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常識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中國古代主要建築著作和工師

中國古代建築著作有官書和私人著作兩類。

官書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築制度做法、工料定額一類的建築法規,或關於這方面的記錄。現知最早的官書是《考工記》,一般認為是春秋時齊國人所作,是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專書。書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築尺度的論述。

唐代頒有《營繕令》,規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級制度(宋、明、清也頒布過)。

宋代元□(1086~1094)、崇寧(1102~1110)時兩次 頒布《營造法式》,為當時宮廷官府建築的制度材料和勞動日定額等甚為完整的規範,是古代建築學的專著。

元代有《經世大典》,其中"工典"門分22個工種,與建築有關者佔半數以上。

明代建築等第制度多納入《明會典》,另外還有一 些具體規章,如《工部廠庫須知》等。清代頒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是一部有關建築的大型文獻,內務府系統還有若干匠作則例規定比較詳細。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經》3卷,是一部建築學專著,但早已不存。明中葉有《魯班營造正式》,是南方民間匠師所著。萬曆 (1573~1620)時又有《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並有崇禎本及多種清代翻刻本。崇禎本3卷,題午榮彙編、章嚴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長物誌》記載居室及庭園環境佈置等;計成《園冶》則更是造園學的專著。李斗《揚州畫舫錄》附錄《工段營造錄》,傳自內廷的工程人員。

中國古代建築匠師和工官制度密切相關。主管營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記》稱為匠人,漢唐稱將作大匠,宋稱將作監。漢代陽城延,北魏李沖、蔣少游,隋代宇文愷,唐代閻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將作大匠。宋將作監李誡著《營造法式》,尤為著名。

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於鑽研,所以能精通專業,勝任職事。專業匠師,唐宋都稱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傳》,敘述了都料匠楊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經》行於世。明代專業匠師有不少人後來升任為主管工程的高級官吏,如郭文英以作頭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書。清代還出現了匠師世家,樣式雷一門七代掌管宮廷營建,山子張長期主持皇家園林造園疊山。

明清時候,也有一些不擔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匠師,如馮巧、梁九等。由於詩情畫意的陶冶,明清時候還有一些文人畫士成為造園疊山匠師,如張南陽、張漣、計成等。

中國古代許多著名匠師,事跡大都記載不詳。如魯班、王爾,自古並稱,特別是魯班,後世更奉為建築匠家的祖師,但都只見於傳說。喻皓的事跡也摻雜著傳說,甚至想像。著名的安濟橋的設計者,其原始傳記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歷代能工巧匠連姓名也沒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築文明。中國的古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單體建築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佈置等在世界建築史中都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建築獨一無二地體現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築因著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獨立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以漢族為主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保持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後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築。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

近代,中國建築也在現代化的趨勢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被稱為"世界主義"的思潮,推行"國際式"風格,漠視各民族各地區建築文化特性。這種思潮經過一再的鼓吹,已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甚至成為"後殖民主義"藉以泯滅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意識的武器。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精神同時又富涵中國特色的新建築,是擺在當代中國建築藝術家肩上的迫切而神聖的使命。


中國古代建築三大發展階段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以漢族為主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保持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發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 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到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會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統一後享國短促,但建築工程規模為前所未有。曾用數十萬人,修築馳道、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秦始皇擴建咸陽宮殿,集中仿建六國宮室,使戰國時各國建築藝術和技術得以交流,為形成統一的中國建築風格開創先聲。

從盛唐(8世紀)開始,融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因素,逐漸形成完整的建築體系,創造出空前未有的絢麗多姿的建築風貌。中國古代的宮殿、寺院、第宅等的佈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傢具形式也已穩定下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殘破,十國中如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卻保持相對安定局面,建築仍有發展,並影響到北宋前期的建築。

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今天所見到的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這兩個朝代的。明清兩代的建築較之於唐宋時代的建築缺少創造力,趨向程式化和裝飾化。但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經驗,仍體現在城市規劃、宮室建築和園林建築之中。建築的地方特色和多種民族風格在這個時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也有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但根據所在的朝代不同,每個朝代的審美時尚也有區別,使得中國古代建築呈現明顯的特徵。


