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西湖十景] [元代錢塘十景] [清代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
[新西湖十景]
一、南宋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畫題名。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南宋後期人士所賦詩、詞中,以西
湖十景為題者甚多。十景各擅其勝,共同之點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但個別景目名稱和排列次序有所不同。十景景目當時稱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
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宋亡入元,西湖十景一度冷落蕭條,景目所指景點,或徒有虛名,或舊跡難
覓。明代,十景有所恢復和建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題西湖十景,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
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西照」與
「曉鐘」雖只一字之改,卻未被人們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關西湖著作中有這兩處更改的景名,以後人們賦詩作詞寫文,仍沿用初名。康熙帝為十景題字後,浙江地
方官吏先後將御筆所書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十景之名從過去只書上有所記載,成為十景所在景點標誌。以後,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又就十景各賦詩一
首,鐫刻於景碑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詩詞、遊記、照片,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西湖十
景除「雷峰夕照」,因雷峰塔於民國13年(1924
年)傾圮,景觀消失,余九景迭經整葺、恢復和擴建,不但面貌煥然一新,內容也更與景名相符。
(一)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水域,大致範圍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局部湖面暨三座瓶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南宋鹹淳《臨安志》卷
三十六:「西湖三潭,土人相傳,雲在湖中」。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在湖中立塔以為標表,著令塔以內不許侵為菱蕩。舊有石塔
三,土人呼為三塔基。南宋舊圖,從南數,湖中對第三橋之左為一塔,第四橋之左為一塔,第五橋之右為一塔。」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
(1090年)蘇軾浚湖築堤期間,所在位置不是今天三塔的位置。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明《西湖遊覽志》卷二:「國
朝弘治間,按察司僉事陰子淑為諸生時,曾游入寺,廉得眾僧之奸。及為秉憲,甚厲,時寺僧倚怙鎮守中官,見任官長及卿士大夫以酒餚人游寺者,杜門不容,陰乃
發其奸事,立毀之,並去其塔。」清《湖山便覽》卷三:「
萬曆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用蘇公法卷取葑泥,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又於舊寺基建德生堂。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築外
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遂以德生堂增葺為寺,復舊湖心寺額。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毀。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五
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人,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池上構亭,恭懸御書匾額,復建小亭於池北,以奉御碑。內置高軒傑閣,平橋三折而人,空明窅映,儼然湖中之湖。」民國時期《西湖新
