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及「金匱之盟」


一、燭影斧聲之謎及其形成的原因

「燭影斧聲」,即傳聞宋太宗殺害宋太祖的唯一證據是出自宋神宗朝和尚文瑩的筆記《續湘山野錄》中的一段記載,由於這一段時期我在外度假,網上找不到原文,只能憑記憶複述一下這段記載的大概,應該沒有什麼差錯。

太祖太宗還沒做皇帝時,曾經認識一個異人, 這個人預言他們哥倆將在某年分別當皇帝,後來果然太祖是這一年當了皇帝。太祖稱帝后,多年沒見到這個異人,一直很想念他,後來在去洛陽的途中意外遇見,非常高興,就將他帶回宮中居住。這個異人果然不凡,居然只住在樹上,不住宮中居室。太祖問他自己還能活多 久,異人說,如果某年某月某日天不下雪,太祖還可以活十年,否則就到那天為止。到了那一天,太祖登太清閣望氣,見星光燦爛,大喜,認為自己還可以活十年。誰知道到了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雪,太祖知道今晚自己要死了,於是急召晉王即太宗入宮。兄弟倆在屋內喝酒, 叫待從在門外等候。待從們見到屋內燭光下太宗做「遜避」狀。後來太祖太宗走到門外,此時雪已數寸,太祖手持「柱斧」(一種鎮紙文具,玉或水晶制)戳雪,並對太宗說「好做好做」(好好幹)。隨後太祖去睡覺,因天太晚,太宗也「留宿禁中」(李燾在《續資治通鑒 長編》中認為這是決無可能的事)。待從聽到太祖「鼻息如雷」,到五更時候卻停止了,進去一看,已經駕崩。

以上就是這段記載的全部內容,我自信沒有記錯,不過還是希望某位網友能找到原文全文,出處有二,一是《續湘山野錄》,一是《續資治通鑒長編》,在附註中錄有全文。


這段記載完全是一段神話和鬼話,當然相信特異功能的人可能會相信。可即使你相信這段記載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其中哪裡有太宗謀殺太祖的情節?這明明是文瑩和尚弘揚主旋律,頌揚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核心交班順天應人,明代程姓的弱智文人見到這段記載居然 認為這是太宗謀殺太祖的記錄,此人肯定是特異功能的信仰者無疑。文瑩和尚在地下也會大呼其冤,痛罵此人弱智。其實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早就指出此系「後人誤會其辭,致生疑竇」。後來相信「燭影斧聲」者我相信絕大多數並沒有讀過這段原文,否則我對 他們的智商還是有一點信心的,這是三人成虎的效應作用罷了。至於少數讀過原文仍然相信者,一是成見太深,先入為主;二是,原因不說也罷,免得傷人。

另外,由於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引入這段記載部分內容,也是某些研究者相信的重要原因。可他們仍然沒有仔細閱讀李燾引入這段記載的僅是部分內容,而且也做了編輯修改。由於太祖是突然死亡,死前並未召見太宗顧命,因此李燾在解釋自己引入這一部分內容時說: 「顧命,大事也,而《正史》、《實錄》無載,豈不惜哉?」,因此他才引入了太祖雪夜召太宗顧命的事,內容僅包括「急召晉王即太宗入宮。兄弟倆在屋內喝酒,叫待從在門外等候。待從們見到屋內燭光下太宗做「遜避」狀。後來太祖太宗走到門外,此時雪已數寸,太祖 手持『柱斧』 (一種鎮紙文具,玉或水晶制)戳雪,並對太宗說『好做好做』(好好幹)」。李燾認為《續湘山野錄》非常荒謬,因此對這個異人預言太祖即位、死亡時間,以及他居住樹上等情節一概刪除,只保留了太祖太宗雪夜顧命一段,理由是「太祖達觀知命,太宗順天應人」,或 許會發生這種事,也是弘揚主旋律,哪裡有李燾相信這段鬼話之說?李燾認為太宗留宿禁中是決無可能的事,因此他接著引述了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稱太祖過世後,宋皇后派遣宦官王承恩去召太祖子德芳(注意,不是德昭),而王承恩知道太祖傳位晉王之志,因此 直接去了晉王府召見了太宗。宋皇后一見太宗,立即明白了,就說了句「吾母子之命盡托官家」,於是太宗即位。大多數人讀這段記載沒有注意《長編》的附註,在其中李燾詳細說明了他引用史料的取捨原因,也根本不是完全照引《續湘山野錄》,即使引用的部分又何見太 宗弒兄的記載?