名家十日談:梁思成的古代建築之旅

天津建城雖只600年,但古代建築卻很多。中國著名的建築史學家梁思成早年就是從實地勘查天津薊縣獨樂寺、寶坻廣濟寺等古代建築開始,撰寫出震驚中外的調查報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學時,梁思成就發現國外的古代建築普遍受到妥善的保護,甚至還有一些學者醉心於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留存下來的一些彌為珍貴的古建築卻不斷地遭到破壞。滿懷愛國熱忱的梁思成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史來。

梁思成認為要想做好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不能僅在文獻記載中兜圈子,還要借助於近代科學方法,開展實地調查測繪。1932年4月,梁思成在時為南開大學學生的弟弟梁思達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天津薊縣,開始對始建於宋代的獨樂寺進行調查研究。他對這座古寺的山門和觀音閣進行了測繪,每個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準確,並繪製了外形與內部結構的全套圖紙,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並在披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親自訪問當地的老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梁思成寫出第一篇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山門考》。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用科學方法對中國古代建築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詳細論述和分析了寺廟的外觀、平面、台基、柱子、斗拱、梁架、椽、瓦、牆、門窗等內部結構和外部裝飾以及相關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和縝密考證,他還得出山門和觀音閣建於984年的重要結論。這一重要成果,引起中外學術界的普遍震驚。

梁思成在薊縣考察獨樂寺的過程中,還有過意想不到的收穫。一次,他遇到一位在薊縣縣立中學任教的教師。言談之中,梁思成得知這位教師的家鄉寶坻縣還有一座類似於獨樂寺的大廟。梁思成興奮異常,恨不得立即前往。1932年6月,他和助手們一起來到寶坻縣進行古建築調查與研究。經過艱苦努力,梁思成掌握了這座建於遼代、已有900多年歷史的廣濟寺三大士殿的基本資料,順利完成了題為《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的學術論文。在他看來,發現獨樂寺幾個月後,又得見一個遼代建築,實是一個奢侈的幸福。從獨樂寺到廣濟寺,梁思成在天津的古代建築學術之旅奠定了其一生的學術發展方向,為中國人贏得了聲譽。

中國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 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佈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 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 生過影響。

藝術特徵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 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徵:1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繫、加強 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2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 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 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3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 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 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這些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 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 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 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 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阪,中貫渭水, 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 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 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佈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 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 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 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 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了自身 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 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 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 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簷,還可以作出重簷、 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 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 現為結構美。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構架式樣(一)

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製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 就有了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到宋元□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規格化並不過於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築的規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並行不悖,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象。中國古代建築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構架式樣(二)

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中國園林以自然為藍本,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華,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養的人的審美情趣,採取建築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採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 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徵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盡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徵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徵紫微,渭水象徵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徵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築和名勝,象徵宇內一統。明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徵天地萬物。某些□嘛寺的構圖像征須彌山佛國世界等。

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構成: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中國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繫、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木結構的房屋多是低層(以單層為主),所以組群序列基本上是橫向鋪陳展開。空間的基本單位是庭院,共有3種形式:1十字軸線對稱,主體建築放在中央,這種庭院多用於規格很高、紀念性很強的禮制建築和宗教建築,數量不多;2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主體建築放在後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宮殿小至住宅都廣泛採用,數量最多;3軸線曲折,或沒有明顯的軸線,多用於園林空間。序列又有規整式與自由式之別。現存規整式序列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宮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於環境,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緩慢,如帝王陵園和自然風景區中的建築;也有庭院融於山水花木,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緊促,如人工經營的園林。但不論哪一種序列,都是由前序、過渡、高潮、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中國古代建築群體組合型式

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有十幾種名稱,但大多數形式差別不大,主要的有3種:1殿堂,基本平面是長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圓形,很少單獨出現;2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圓、六角、八角等形狀,可以獨立於群體之外;3廊,主要作為各個單座建築間的聯繫。殿堂或亭上下相疊就是樓閣或塔。早期還有一種台榭,中心為大夯土台,沿台建造多層房屋, 但東漢以後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間數,側面以檁(或椽)數區別。漢以前,間有奇數也有偶數,以後即全是奇數,到清代,正面以11間最大,3間最小,側面以13檁最大,5檁最小。間和檁的間距有若乾等級,內部柱網也有幾種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側面間數相等,就可變為方殿,間也可以左右前後錯落排列,出現多種變體的殿堂平面。?/p>