志》卷一:「三潭印月在湖心亭之南,一圓堤也,四圍皆水,所謂湖中之湖,西湖之宛然水中央者,惟湖心亭,阮公墩與此鼎足,舊為放生池。繞堤作埂,清聖祖御
碑亭後,石橋曲曲護以朱欄,亙於漁沼之上,再進為精舍數楹,曰『迎翠軒』,光緒六年庚辰建,浙江布政使德馨有記。又進為永明禪院,後則彭剛直之『退省庵』
在焉。庵為公生前親手經營,嘗以巡閱長江之隙來杭釣遊於此,後即就地祀之。有『閒放台』、『一寄樓』。一寄樓舊供公遺像,芒鞋竹杖,貌甚清古。今改『浙江
先賢祠』,其像遂撤。」《西湖風景園林——1949至1989》:「三潭印月,解放初,東北面、東面和西南面都有遊船埠頭。一上
東北角埠頭,就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賢祠等。先賢祠前有九獅石立於橋旁水
際。過小瀛洲牌坊順橋前進,有『開網亭』、
『亭亭亭』,再西有卍字亭。亭對面橫著花牆,中開洞門,門額為康有為題字『竹徑通幽』。進圓洞門通『閒放台』、『一寄樓』。沿花牆前園路再西過橋,即人稱
島中有島的三潭印月中心點。這裡有亭建在十字路口,石柱上刻有日偽時期杭州市長的題聯,亭西原有關帝廟(即永明禪院)等。再西過橋即『三潭印月』碑亭,過
碑亭即『我心相印』亭,亭前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取鼎足之勢。」1953~1955年,採用竹籠灌石填基,拓寬湖岸,駁自然式湖坎,在關帝廟前闢建金魚池。
1958年,因颱風侵襲,柱架傾頹,拆除已霉爛無法修理的卍字亭,並在亭基上改置花壇。1959年改建浙江先賢詞,拆去三面磚牆,建成迴廊,設置靠背坐
凳。拆除關帝廟,新建「迎翠軒」、「花鳥廳」,開設商店、茶室和接待室,填平迎翠軒前金魚池,擴大為草地。鑿去十字路口亭柱上日偽市長的題字,改建「我心
相印」亭。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瀛洲石牌坊被砸毀,閒放台關閉,30多個觀賞荷花的品種散失殆盡,雜草湮塞,景色凋零。1971年,改建九曲橋橋面,石柱改用鋼筋
混凝土,原有木欄杆改用鋼管,並將橋面升高20厘米左右。1972年,在原浙江先賢祠北添建水泥平台,兼作遊船埠頭之用。1973~1977年,島內、外
湖岸,砌成自然式疊石,補植花木,改鋪石板園路。東北角新建「皺月廊」,大修「閒放台」等園林建築與生產用房。1979—1982年,翻造
「竹徑通幽」花牆,恢復拆去多年的「扇面亭」,改建「我心相印」亭,移去亭前遊船埠頭,遷至「扇面亭」近旁,亭前增鋪石板平台,鏤花欄杆。從島外運進大量
土方填高地面,全島平均增高50厘米左右,改變原先低濕狀況。
1983—1984年,改建和添建島上公共廁所等設施。1985年,開始整修花鳥廳、迴廊、鋪設電纜,添加 園燈。
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占60%。據清初《湖土需 雜記》載:明代所造之三塔久廢,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佈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佈,每邊長62米。
(二)斷橋殘雪
在白堤東端斷橋。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出錢塘門,循湖而行,人白沙堤。第一橋曰斷橋,界於前後湖之中。水光灩瀲,橋影
倒浸,如玉腰金背。凡探梅孤山,蠟屐過此,輒值春雪未消。葛嶺一帶,樓台高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徹,不啻玉山上行。昔人稱詩思在灞橋雪中,此較更勝。」
清《湖山便覽》卷二:「斷橋殘雪亭在斷橋北。宋陳清波有《斷橋殘雪圖》。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書四字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於此。」
民國18年(1929年)西湖博覽會結束後,碑亭由橋左移至橋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橋旁「雲水光中」水榭一度作為浙江圖書館圖書流通站,供遊人休息
閱覽。御碑亭與水榭,多次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間,碑石、「雲水光中」牌坊全毀。1977年重新刻制「斷橋殘雪」碑石,安置在原碑亭內;重制「雲水光
中」匾額,懸掛於水榭門楣上。
(三)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湖。考最初「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點的位置,而以泛舟湖上流覽秋夜月景為勝,故宋、元、明年
