現在的漢人只有幾千萬或者只有一億,就能肯定一定是好事?中國的人口密度從來沒有高過同樣是農業區域的日本、高麗、歐洲過,我說的是同樣的農耕區域。

人口的增長並不是什麼壞事,歷史已經證明還將繼續證明:民族的強大只靠人多是不行的,但人少了是萬萬不行的!加拿大地方和美國差不多大,發達程度卻比美國差的多,而且完全是美國的小兄弟和跟班,首要原因是什麼?因為加拿大只有美國1/14左右的人口,澳大利亞也如此。蘇聯分裂後俄羅斯還有一億多人,若只剩下三五千萬的話,俄羅斯就算那麼大地盤,估計再怎麼使勁也難以擠進大國俱樂部。

清王朝的皇帝,都以勤奮著稱。對比明王朝皇帝的懶惰閒散,最差的如道光、光緒之類都可以評勞動模範。甚至慈禧太后,也並不是一個懶人。

滿人知道自己人數太少,異族治華,一直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所以兢兢業業。而且主動同化自己,好在沒有什麼歷史包袱,不比藏人或者突厥人有那麼多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於是撲進了漢文化的懷抱。我遇到過一個納西族的小伙子曾對我說:他認為中國的少數民族,最優秀的是滿族,其次是納西族。這當然是他個人的觀點。但至少說明了一條,滿族人絕對是不容輕視的。他們也的確幹得很棒。文治武功,較為和諧。


第五節:異族皇帝憋病談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之外的其他民族,這產生很多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第一大後遺症就是君主立憲的走而未通放眼全球,凡文明古國,有核心民族的國家,行君主立憲是最好的方式。

日本、英國、德國(轉型發達後因戰敗方廢除)、俄國(持續到20世紀)都在19世紀或更早實行君主立憲。這些都有悠久文化和自己的語言文字,完善國家體制的民族國家。

君主,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最堅定的守護者和民族統一凝聚的象徵,對比現在的國家元首這個國家人格化(國家主席、總統等)的象徵,傳統的文明古國從封建國家轉型到現代國家更適合君主立憲的道路,因為道理很簡單,可以很平滑的過渡,穩定壓倒一切嘛。而且君主的好處更在於脫身事外,專門從事文化、人道等等工作。是文化的守護者——比如日皇每年插秧季節的下田示範勞動;是統一的象徵——比如英國女王是整個英聯邦(英、澳、加拿大等)共同的元首,也是榮譽至上主義的代表——君主是和國家共存亡的,榮譽高於利益。

而美國的方式——共和,畢竟那是一個新大陸,是一個全新的國家。沒有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守護問題。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說法國的革命比英國更徹底,但結果卻是路易王上斷頭台開始到第三共和國,內部鬧了上百年,死了無數人,整個一個「悲慘世界」。也因為內戰不斷,雖然自然資源和人口比英國多,卻沒能像英國那樣搞君主立憲的國家成功。否則現在的世界流行法語而不是英語也有可能。

但中國的問題是,當19世紀開始的民族主義浪潮開始覺醒,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意識開始蔓延全球的時候,漢人發覺自己開始面對一個更為強勢的文化:歐洲文明,這個時候漢人除了文化意識外,淡泊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

這個時候若實行君主立憲,難道繼續讓滿人做皇帝嗎?這並非不能接受。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至少和一個漢人皇帝搞君主立憲比難度至少大100倍,而且要讓勤政的滿族皇帝轉換角色做一個超脫的立憲君主也比讓明皇帝那樣的懶人困難得多。

但換皇帝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那就是戰爭和內亂。康、梁是立憲派,但是他們忘記了此時的滿族皇帝是不可能繼續維持下去的。袁世凱決定自己來做皇帝,漢人自己的皇帝,行君主立憲。可是君主立憲的國家基本上都得是傳承好多代的,他這樣的新科皇帝得面對很多的反對者。

孫中山說:我絕不允許中國有皇帝!他是革命黨,其實有沒有皇帝就那麼重要?好像皇帝和落後劃等號一樣。英國有國王,日本有天皇,俄國有沙皇,德國也有皇帝,人家還不是照樣發達,照樣富強,學法國就一定比學英、德好?
有皇帝不等於一定落後,砍掉皇帝的頭,反倒意味著更多的人為了搶奪皇帝的位子——即便換個其他名稱,而大打出手。滿人不可能繼續做皇帝,這根本接受不了,而且漢人也無比清醒地看到,搞定一個滿族皇權簡直太容易。最後的各省獨立,就根本沒看到過什麼民族之間的戰爭,接下來的只有漢人軍閥之間彼此的混戰。

清帝遜位,群雄紛起,諸丑登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都是革命黨。走向了共和之後是黑暗的混戰時代。倒是誕生了遠東第一個共和國,走向了共和,但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也並沒有成為遠東最發達的國家。也並非最民主和自由的國家。共和了不等於富強了,發達了。