中國古代建築單體型式

不論殿堂、亭、廊,都由台基、身和屋頂3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高級建築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層,並有複雜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門窗組成,如是樓閣,則設置上層的橫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欄杆。層頂大多數是定型的式樣,主要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5種,硬山等級最低,廡殿最高,攢尖主要用在亭上(見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結構)。廊更簡單,基本上是一間的連續重複。單座建築的規格化,到清代達到頂點,《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就規定了27種定型形式,每一種的尺度、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上自宮殿下至民居、園林,許多動人的藝術形象就是依靠為數不多的定型化建築組合而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線屋頂 屋頂在單座建築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簷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簷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簷。巨大的體量和柔和的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頂的基本形式雖然很簡單,但卻可以有許多變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 華麗的吻獸和雕飾;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鎦金銅瓦;曲線可以有陡有緩,出簷可以有短有長,更可以做出2層簷、3層簷;也可以運用穿插、勾連和披搭方式組合出許多種式樣;還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牆,上下、左右、前後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築的等級、性格和風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屋頂的體量、形式、色 彩、裝飾、質地上表現出來的。

靈活多變的室內空間 使簡單規格的單座建築富有 不同的個性,在室內主要是依靠靈活多變的空間處理。 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間小殿堂,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可 以成為府邸的大門,寺觀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園林的 軒館,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內容完全不同的建築。

室內空間處理主要依靠靈活的空間分隔,即在整齊 的柱網中間用板壁、□扇(碧沙櫥)、帳幔和各種形式的花罩、飛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間,有的還 在室內部分上空增加閣樓、迴廊,把空間豎向分隔為多層。再加以不同的裝飾和傢具陳設,就使得建築的性格更加鮮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畫、匾聯、佛龕、壁藏、柵欄、字畫、燈具、幡幢、爐鼎等,在創造室內空間藝術中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絢麗的色彩 中國建築用色大膽、強烈。絢麗的色彩和彩畫,首先是建築等級和內容的表現手段。屋頂的色彩最重要,黃色(尤其是明黃)琉璃瓦屋頂最尊貴,是 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築(如孔廟)所專用,宮殿內的建築,除極個別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論大小,一律用黃琉 璃瓦。宮殿以下,壇廟、王府、寺觀按等級用黃綠混合(剪邊)、綠色、綠灰混合;民居等級最低,只能用灰 色陶瓦。主要建築的殿身、牆身都用紅色,次要建築的木結構可用綠色,民居、園林雜用紅、綠、棕、黑等色。 梁枋、斗拱、椽頭多繪彩畫,色調以青、綠為主,間以金、紅、黑等色,以用金、用龍的多少有無來區分等級。

清官式建築以金龍合璽為最榮貴,雄黃玉最低。民 居一般不畫彩畫,或只在梁枋交界處畫"箍頭"。園林建築彩畫最自由,可畫人物、山水、花鳥題材。台基一 般為磚石本色,重要建築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畫還反映了民族的審美觀,首先是多樣寓於統一。一組建築 的色彩,不論多麼複雜華麗,總有一個基調,如宮殿以紅、黃暖色為主,天壇以藍、白冷色為主,園林以灰、綠、 棕色為主。其次是對比寓於和諧。因為基調是統一的,所以總的效果是和諧的;雖然許多互補色、對比色同處 一座建築中,對比相當強烈,但它們只使和諧的基調更加豐富悅目,而不會干擾或取代基調。最後是藝術表現 寓於內容要求。例如宮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強烈;依次為壇廟、陵墓、廟宇,色彩的強烈程度也遞減而下;民 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簡單。

形式美法則 中國古代建築是一種很成熟的藝術體 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則,其中包括有視覺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則,也有民族審美心理要求的特殊 法則,但迄今尚缺乏全面系統的總結。從現象上看,大 體上有以下4方面:1對稱與均衡。環境和大組群(如 宮城、名勝風景等),多為立軸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組 群多為鏡面型的縱軸對稱;園林則兩者結合。2序列與節奏。凡是構成序列轉換的一般法則,如起承轉合,通 達屏障,抑揚頓挫,虛實相間等,都有所使用。節奏則單座建築規則劃一,群體變化幅度較大。3對比與微差。 很重視造型中的對比關係,形、色、質都有對比,但對比寓於統一。同時也很重視造型中的微差變化,如屋項 的曲線,屋身的側腳、生起,構件端部的砍削,彩畫的退暈等,都有符合視覺心理的細微差別。4比例與尺度。 模數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關係也很成熟,無論城市構圖,組群序列,單體建築,以至某一構件和花飾, 都力圖取得整齊統一的比例數字。比例又與尺度相結合,規定出若干具體的尺寸,保證建築形式的各部分和諧有 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審美心理。