間賦詠此景的詩詞,皆以湖上賞月抒情為主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平湖秋月,蓋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潔,合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宋時有龍王
堂在蘇堤三橋之南,明季移建孤山路口,據全湖之勝,後圮。國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巡幸西湖,建亭其址,前為石台,三面臨水,上懸御書『平湖秋月』匾額,旁
構水軒,曲欄畫檻,蟬聯金碧,睿藻輝煌,與波光掩映。每當秋氣清爽,水痕初收,皓魄中天,千頃一碧,恍置身瓊樓玉宇,不復知為人間世矣。」從此,景點固
定。民國8年(1919年),英籍猶太富商哈同向當時浙江督軍楊善德買下御書樓西側0.4公頃土地,築高牆修建私家花園「羅苑」。1959年,杭州市園林
管理局改建「羅苑」,拆除沿馬路高牆和園內部分建築,不拆樑柱屋架完整搬移原有廳屋位置,鋪設園路,增植花木,添置山石,闢建西側臨湖賞月平台,作為平湖
秋月景點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間,平湖秋月建築物上刻有殷商、兩周、兩漢的鐘鼎彝器以及甲骨文、花鳥圖案的落地門窗,被用油漆填平。「文化大革命」
結束後,園林管理局將平湖秋月「四面廳」、「湖天一碧」等建築,換梁更柱,塑脊剔窗,重現精美圖案。1977年又改造周圍環境,拓寬臨水平台,改建進口處
小橋,修建碑亭,重刻「平湖秋月」碑石。1981年開始,重新製作和懸掛與平湖秋月有關的匾聯。現在平湖秋月供遊覽的面積,從原有的0.15公頃擴大為
0.55公頃。
(四)曲院風荷
在西湖西北隅,瀕岳湖、西裡湖,與蘇堤遙遙相望。曲(曲)院,原系南宋年間設在行春(即洪春橋)釀製官酒的作坊,坊置約在
金沙澗匯人西湖處。明《西湖遊覽志》卷十:「曲院,宋時取金沙澗之水造麴,以釀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稱『曲院風荷』是也。」宋亡,曲院荒湮,景也不存。清
雍正《西湖志》卷三:「國朝康熙三十八年,構亭於跨虹橋之北,引流疊石為盤曲之勢。聖祖仁皇帝親灑宸翰,改『曲院』為『曲院』。「荷風」為「風荷」恭制匾
額,奉懸亭楣。東建敞堂三楹,又東建『迎薰閣』,綺窗洞達,四面皆可登眺。又東為『望春樓』,前臨大堤,遊人繫馬垂楊,輒登樓送目,頓豁煩襟。西則復道重
廊,雲窗月戶,皆恭摹南巡所賜諸臣御筆。花時香風徐來,水波不興,綠蓋紅衣,照灼雲日。」咸豐末年樓閣毀於兵燹。1949年杭州解放時景點僅剩一亭、一
碑、一牆及半畝地,少許荷花。1963年,杭州市園林管理局進行擴建,範圍東起蘇堤跨虹、東浦兩橋,西至環湖西路,北起岳墳街,南至臥龍橋,面積28.4
公頃,水面67公頃。公園共分3個景區:岳湖景區、曲院風荷景區、密林區。同年開始挖掘流金橋東北角水池,挖出的泥土填高環湖西路路口至流金橋一段低窪
地,補栽楓香、廣玉蘭、香樟、烏?、合歡、桂花等觀賞花木。
1965年春,沿岳墳街路南斜坡,營造雪松林帶。1977年結合西湖駁坎,修改原總體規劃,將景區重新劃分為5個:岳湖景區,竹素園景區,曲院風荷主景
區,濱湖密林區,郭莊古園保護區。1978年底結合西湖治理工程,整理曲院風荷環境。1980年完成風荷區水體治理,開挖北起環碧橋、南至郭莊,寬3米、
深1.5米的隔離溝。疏浚金沙港流金橋以東至岳湖段水域,引水流溝通密林區林中小溪。建成「風荷」、
「密林」兩景區游步道。修砌61座自然型荷花種植台池,栽種42種荷花和6種睡蓮品種。完成公園北段外圍欄杆,鋪設3處大草坪,整理小島,理水疊石,增植
紫楠、銀杏、合歡、濕地松、桂花、紫薇、芙蓉、紅楓、水生鳶尾等花木。至此,園地雛形初現。1981
年,曲院風荷在原規劃基礎上又作出景區詳細規劃,並將曲院風荷建築設計方案公開競選,選出優秀設計方案。
1982年,曲院風荷總體規劃再度修改,調整為岳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濱湖密林5個景區(郭莊古園林保護區另列項)。同年全面始建風荷區,修園路,架
橋樑,建「迎薰閣」、「紅綃翠蓋廊」、「波香亭」、「風徽亭」。整理小島,增植花木,掇石疊山,修建玉帶橋,重建「玉帶晴虹」橋亭。新建公園東、西、西北
出口。1983年10月1日,風荷景區首先開放。1985年勞動節,濱湖密林景區相繼開放,內有新建的
「湛碧樓」茶室,4座平拱橋。為便利遊人,增辟公園面向杭州花圃的出口處。
(五)雙峰插雲
在洪春橋堍。「雙峰」指南高峰、北高峰,峰頂南宋時各有古塔一座,每逢雲霧低橫之日,峰形隱晦而塔尖分明,因以名景。宋楊
萬里有詩描述:「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雲霧半腰橫。縱然遮得青蒼面,玉塔雙尖分外明。」清代,南北高峰古塔都毀圮。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南高、北高兩