一句話:這段唯一的所謂「燭影斧聲」的記錄完全是一段弘揚宋朝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接班符合天意的主旋律的鬼話,「燭影斧聲」可以休矣,大家再不要相信明代程姓弱智文人的觀點。相信異常之事(包括謀殺、篡位等)和三人成虎似乎是人類的一種特點或弱點,「燭 影斧聲」的流傳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另附燭影斧聲的原文。

居然在網上找到了《續湘山野錄》的原文,貼於此與網友共欣賞這一段奇文,紅色字為李燾的批注。

祖宗潛躍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喜歌步虛為戲,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徵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 夢間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之。人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已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去,急回蹕見 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 。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翟𢅳懓雪,顧 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於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或復一道士也。恐文瑩得之傳聞,故不審,如云「於西沼木陰下笑揖太祖」,「止宿後苑鳥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 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翟雪乎?今略加刪潤,更俟考詳。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


二、金匱之盟的形成及其內容的流變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
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
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
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
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
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
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宋史》列傳第一 后妃上

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
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
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
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已而柴禹錫等告廷美陰謀,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復密
奏:「臣忝舊臣,為權幸所沮。」因言昭憲太后顧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於宮中訪
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得誓書,遂大感悟。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
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趙普以廷美謫居西洛非便,復教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
徙遠郡,以防他變。」詔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宋史》列傳第三 宗室一

太平興國初入朝,改太子少保,遷太子太保。頗為盧多遜所毀,奉朝請數年,
鬱鬱不得志。會柴禹錫、趙鎔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帝召問,普言願
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又上書,自陳預聞太祖、昭憲皇太后顧托之事,辭甚切至。太
宗感悟,召見慰諭。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國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
是,以普勳舊,再登元輔,表乞居其下,從之。及涪陵事敗,多遜南遷,皆普之力
也。
《宋史》 列傳第十五《趙普傳》

宋史本傳記載得很清楚,廷美為皇儲的標誌就是「尹開封」 ,皇族京尹為皇儲是宋史編者們很清楚的史實。不僅如此宋真宗被立皇太子之前,也是開封尹,「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宋史》 本紀真宗紀)皇族京尹就是皇儲,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規律一直保持到宋真宗成為中原百年來第一位皇太子為止。此一問題已是鐵證如山,多辯無益。


「壬辰,制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恆。大赦天下。文武常參官子為父後,見任官賜勳一轉。詔皇太子兼判開封府。自唐天祐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上始舉而行之,中外胥悅。」——《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八 宋真宗於此成為中原近百年來第一位皇太子。


這一段也記載了金匱之盟的始末。太宗篡改了原始的記錄,將三傳約改成了二傳約記載於宋《正史》及《實錄》,但宋史的編者根據其他沒有被完全篡改的史料懷疑原來的盟約是三傳約,而且史實也證明是三傳約,即太宗一即位即以廷美為京尹,即皇儲。宋史明載廷美獲罪 即趙普與太宗勾結所為,為太宗傳子排除障礙,如果廷美不是皇儲,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他日,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於是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為也。此條史料證明,趙普明確反對廷美繼位,也反對太祖傳太 宗,太宗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廷美遂得罪」,被廢皇儲,貶死房州。

至於為何公佈金匱之盟,這是牽涉到「三傳約」和「二傳約」的關鍵。考之後來太宗、廷美、德昭三個爵位官位的順次依替,昭憲太后的本意是三傳約,即傳給太宗、廷美再傳德昭,回歸太祖一支。太宗沒有參預昭憲顧命,只有太祖、趙普參預,因此太祖死後趙普是唯一的 證人。太宗知道這一顧命的內容,因此即位後即以廷美為皇儲,第二皇儲為德昭(繼承了廷美的爵位官位)。由於趙普是太宗政敵,反對立太宗為皇儲,被太祖貶出京城。德昭死後,阻礙太宗傳子的唯一障礙就是廷美,趙普為了再次復相,便與以前的政敵太宗勾結一起陷害 廷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偽證廷美不是第一皇儲,趙普以唯一證人的身份偽證昭憲顧命僅是「二傳約」,即皇位只傳太宗,因此也才有了事隔多年後重新發現盛有昭憲太后顧命文書的金匱的鬧劇。太宗則公開偽稱廷美不是昭憲太后的親生子,這些全部是為了否認廷美 具有皇位繼承資格。金匱之盟實質是昭憲太后死時顧命是三傳約,卻被多年後趙普篡改為二傳約。太宗是白癡嗎?他聰明得很。