類型風格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 種基本風格。1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大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築、陵墓建築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築中。其 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富有象徵涵義,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一些特殊的 規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壇,和佛教建築中的金剛寶座、戒壇、大佛閣等。2雍容華麗 的宮室型風格。多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 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裝飾華麗。3親切宜 人的住宅型風格。主要體現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築。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 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築內向,造型簡樸,裝修精緻。4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主要體現在私家園 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園林和山林寺觀。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調淡雅,裝 修精緻;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花木山水相結合,將自然景 物融於建築之中。以上 4種風格又常常交錯體現在某一 組建築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廟,就同時包含有宮室 型、住宅型和園林型3種類型, 帝王陵墓則包括有紀念型和宮室型兩種。

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 地區間(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築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大體 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類:1北方風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組群方整規則,庭院較大, 但尺度合宜;建築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總 的風格是開朗大度。2西北風格。集中在黃河以西至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地區。院落的封閉性很強,屋身低 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築使用平頂。很少使用磚瓦,多用土坯或夯土牆,木裝修更簡單。這個地 區還常有窯洞建築,除靠崖鑿窯外,還有地坑窯、平地發券窯。總的風格是質樸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許 多清真寺,它們體量高大,屋頂陡峻,裝修華麗,色彩濃重,與一般民間建築有明顯的不同。3江南風格。集中 在長江中下游的河網地區。組群比較密集,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舖、寺廟、祠 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舖)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 麗,雕刻彩繪很多。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4嶺南風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嶽丘陵地區。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 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多有封火山牆,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築密集,封閉性 很強。裝修、雕刻、彩繪富麗繁複,手法精細。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5西南風格。集中在西南山區,有相當 一部分是壯、傣、瑤、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區。多利用山坡建房,為下層架空的干欄式建築。平面和外形相當自 由,很少成組群出現。樑柱等結構構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編席作為維護屏障。屋面曲線柔和,拖出很長,出簷 深遠,上鋪木瓦或草秸。不太講究裝飾。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其中雲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間巨大,裝飾富麗,佛 塔造型與緬甸類似,民族風格非常鮮明。6藏族風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 山區。牧民多居褐色長方形帳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為2~3層小天井式木結構建築,外面包砌石牆,牆壁收 分很大,上面為平屋頂。石牆上的門窗狹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頂部簷端加裝飾線條,極富表現力。□嘛 寺廟很多,都建在高地上,體量高大,色彩強烈,同樣使用厚牆、平頂,重點部位突出少量坡頂。總的風格是 堅實厚重。7蒙古族風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牧民居住圓形氈包(蒙古包),貴族的大氈包直徑 可達10餘米,內有立柱,裝
飾華麗。□嘛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建築的風格,它來源於藏族□嘛廟原型,又吸收了臨近地區回族、漢族建築藝術手法,既厚重又華麗。8 維吾爾族風格。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建築外部 完全封閉,全用平屋頂,內部庭院尺度親切,平面佈局自由,並有綠化點綴。房間前有寬敞的外廊,室內外有 細緻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飾。總的風格是外部樸素單調,內部靈活精緻。維吾爾族的清真寺和教長陵園是建築藝 術最集中的地方,體量巨大,塔樓高聳,磚雕、木雕、石膏花飾富麗精緻。還多用拱券結構,富有曲線韻律。

時代風格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 時期變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地區間有 很強的封閉性,一旦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或各地區民族間的文化發生了急劇的交融,也會促使藝術風格發生 變化。根據這兩點,可以將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3種典型的時代風格:1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了 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徵,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佈局,木樑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 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一。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 主的江淮風格。秦統一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代表秦漢風格的 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裡坊和市場以高牆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台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 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簷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 要建築追求象徵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內容,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 理內容明確,佈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樸、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2隋唐風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 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影響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發展。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 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了原有的風格。同時, 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 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隋唐國內民族大統一,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了多 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 情調,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宏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 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 調異常豐富多采,
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 3明清風格。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 濟有了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了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 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西藏、蒙古地區的開發,以 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明代繼元又一次統一全國,清代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多民 族國家。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一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 內封閉的裡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共遊覽 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 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家和皇家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 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總之,盛清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規律,終 於最後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 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味。