峰相去十餘里,中間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列峙爭雄,而兩峰獨以高名,為會城之巨鎮。山勢既峻,能興雲雨,故其上多奇雲。山峰高出雲表,時露雙尖,望之如
插,宋人稱『兩峰插雲』,為十景之一。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臨幸西湖,御題十景,改『兩峰』為『雙峰』,構亭於行春橋之側,適當兩峰正中,崇奉奎章,
並恭摹勒石,建御書碑亭於後,繚以周垣,丹革翠飛,與雙峰對峙,每春秋佳日,憑欄四望,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霄,祥雲璦王+建(jian音箭),隨風捲
舒。」《說杭州》第四章:「本為湖中遙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春橋畔。」「文化大革命」期間碑毀,1982年重建。碑亭位置因靈隱路拓
寬,改向北移位,已非清代建亭原址。
(六)柳浪聞鶯
在西湖東南湧金門與清波門瀕湖地帶。南宋孝宗皇帝於吳越王錢氏故苑及靈芝寺建「聚景園」,園中多柳樹,有柳浪港、柳浪橋
等。明《西湖遊覽志》卷三:
「聚景園,今惟柳橋尚存,世稱柳浪聞鶯者是也。」清《杭州府志》:「有柳浪港,虧在學士港西,舊多垂柳,風擺成浪,故名。」宋亡,聚景園荒蕪,「柳浪聞
鶯」一景亦隨之不存。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書『柳浪聞鶯』匾額,恭奉於湧金門之南,創建亭榭,恭勒御碑。」
《西湖新志》卷二《清波小志》:「康熙三十八年,翠華南幸,十景俱有宸翰。地方官訪查舊跡,創建亭榭以供御碑。因柳浪所在偪側,欲開拓之,左右皆番回塚
墓,時中丞張公敏側然日:『聖王之政,掩骼埋胔,吾豈忍發掘久埋之骨乎!』相度靈芝寺前有隙也,鳩工構造,復開浚池沼,環植檉柳。每歲暮春,裙屐畢至,黃
鳥鳴於其間,坐憩久之,不減雙柑鬥酒之樂也。今存廢址。」清末,柳浪聞鶯一景再次不存。民國期間,柳浪聞鶯荒草遍地;僅錢王祠於民國12年(1923年)
冬曾作修建。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日軍在此駐紮部隊,砍去全部柳樹。1949年杭州解放時,舊有的柳浪聞鶯景區只剩一座牌坊,一塊景名碑石,一座石亭子
和一株沙樸對。195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在錢王祠北側「柳浪聞鶯」碑石空地,闢建1公頃綠地,修建碑亭,放置康熙御書「柳浪聞鶯」景名碑石,補植
花木,擴大園地至錢王祠。綠草坪間新建八角形琉璃瓦亭,整理祠前原有的二口池塘,改栽荷花,蓄養金魚。1955年在錢王祠南側,興建佔地1.66公頃兒童
公園,同年又徵用11.3公頃土地,拆遷草舍,遷移回回墳,用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填平園中低窪水塘。19
56年兒童公園擴大為2.6公頃,並在湧金門外建佔地2.8公頃的湧金公園。1957年3月至1959年,杭州市機關、學校、工廠企業組織人員在園中義務
勞動,整理地形,植樹綠化,二年半時間共挖土方3萬立方米,栽種喬灌木2萬多株,宿根花草5千多叢,草坪6萬多平方米。1959年興建「聞鶯館」和花架園
門,利用舊石板鋪築園路1260平方米。設置園燈、坐椅。1963年友誼園內豎立「日中不再戰」紀念碑。1975年錢王祠遺址所在的動物展覽場所,遷至杭
州動物園,其地於1978年改建成具有江南私家庭園特色的園林,仍沿用「聚景園」園名。1978—1979年,「日中不再戰」紀念碑旁建古色
古香的外賓接待室。現在柳浪聞鶯由友誼、聞鶯、聚景園三部分組成,總共面積為17.6公頃。
(七)雷峰夕照
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景目最早見於《方輿勝覽》卷一。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淨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來,逶迤起伏,
為南屏之支脈。吳越王妃建塔於峰頂。每當夕陽西墜,塔影橫空,此景最佳。林逋《雷峰》詩云:『夕照前村見』,故十景有『雷峰夕照』
之目。」清《湖山便覽》卷七:「宋陳清波有《雷峰夕照圖》,又或稱『雷峰落照』。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書十景,改定為『雷峰西照』,築亭摹石,恭迎於西峰
之西。」
(民國時雷峰塔倒塌,此碑不知去向)。雷峰塔因地處吳越國杭城西關外雷峰上,故又有西關磚塔之稱,而歷史上又有黃妃塔、王妃塔之名,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塔,
八面七層。《西湖夢尋·雷峰塔》「吳越王於此建塔,始以十三級為準,擬高千尺。後財力不敷,止建七級。古稱王妃塔。」塔為吳越國王錢椒之妃
黃氏為奉藏佛螺髻發及佛經而建。塔以磚石為芯,外有木構簷廊,重簷飛棟,洞窗豁達。內壁八面鑲嵌《華嚴經》石刻,相傳塔下供有1