三、五代宋初皇族京尹即為皇儲

五代的帝位繼承中,皇帝屬意某人為皇儲,即為京尹,這是皇儲的標誌,五代共有朱友文、李從榮、李從厚、石重貴、劉承訓、柴榮;宋朝有趙光義、趙廷美、趙恆,共九人。而成年人中,未做過京尹,和平繼位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劉承祐一人而已,這 是因為他的兄長皇儲開封尹劉承訓死了才兩個月,其父劉知遠來不及建儲就已駕崩。

請問京尹即為儲君,是不是鐵證如山?你能舉出一個和平繼位卻沒當過京尹的皇帝嗎(千萬別再提李存勖了,他的父親李克用根本一天皇帝也沒做過)?京尹即為皇儲作為規律在五代和宋初(真宗前)竟然是100%的準確,無一例外,請問歷史學中還有比這個更加鐵證如 山的規律嗎?所以我再重複一遍,這個問題不必再費詞討論了,趙光義在太祖生前為開封尹,是太祖指定的鐵定的皇儲。


四、《宋史》不載繼位遺詔問題

宋太祖遺詔其實是有的,保存在《宋會要輯稿》和《宋大詔令》中,但這個不是關鍵。因為遺詔其實是一種官樣的形式,究竟是否是太祖親授,於史無征,但如果你說不是太祖親授,也是於史無征。最關鍵的一點是,太祖死得突然,死前並無顧命可為定論,因此宋太宗是無 太祖顧命,不是沒有遺詔。


太宗雖無顧命繼位,但確有太祖遺詔,且生前為親王京尹,已是皇儲,怎麼可能說是不合法的呢?什麼是法呢?你首先得給以明確定義,按照你的理解,似乎是沒有遺詔就是不合法,可是太祖是有遺詔的,所以你的說法存在著問題。

《宋會要》和《宋大詔令》是比《宋史》更加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既然它們已經載了太祖遺詔全文,難道元末編的宋史本紀不提及遺詔能倒過來證明遺詔不存在嗎?


遺詔具有時效性,如果太宗真的偽造遺詔,必在即位時,也必公佈天下。偽造遺詔只是一件技術上的小事,帝位已經繼承了,偽造一件遺詔還是難事嗎?既然即位時偽造了,為何不公佈?卻等時過境遷再偽造?這是根本上情理不通的事。既然不公佈,為何要載入政府文件? 除非太宗是個白癡,否則無法理解他為何這樣做。

有宋一朝除去太宗外,《宋史》本紀中不明載奉遺詔繼位(不包括南宋諸末帝)共有四位:

神宗:四年正月丁巳,英廟崩,帝即皇帝位。

哲宗: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

徽宗:皇太后又曰:「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於是惇為
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

寧宗:帝固辭曰:「恐負不孝名。」汝愚曰:「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眾扶入素幄,披黃袍,方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

這四位皇帝即位時本紀均無明載奉遺詔,為何獨以證明太宗繼位是不合法的呢?更何況太宗遺詔全文明載於宋政府的原始文件《宋會要》和《宋大詔令》。難道編於元末的急就章《宋史》本紀的隻字片語就可以斷定此遺詔是偽造?用後出的二手史料來證明前出的一手史料為 非,真不明白是何種邏輯。

「宋史之類史籍當然不會記錄遺詔全文,但一定會記載有遺詔這件事情」,這句話是你老兄說的吧?你又如何證明神宗、哲宗即位一定沒有遺詔?你必須證明他們確實沒有遺詔,因此《宋史》才沒有記載,這樣才能證明你的觀點:有遺詔就一定會載,是吧?五代宋初皇族京 尹就是皇儲(太宗後加親王更加鞏固了皇儲地位),你對這一點還有疑問?你舉的例子中不是都已經說明了嗎?你怎麼知道太祖的遺詔一定是後人偽造的?你必須給出證據是吧?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你的任何證據。你說太宗朝沒見到這個遺詔,曾經舉《太宗實錄》為例,可 惜《太宗實錄》僅是殘本,而且根本沒有太宗初年的任何內容,你舉這個例子不是很可笑嗎?