秦漢、隋唐、明清3個時期相距時間基本相等,它們 是國家大統一、民族大融合的3個時代,也是封建社會前、 中、後 3期的代表王朝。作為正面地、綜合地反映生活 的建築藝術,這3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藝術範圍;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和它們 的反映功能,顯然也遠遠超過了建築藝術本身。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中國古代建築中對大木、小木、磚、瓦、石、油諸作的裝飾手法和式樣,也包括為創造藝術環境而設置的建築小品。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建築的美學特徵:1它們是顯示建築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裝飾的式樣、色彩、質地、題材等都服從於建築的社會功能;如宮殿屋頂用黃色琉璃,彩畫用貼金龍鳳,殿前用日規、嘉量、品級山、龜鶴、香爐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嚴;私

家園林用青磚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磚木雕刻,以體現超然淡泊的格調。2它們中大多數都有實用價值,並和結構緊密結合,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物。油飾彩畫是為了保護木材,屋頂吻獸是保護屋面的構件,花格窗欞是便於夾紗糊紙;而像石雕的柱礎、欄杆、螭首(吐水口)、木構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葉頭、霸王拳、菊花頭等梁枋端頭形式,本身就是對結構構件的藝術加工。3它們大部分都趨向規格化,定型化,有相當嚴格的規矩做法,通過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但也很注意細微的變化,既可遠看,也可近賞。4它們的藝術風格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地區性和民族性。例如漢代剛直濃重,唐代渾放開朗,宋代流暢活潑,明清嚴謹典麗。北方比較樸實,裝飾只作重點處理,彩畫磚雕成就較高;南方比較豐富,裝飾手法細緻,磚木石雕都有很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膽,追求對比效果,鎦金、彩繪很有特色;維吾爾族在木雕、石膏花飾和琉璃面磚方面成就較大;回族則重視磚木雕刻和彩畫,題材、手法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大木作裝飾 是對木結構主要構件的藝術加工,主要包括兩種手法:1卷殺,即將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構件的端部砍削成緩和的曲線或折線,使構件外形顯得豐滿柔和。每種構件的卷殺有一定規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較為普遍。清代官式建築重視總體藝術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殺做法,其他一概去掉。2將結構構件的端部做出各種花樣,如清代官式建築常將梁枋端作成桃形(桃尖梁)、雲形(麻葉頭)、拳形(霸王拳),拱端則有菊花頭、三岔頭、三幅雲等形狀;非官式建築的花樣更多,常常雕成各種植物和龍、象等獸頭形。

小木作裝飾 是對門窗、廊簷、天花及室內分隔構件的藝術處理。重要建築的大門上常常裝飾銅質的門釘、門環、角葉,門環是裝飾的重點,多做成獸面吞環。 □扇門和窗子的欞格是裝飾藝術的重點部位,□扇門下部的木板(裙板、絛環板)也常雕刻花飾。重要建築的欞格用正交、斜交直欞和圓欞組合成為菱花(宋代稱為毯紋),裙板雕龍紋;一般建築是直欞、正交或斜交方格、以及燈籠框、步步錦、冰裂紋及曲欞等形式,裙板雕花卉及幾何紋。廊簷枋子下常設雕刻繁複的雀替、或楣子、掛落;廊柱下部配以木欄杆,有花欄杆、坐凳欄杆、靠背欄杆(美人靠)等形式。天花板分為海漫、井口、平□和卷棚等,海漫不分格,可繪彩畫;井口天花用支條分成方格,中畫團狀彩畫;平□多在宋代以前建築中使用,為小方格形,不畫彩畫;卷棚又稱軒,為向上拱起的曲面天花,多用於南方園林的廳堂前部及前廊。重要建築正中設藻井,有圓形、方形、菱形及覆斗、斗八等形式,尊貴的建築中藻井層層收上,用斗拱、天宮樓閣、龍鳳等裝飾,並滿貼金箔,富麗異常。室內分隔的構件主要有碧紗櫥(即室內□扇門)、罩和博古架、板壁門洞等數種,其中罩是一種半分隔式構件,有幾腿罩、正罩、欄杆罩、花罩、圓光罩等,形式最多。另外還有龕、櫥、帳等室內小木作,常常是大型建築的縮小,其中有一種清代稱為"仙樓"的,是在室內架設小閣樓,佈局奇巧精緻,極有趣味。室內裝飾多用硬木製作,有些雕琢細膩,並鑲嵌珠玉、螺鈿、金銀,豪華富麗,因出於揚州周姓工匠之手,通稱為周制。匾聯也屬於小木作藝術。匾又稱牌、額,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只題殿堂、商號名稱,另一類則題刻有所寄寓的思想情趣。前者形式正規,為長方形,可橫可豎,可有邊框也可沒有,重要建築則在匾四周設華帶板,構成立體的邊框(如宋代的華帶牌、風字牌);後者比較自由,有冊頁形、秋葉形、手卷形、碑碣形等,多用於園林建築。聯又稱楹聯、對聯,氣氛嚴肅的建築常用長條形、表面呈弧狀,緊貼圓柱;園林建築的楹聯變化較多,有蕉葉聯、此君聯(竹節形)、雕花聯等。匾聯集詩文、書法、工藝美術於一身,不但本身的藝術造型豐富了建築藝術,而且通過題寫的文字,深化了建築藝術的內容。