6尊金銅羅漢像。此塔於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重修為八面五層。元代,雷峰塔為一處遊覽景點。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疑塔中有伏兵,縱火焚塔,僅
存塔芯。赭色磚塔,頹然蒼老形象,別具風情。民國13年(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此景名
存實亡,現只存塔的遺址供人憑弔。
(八)南屏晚鐘
指南屏山北麓淨慈寺鐘聲響澈湖上的意境。「南屏晚鐘」初見於北宋張擇端之畫。明洪武年間重鑄一口大鐘。《淨慈寺志》卷一:
「《淨慈寺舊志》載,鐘樓高十餘丈,住持夷簡復建。以舊鐘小,乃聚銅二萬餘斤鑄鐘,懸其上撞之,聲聞遠壑」。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南屏山在淨慈寺右,
興教寺之後,正對蘇堤,寺鐘初動,山谷皆應,逾時乃息。蓋茲山隆起,內多空穴,故傳聲獨遠,響人云霄,致足發人深省也。」清康熙皇帝改景名為「南屏曉
鐘」。《湖山便覽》卷七:「南屏晚鐘亭,在寺門,面臨萬工池。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書四字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於此。」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鐘樓
毀於火,四十六年募捐重建。清末民初,淨慈寺屢遭兵燹,樓毀鐘失。1984年日本佛教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捐款
,由杭州市佛教協會重鑄一座大鐘。
(九)蘇堤春曉
蘇堤築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疏浚西湖時用疏浚挖出的西湖泥堆築成堤,堤上架6橋通舟楫,堤兩旁遍植楊柳,夾
植桃花等花木,春日景色如畫。南宋年間,沿堤先後闢建亭台樓閣,湖上遊覽喧盛為最。明《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清明,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
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觔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自元迄清,堤、橋、花木幾經興衰。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題西湖十景景名,以「蘇堤春曉」為首,地方官吏建御書景名碑亭於望山橋南堍。雍正年間堤上建築及花木又經修葺、補
植。清末,堤半為桑地,景觀減色。民國23年(1934年)夏,杭州大旱,湖乾涸,杭州市政府以疏浚西湖的葑泥擴增堤身,種植花木,闢為蘇堤公園,御碑亭
重建一新。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蘇堤極少整修。抗日戰爭勝利後,除補植桃柳、芙蓉等花木外,堤橋修葺都屬小修小補,至1949年底,堤路高低不平,堤面
寬窄不一,堤岸缺陷坎坷,六座橋和御碑亭多處破損。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開始整修蘇堤。1953年,拋塊石固定堤岸,新建茅杉木紫籐廊架,美化堤
景。1954年,採用浙江新昌縣綠石作為六橋欄杆,澆鋪瀝青堤路,沿堤增建花架,建「夕佳」、「仁風」兩亭。試種耐陰地被植物,增加六座橋畔的灌木。
1963~1964年間,「鎖瀾」橋與「望山」橋間建鋼筋混凝土六角亭一座。1966年,因堤上原栽植的重陽木長勢不好,改植七葉樹。1972年,在「花
港觀魚」東門瀕湖堤岸邊,建水泥平台作為遊船埠頭。1977年,堤岸所砌石墈年久鬆散,重作深基凝結,起砌自然墈,並以大量泥土平整兩旁堤面,增種花木。
1978年重修御碑亭,並將在「文化大革命」
期間被砸斷的「蘇堤春曉」碑,補修重立亭中。
(十)花港觀魚
在蘇堤南端以西,介於小南湖與西裡湖間,前身系南宋盧園,以賞花、觀魚稱勝。南宋《武林舊事》卷五:「盧園,內侍盧允升
園,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謂
『花港觀魚』即此處也。」宋亡,盧園荒蕪。清康熙年間重建時,改園址於「映波」與「鎖瀾」兩橋間。清雍正《西湖志》卷三:「今盧園久廢,建亭於花港之南,
當三台山出入之徑,去定香寺故址數十步。飛甍倒水,重簷逼霄,珠網綺疏,輝映雲日,旁浚方池,清可鑒底,揚鬐鼓鬣之狀,鱗萃畢陳。或潛深淵,或跳清波,以
泳以游,鹹若其勝。至花事日增,落紅千片,飛墜水面,與朱蘊碧藻,點綴映帶,游鯈唼喋,轉與人相忘,雖濠濮間無以逾此。」