我在前面的貼子中早就強調過,遺詔只是官樣文章,不是問題的關鍵,即使是篡位,偽造遺詔僅是一件技術上的小事,如果太宗篡位,他也一定會偽造一道公佈天下,他和他的子孫不會愚蠢到時過境遷再去偽造而且載入官方文件,更何況你卻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道遺詔真的 是偽造的。

我找到了宋英宗和宋神宗的遺詔,都記載於《宋大詔令》中,卻沒有記載於《宋史》本紀中,由此可以證明,不能用《宋史》本紀有無遺詔的記錄來否認宋太祖遺詔的存在,除非你能證明宋英宗神宗的遺詔也是偽造的。另外,在《宋史‧禮志》中也錄有宋太祖的遺詔,而且 有宋太宗奉遺詔繼位的過程,這更說明了不能用《宋史》本紀中有無遺詔來證明宋太宗繼位是否合法。你的根本性的證據都不能成立。


五、為何後人懷疑宋太宗繼位不正?背景的分析

哲宗被廢的孟皇后逃避金兵到江西,傳話給高宗,說夢中見太祖,有責難之意;宋使洪適歸國後曾告訴高宗,見攻下開封的金太宗相貌酷似太祖。另有多位大臣上書高宗,說多年來宗室中獨重濮王(太宗之子,真宗的兄弟,英宗的父親)子孫,而對太祖子孫不公,太祖在天 之靈不保佑,以致有靖康之難,在京師的太宗子孫盡被金人所擄。這一系列的鬼話連篇其實是反映了一種輿論,一種共識,靖康之難是宋太宗違背金匱之盟,不將皇位傳給太祖子孫的報應。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獨子夭折,自己被嚇得終身陽萎的高宗(不是虛構,是事實)只得收養兩個太祖的七世孫,即自己的侄輩於宮中,但並未立即立為太子,也許他還有幻想自己會回陽復春。隨著回陽無望,高宗打算立其中一較胖者為子,並遣送較瘦者回家,但臨行前還 想再觀察一下。兩小孩立於高宗前,忽有一貓竄出,較胖者抬起一腳踢去,而瘦者肅立不動。高宗一念之間改變了主意,認為為帝者不應該如此輕佻,於是改立瘦者為子,是為孝宗。高宗立太祖後代並非太宗後盡為金人所擄,南宋宰相趙汝愚即為太宗後,而是為了平息這種 不滿的輿論,自己也相信冥冥中或有太祖在的緣故。但這一切於太宗繼位是否合法(符合太祖本意)無關,而是對太宗不傳位於太祖子孫違背盟約的不滿。


後人其實也就是明朝一個文人可能是因為南宋初年不滿太宗大爆發的背景,卻又不瞭解五代宋初背景,文言文不及格,智商其低、想像力卻豐富(這個似乎是一個規律,一笑),讀到一個神宗朝和尚寫的鬼話認為太宗是篡位,他連柱斧是什麼東西都不明白,連這篇鬼話是頌 揚太祖太宗傳承得於天意的主旨都沒有讀懂;即使這篇鬼話所有的細節都是真實的,又哪裡有太宗弒兄篡位的記載?以後的人有了先入為主之見,大多數連這篇鬼話的原文都沒有讀過(從善意的角度上講,他們是粗心)、沒有讀通(這個就不太善意了),以訛傳訛、添油加 醋,更有人說這段鬼話中還有太宗持斧砍死太祖的記載,真是讓人捧腹搖頭,持什麼斧?一個鎮紙水晶柱斧?這就是所謂「燭影斧聲」這一鬼話的流傳過程,可能比較符合人們的獵奇心理,三人成虎,於此更是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