磚瓦作裝飾 是對屋頂、牆面、地面、台座等磚瓦構件的藝術處理,可分為陶土磚瓦和琉璃磚瓦兩大類。屋面是古代建築重點裝飾的部位之一。筒瓦簷端有瓦當,漢以前瓦當有圓形、半圓形(也包括多半圓)兩種,上面模印文字(宮殿名和吉祥詞)、四靈(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卷草、夔龍等圖案; 漢以後都是圓形,南北朝至唐幾乎都為蓮瓣紋,宋以後則有牡丹、盤龍、獸面等。簷端板瓦設滴子,元代以前多為盆唇狀,以後則變為葉瓣形,並模印花紋。正脊兩端設鴟尾、獸頭或吻,唐以前多用鴟尾,為內彎形的魚尾狀,並附有鰭;宋代鴟尾、獸頭並用,但鴟尾已出現吞脊龍首,並減去鰭;明清改鴟尾為吞脊吻,吻尾外彎,同時仍保留獸頭。垂脊、斜脊端部,唐以前不設走獸,宋代開始有仙人、龍、鳳、獅子、馬等,明清大體沿用宋制,但更定型化;民間建築的吻、獸花樣極多,有鮮明的地方風格。屋脊在宋以前多用板瓦疊砌,正中設寶珠;元以後改為定型化的空心脊筒子,並增加花飾;民間建築則用磚、瓦壘砌,比較樸素。地面鋪磚,唐代常用模印蓮花紋方磚鋪於重要建築的坡道和甬路上,宋以後多為素平鋪裝。牆面砌磚,質量高的建築使用磨磚對縫,清代按砌築的精細程度分為乾擺(無灰縫)、絲縫(灰縫內凹極小)、淌白(灰縫較大,有些用凸縫)3種做法。影壁牆、山牆端部和磚牆門窗邊框及雨罩常做出細緻的磚雕,有些雕出仿木結構形式,樓房挑出的簷廊則用磚雕做出仿木欄杆。建築的台座,特別是磚塔的基座,多用磚砌出須彌座,上面雕刻繁複的花紋。南北朝以前有許多模印花紋的磚砌在牆面上,題材從人物故事到各種圖案,非常豐富,但大多數用於墓葬中。

琉璃磚瓦的裝飾手法和形式基本上和陶土磚瓦相似,只是規格化的程度更高,許多構件都是定型化生產,藝術效果莊重典麗,不適用於園林民居。(見琉璃)。

石作裝飾 是對台基、欄杆、踏步和建築小品等石構件的藝術處理。石雕手法,按宋《營造法式》規定共有4種,即剔地起突(高浮雕及圓雕)、壓地隱起(淺浮雕)、減地平□(平面淺浮雕)和素平(平面細琢),另外在實物中還有一種平麵線刻的做法;題材則有龍、

鳳、雲、水、卷草、花卉等10餘種,台基在高級建築中多做成雕有花飾的須彌座,座上設石欄杆,欄杆下有吐水的螭首。石柱礎的雕刻,宋元以前比較講究,有蓮瓣、蟠龍等,以後則多為素平"鼓鏡",但民間建築花樣很多。

個別重要建築用石柱雕龍,也有的雕刻力士仙人。石欄杆基本是仿木構造,宋、清官式建築均有定型化的做法,只在望柱頭上變化形式;但園林和民間建築中石欄杆形式變化極多,不受木結構原型的限制。