「樓北建御書碑亭,後有高軒,環以曲廊,疊石為山,重門洞啟,花徑逶迤,洵湖南絕勝也。」咸豐末年毀於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魚池、碑亭。光緒
年間,近旁先後建小萬柳堂、陳莊、紅櫟山莊等私家園墅,花港觀魚景觀再度衰敗。至1949年,只剩一口魚池,一座殘損碑亭。195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
設局分二期重建花港觀魚景點。第一期將定香橋故址的花港觀魚原地西南面民房、水塘,西側的紅櫟山莊遺址,農地菜園,松林灣以西山路邊為界的14.6公頃土
地,全部劃歸花港觀魚景區。1953年,拆除農舍及破舊民房,整理地形,深挖紅魚池,南北湖岸砌墈,局部綠化種植和園路鋪築等工程。1954年,建成面積
為1.1公頃的牡丹園,以紆回小徑將牡丹園劃分成
18個小區,拱環制高點上新建的牡丹亭。栽種牡丹的小區上方,結合地形辟設一處平台,以黑白鵝卵石鋪成梅樹形狀圖案,台邊植梅椿一株,圖案猶如梅楠之倒
影,著名學者馬一浮題名「梅影坡」。魚池以山石駁岸,低接水面、園路和小橋。1955年建成茅亭、花廊、園內照明設施和公共衛生設備,繼續綠化種植,開挖
花港,築路建橋。第一期工程結束後,花港觀魚景區面積擴大為14.6公頃。1963年開始二期工程,繼續將公園南部5.5公頃堆積疏浚西湖泥的土地劃為園
地,闢為疏林草坪區和芍葯圃,栽種大片芍葯。開挖延伸花港港道,整理港墈,新建茶室一座,繼續完成路、橋、亭、花架等建築。1964年二期工程結束後花港
觀魚景區的總面積增加到21.3公頃。1978年後,先後擴建牡丹園,完善芍葯圃,整修蔣莊建築,改建東大門,調整樹木,增添地被植物種類。1979年,
在大草坪樹叢間新栽一批美國總統尼克松贈送的紅杉樹自繁苗。1984年,在魚池東岸臨水建竹結構觀魚廊,延伸池中,供人遊憩。現在花港觀魚景區範圍:東接
蘇堤,北倚西山,東南臨小南湖,東北瀕西裡湖。
二、元代錢塘十景
西湖又名錢塘湖,元代有「錢塘十景」的說法,景目為:六橋煙柳、九里雲松、靈石樵歌、冷泉猿嘯、葛嶺朝暾、孤山霽雪、北關夜市、浙江秋濤、兩峰白雲、西湖夜月。其中「兩峰白雲」、「西湖夜月」兩景目與南宋西湖十景中的「兩峰插雲」、「平湖秋月」意思相
同,所以後人常稱「錢塘八景」。
(一)六橋煙柳
在蘇堤。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六橋一名映波,一名鎖瀾,一名望山,一名壓堤,一名東浦,一名跨虹,在蘇堤上。宋蘇軾築堤為橋以通南北路,沿堤植柳,軾詩所謂『六橋橫截天漢上,大堤楊柳多昌豐』是也。柳性宜水,其色如煙,煙水空濛,搖漾於赤欄橋畔,
史稱望之如圖畫,信然。」(參見蘇堤春曉條)
(二)九里雲松
在洪春橋至靈隱合澗橋前一段,全長約2公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於行春橋(即今洪春橋),西達靈
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蒼翠夾道,陰靄如雲,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間,衣袂盡綠。今舊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漸如偃蓋,時時與靈山白雲
相接,故日雲松。」民國以後,路兩旁松樹逐年衰敗。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侵佔杭州的日軍作掃蕩式砍伐,九里松倖存的松樹被砍伐殆盡。解放後,九里松經
兩次補植與整理,先一次在兩旁栽植無患子等行道樹;後一次徵用洪春橋至靈隱沿路兩邊土地各40米,行道樹改栽馬尾松。70年代松毛蟲毀壞松林,又改種從美
國引進的松樹。
(三)靈石樵歌
在靈石山、棋盤山一帶,舊時以樵夫伐木山間,空谷迴響的情景取名。今山林茂密,封山育林,伐木景象早無。靈石山在西湖鄉雙
峰村後(西),海拔97米。清雍正《西湖志》卷三:「靈石山在南山棲真院之上,舊名積慶山,山上多奇石,時時見瑞光,故曰靈石。中有塢曰靈石塢,路最深
窈,人跡罕至,惟樵子往來其間,山歌一曲,輒與樵斧丁丁相應答,岩石皆響,真山中之清籟也。」
(四)冷泉猿嘯
在飛來峰北麓呼猿洞。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冷泉在雲林寺外飛來峰下,峰有呼猿洞,宋僧智一善嘯,嘗養猿山中,臨澗長嘯,聲振林木,則猿畢集,謂之猿父,故峰下至今多猿,時時聞嘯聲。」因以名景。明代以後,山中猿已少見,清代基本絕跡,猿嘯絕響。
(五)葛嶺朝暾
在葛嶺之巔初陽台,以每年夏歷十月初一晨觀日出稱勝。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初陽台踞葛嶺之頂,平衍可數畝,舊志稱十月
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觀,蓋地勢既高,直望東北海際。當日輪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間霞光萬道,天半俱赤,紅若琥珀,大如銅盤,光景離奇,倏然變幻,不可