君主立憲的行而未通,是異族當政的第一大惡果。不是算在滿清頭上,也非滿人的錯,可結果就在有意無意間造成了。


第二大弊病是「因循祖制」的頑固

滿清對祖制的因循到非常頑固的地步,可說是中國歷代王朝最嚴苛的朝代,嚴苛在好的方面比如5%的農業稅收不管財政多困難都沒有增加過,不好的當然就是「兩個凡是」,而且有越來越多祖宗舊法。祖宗的舊法很難被改變,愛新覺羅家族,甚至擴大的整個滿族,幾乎都成為維護舊法的力量。皇帝被裹挾其中,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利益團體。於是很多的改革動議都被保守集團所否決,而甚至皇帝也無法可施。而這背後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因為滿人強烈的民族意識。特別是到後期,患得患失之間遊走,有朝不保夕之感。道光時代開始嶄露頭角的所謂名臣,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多有振興大志。但這幾位名氣雖大,卻也未進入中樞。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便是因為他們是漢臣。後期的滿清,口頭上漢滿一家,心裡疑慮更深。這個時候的滿洲貴族,已經從生機勃勃奮發圖強的力量變成了疑神疑鬼的更年期婦人。而這個時候的「因循祖制」除開對祖宗的迷信外,更成為對抗一切改革力量甚至阻止皇帝的殺手。

以極少的人數統治龐大的漢人群體,走向這種保守的龜縮路線,採取駝鳥政策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第三是清末的腐敗

對此很多人說得很多,不再重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末的腐敗對比明末的腐敗並不算什麼。即便是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這樣最嚴重的事情,那也並非在戰時,腐敗固然腐敗,但荒唐則還算不上最嚴重。對比如前所述明皇帝的龐大私房錢來說,換了是明皇帝,私房錢足夠用了,不夠的話增加一個「園子稅」直接供修園子用。

慈禧這個女人,在鎮壓了戊戌變法幾年後,下旨執行新政,新政改革的力度比戊戌變法更大,甚至包括制定憲法和其他形、民、商諸法。可惜為時太晚。此時清王朝任有再多的賢臣良將也無力回天。而且漢人的民族意識也覺醒了,時機已經失去,不可能再給愛新覺羅這個滿洲皇族以機會。

近年拍清劇成風,康雍干最多。拍得幾乎完人。這幾個皇帝,勤奮不假,乾隆一生詩寫了幾萬首,算得上中國數量最多的「詩人」,只可惜沒一首被大眾吟詠傳誦。所以若有人編一本「乾隆詩全集」,估計銷路一定不佳。清朝的皇帝普遍沒有出過明那樣的懶蟲,也沒有出過紂那樣的色鬼。滿清皇帝也沒有如明那樣大修長城,如隋那樣搞運河,基本上沒有做太透支國力的事情。

但把清的繁榮算在皇帝的聖明身上則和歷史的本來面目不符,清朝皇帝作為一個執政的「公務員」那是合格的。但清時期中國穩定繁榮的最根本的外因是清時代的中國,和宋、明巨大的邊疆壓力以及由此必然帶來的龐大軍備和巨額財政負擔相比,因為成功的拉攏了長期和漢人對抗的草原民族,所以邊患較輕,負擔也較輕,低徭薄賦得以貫徹。外部的壓力由於封建統治機器的低效率,往往成百倍的放大到老百姓身上。外部壓力的減輕,效益自然也成百倍的體現在民間社會的繁榮上。而之所以如此,則又和滿作為異族和蒙古組成同盟,軟化蒙古這一明時期的強敵有關係。至於三藩、葛爾丹、鄭成功,乃至其他的戰爭,對比明和宋那樣經常性的戰爭壓力比則無論從持續時間和對抗強度來說都小得多,以明來說,光是修整長城的龐大費用都是相當可怕的數字。這一戰略的制訂和執行非常成功,內定為滿洲皇族的國策。而這一戰略的制訂者並非康雍干,而是多爾袞。而當真正的戰略威脅加重,如清末。則清的統治也和宋、明差不了多少,並非同治、道光不如祖先,而是重負之下,迴旋餘地變小。此時原本才需要高超的戰略眼光,才是真正成一代聖君的時候,如日本之明治帝,可惜清皇帝並沒有危難時刻顯身手。

至於皇帝做了多少事,批閱了多少奏章……,如何如何。這從「職業」而言當然是合格的,但在中國的文官制度下,實際上對皇帝的要求並不是「有為」,而是「無為」。神宗懶惰其實無所謂,但唆使太監搜刮什麼礦稅作為私房錢就是問題。中國的文官制度從設計之初就近乎完美,所以能延續幾千年。清皇帝普遍都是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的類型。但若以為這就是好皇帝則太為可笑。君王者,眼光是第一位的,平時少折騰就是最好的皇帝,神宗懶惰,但他當政時卻有一大好處,其時的藝術和瓷器,燦爛華美,為明代最好。當然他的懶惰遇到軍事進攻當然就一塌糊塗。你死我活的時刻,速度就是生命。

拍電視的人,經常搞什麼漢滿一家親,這宣傳國家一統當然沒有錯,但用篡改歷史真實的辦法來表示親熱,實在不可取。歷史最好真實的呈現,不要胡亂的篡改來表達自己的意念。滿漢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是通過血腥殘酷的民族戰爭建立起來的清王朝。清王朝執政的水平在封建帝王中高於中國帝王平均水準。清王朝在國內並沒有搞嚴重的民族歧視,但要平起平坐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