高級建築踏步中間設御路石,上面雕刻龍、鳳、雲、水,與台基的雕刻合為一體。石刻小品種類最多,大至宮門前滿雕盤龍、上插雲板、頂蹲坐龍的華表,小至雕成金錢狀的滲水井蓋,都有獨到的藝術處理。許多小品,如石台、石燈、石鼎、石爐、石獅、石像等,它們的尺度、題材和手法,都按照所在的環境特點和要求表達的內容加以處理,沒有一定成規。

油漆彩畫作裝飾 是對木結構表面進行藝術加工的一種重要手段,有時個別磚石建築表面也作油漆彩畫。油漆只是對木結構表面作單色裝飾。

明清以前對木材表面直接處理(打磨、嵌縫、刷膠),外刷油漆。清代中期以後普遍用地仗的做法,即用膠合材料(血料)加磚灰刮抹在木材外面,重要部位再加麻、布,打磨平滑後刷油漆。油漆的色彩是表示建築等級和性格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從周朝開始即有明文規定,在藝術處理上則考慮主次搭配,如殿用紅柱,廊即改為綠柱;框用紅色,欞即用綠等。

彩畫是油飾藝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見彩畫、宋式彩畫、清式彩畫)。

中國古建門窗及陳設 

中國古代建築,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謂雕樑畫棟、曲欄朱檻指的也就是這個。山西、安徽、江南水鄉和閩粵地區建築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紹興、東陽一帶的木工當年名揚天下;山西豪門富甲一方,其建築奢華如非親眼目睹都無法相信;徽州"三雕"(石雕、磚雕和木雕)之一的木雕既莊重又活潑;而閩粵地區的木雕施彩濃重,又別有一種風情。

中國古代建築以樑柱木結構為主,牆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內柱與柱之間一般安裝格門或格扇代替牆面,多為六扇或八扇,既通風、采光、裝飾,又與外界隔斷。古代建築物較高,所以格扇造型也窄而高,細長高挑,如苗條淑女,故人們形象地稱格扇中間的條環板為腰板,束腰以下為裙板,頗為擬人化。上部的格心有直欞和菱花兩種,紋飾有正方、斜方格眼、萬字流水紋、品字回紋、蜂窩紋、球路紋等,有的開光雕人物、花卉。玲瓏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裝飾,或雕刻人物故事,如三國故事、大船稱象等,或山水、花卉、動物,如八駿八鹿、博古圖等,人物或鬚髮畢現,具體而微,或廝殺混戰,生感動人,或醉酒賦詩,佯狂顛倒,均表現得淋漓盡致;花卉紋花瓣翻捲有致,花葉抑揚紛披,自然生動。

中國古典傢具與建築的關係十分密切。一方面,建築的尺寸一般以傢具的尺寸為依據,'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塗(途)度以軌'。另一方面,傢具的造型、結構受到建築的影響,如果建築是表,傢具就是裡,這種表裡關係體現在造型和結構上一脈相承,如童柱、角替、須彌座即是傢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語言和裝飾手法上都達到了表裡和諧,裡外呼應。

中國古代不同地區的建築有著不同的風格,門窗的式樣也情趣大異。比如僑鄉福建和廣東一帶,人們喜好在建築上大施彩繪,所以閩粵地區出產的門窗常見到有大漆繪就並加以純金塗飾的。相反的,色調以青灰為主的江南水鄉,人們的審美觀念中也以清新淡雅為美,因此門窗也少有彩繪,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藝方面中國南北地區也有差異。像浙江一帶雕工發達,而浙江產的門窗上無論浮雕還是透雕,質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歷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遷徙的記載,所以在一些山西門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麗風格。另外,江浙地區特別是蘇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緻綺麗也是格外有名的。為克服木材的應力而創造發明的攢插工藝,不僅使幾何紋樣的門窗展現驚人的細膩風範,也使花節這一原本只是門窗構件的小小物事變得多姿多彩。在中國的北方,人們更多的還是用了穿插的工藝,不僅省工省料,而且舒展大方。

在當今鋼筋混凝土時代,我們已難以見到這樣的建築藝術品,在這些寶貴的藝術瀕臨消失的時候,我們多方搜集並展出了中國古代不同地區有代表性的木雕門窗及其建築陳設。在這裡您即能感受中華民族古代精美的建築藝術,又能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