端倪,故有東海朝暾之目。」今初陽台重建於1959年。50年代後,多次整修登初陽台的遊覽道路,1979-1985年又先後大修初陽台游步道。
(六)孤山霽雪
泛指雪後初晴孤山一帶景觀。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孤山,兀峙水中,後帶葛嶺,高低層疊,朔雪平鋪,日光初照,與全湖波
光相激射,璀璨奪目,故似霽雪勝。每當彤雲乍散,邏旭方升,或蠟屐沖寒,或孤篷冒絮,由歲寒巖經盧洽庵側人西泠橋,樓台高下,晶瑩一色,群峰玉立,回合互
映,恍如置身瑤台瓊圃之上也。」
(七)北關夜市
系舊時武林門北運河兩岸街市夜景。當時外地游西湖者,晚間返歸多集於此,因而成景。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蓋水陸輻輳之
所,商賈雲集。每至夕陽在山,則檣帆卸泊,百貨登市,故市不於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無金吾之禁,篝火燭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歸者,多集於此,熙
熙攘攘,人影雜沓,不減元宵燈市。」
(八)浙江秋濤
泛指錢塘江一帶夏歷八月觀潮景觀。南宋時觀潮以江干至六和塔、鳳凰山、吳山為觀賞佳處,明代以後逐漸東移,近200年來以
海寧鹽官鎮一帶最盛。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錢塘江的整治和海塗圍墾,江道有所變遷,潮水改道南靠,在江干至之江口和蕭山沿江一帶都可以欣賞到浙江秋
濤的壯觀。錢塘江又名浙江,《南華經》載:「浙河之水,濤山浪屋,雷擊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勢。」《水經注》:「江川急浚,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
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百丈有餘。」清雍正《西湖志》卷三:「
浙江亦名曲江,枚乘《七發》云『觀濤於廣陵之曲江』,以江勢三折,故名曲焉。凡江皆有潮,而觀濤獨於浙江者,由海潮逆流而上,受龕、赭二山約束,蹙不得
騁,與山爭勢,洶而為濤。或言其下有沙潬,橫亙南北,隔礙洪波,起而為濤。一日夜再至,歷四時皆同,而秋八月尤盛。方起時,遙望海門,白光一線。少焉,霜
戈銀界,萬馬騰空,雷擊霆砰,震天沃日,流珠濺沫,飛灑天半,大地若為之動搖。」杭州觀潮之風,始於唐,盛於南宋,以每年夏歷八月十八為最,並由此生發,
形成種種傳統人文活動景觀。
(九)兩峰白雲
見南宋西湖十景「雙峰插雲」。
(十)西湖夜月
見南宋西湖十景「平湖秋月」。
三、清代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
清《湖山便覽》卷一:「雍正間,總督李衛浚治西湖,繕修勝跡,復增西湖一十八景,目曰: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帶晴虹、海
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捨、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
梅。」十八景分佈範圍較廣,遍及西湖山、湖、洞、泉、石、庭園等等,內涵既有自然風光,也涉及民間風俗,其中多數系由傳統景點、景物發展而成,也有部分為
當時新辟的景點。西湖十八景現多數景目或名存實亡,或為新景所取代。
清乾隆後期,因乾隆皇帝南巡杭州遊覽時常有品題賦詩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景目取雍正間西湖十八景中之景點十三,另加景點十一而成。景名分4字、3字兩類。
二十四景目:為湖山春社、寶石鳳亭、玉帶晴虹、吳山大觀、梅林歸鶴、湖心平眺、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天竺香市、韜光觀海、雲棲梵徑、西溪探梅、
小有天園、漪園湖亭、留余山居、篁嶺卷阿、吟香別業、瑞石古洞、黃龍積翠、香台普觀、澄觀台、六和塔、述古堂。
(一) 湖山春社
在棲霞嶺南麓。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湖山神廟在岳鄂王祠西南,前臨金沙澗,後為烏石峰,有泉發自棲霞山,涓涓下流,仗
榛莽中,上多桃花,名桃溪。雍正九年,總督李衛相度地形,芟蕪滌穢,虛明閒敞,爰創祠宇,奉湖山之神。」《湖山便覽》卷三:「湖山神廟在竹素園左,雍正九
年與園同建。李公記略日:《河圖括地誌》言,川德布精上為星,西湖之勝,豈獨無列宿主之。又《典術》東方歲星為杏,《春秋運斗樞》玉衡之星散而為桃,草木
之敷英,皆列宿之精所化。西湖自正月至十二月,無月無花,無花不盛,亦必有主之者已。爰辟祠宇,中奉湖山正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加以閏月,各就其月之花,
表諸冠裳,以為之識,且設四時催花使者於湖山神之旁焉。三春之月,都人士女競集於此,畫鼓靈簫,喧闐竟日,
目曰湖山春社。」清咸豐末毀於兵燹,光緒中改為蠶學館。今屬「曲院風荷」景區範圍。
(二)功德崇坊
在清波門外原表忠觀(錢王祠)前,今柳浪聞鶯公園內。清雍正五年(1727年),李衛於表忠觀前建石坊,題額「功德坊」,
高聳湖岸,與祠宇花木相掩映。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祠前表以石楔,題曰『功德坊』,俯臨湖面,沙堤平坦,約數十畝,垂楊披拂,望如煙絲。萬綠中丹宮碧
殿掩映林表。每當旭日初升,霞光絢爛,湖波蕩漾,曉霧迷離,恍見風馬雲旗,昭回肸蠁時也。」「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坊被拆除,石坊旁的荷花池也遭填沒。
(三)玉帶晴虹
在金沙堤。清雍正《西湖志》卷四:「金沙港在裡湖之西,與蘇堤之望山橋對,適當湖南北正中。雍正八年,總督李衛樂其形勝,
作堤望山橋之北,名金沙堤,復於堤上構石樑以通裡湖舟楫,因港中溪流湍激,設三洞以釃水,狀如帶環,故名。橋與關壯繆祠址相接。迴廊繞水,朱欄倒影,金碧
澄鮮,橋畔花柳夾映,上構紅亭,飛革高騫,晴光照灼,如長虹臥波,橫亙霄漢,與蘇公六橋之跨虹後光輝映,彌覺爛然可觀。」《湖山便覽》卷三:「中設三洞釃
水,上構飛亭,夾以朱欄,繞以花柳,晴波倒影,儼然長虹亙空,增修十八景目曰『
玉帶晴虹』。」清末,橋亭毀去。橋1983年改建,並恢復橋亭,全部按清雍正間尺度、式樣構造。橋墩仍照舊制呈三角形「分水」,遠看似下垂帶環。橋面行道
石級分兩行,中為斜坡。橋欄採用山東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圖案雕刻夔風、波濤、蓮花等花飾。橋亭重簷歇山,翹角飛舉。橋長32米、寬9.4米,中孔淨跨4.
6米,兩邊孔淨跨分別為3.2米,3米,為三跨石級橋。
(四)海霞西爽
在孤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衛建「西爽亭」於此,因以名景。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聖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
阜如平台,其下為宋時西太乙宮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閣,今皆無考。雍正八年,總督臣李衛構亭其上,顏曰『西爽』,蓋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
昔人謂: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當於斯亭得之。」今已不存。
(五)梅林歸鶴
在孤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放鶴亭在孤山之陰,宋和靖處士林逋之故廬也,有墓在焉,上多古梅,舊傳逋於孤山植梅三百
本,歲久不存,而後人補植者,今已成林……。亭歲久圮。嘉靖中縣令王釴重建,題曰『放鶴』。」《西湖新志》卷一:「《孤山
志》元時郡人陳子安,以處士當日不娶,以梅為妻;無嗣,以鶴為子。既有梅不可無鶴,乃持一鶴為孤山榮,並構亭於其地。『梅林歸鶴』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
(六)魚沼秋蓉
在湖中小瀛洲。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人,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今為三潭印月景觀的一部分。
(七)蓮池松捨
在孤山。《湖山便覽》卷二:「雍正五年,浙撫李公衛以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澤龍王像,以存舊跡。旁有白蓮池,增修十八景謂之『蓮池松捨』。」民國時,尼庵精舍改建為樓閣。
(八)寶石鳳亭
在寶石山。寶石山,山勢有如振翅欲飛的鳳凰,建於東峰的保俶塔,又宛如鳳首,亭踞塔西巨石,故名「來鳳」。清《湖山便覽》卷四:「寶石山形若鳳,塔踞其巔,宛若鳳昧。國朝雍正九年,李公衛就塔下建亭,額曰『來鳳
』,增修十八景所謂『寶石鳳亭』也。」1950年後,亭依其舊制,多次修葺。今為「寶石流霞」景觀一部分 。
(九)亭灣騎射
在湧金門外,今兒童公園至湖濱公園一帶。清代駐防杭州的旗營兵將,常在此演習騎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出湧金門沿湖
而北,稍折而西,水流灣曲,舊有亭,久廢,名亭子灣,倚城面湖,延緣數百步,平沙淺草,可容騎射。」《西湖新志》卷二:「在湧金門北城灣,俗稱黑亭子,下
有明溝二道,一名『集賢水筧』,一名『集賢後閘』,皆引湖水人城灌六井通清河者,亭久圮。雍正間李衛重構射亭,為較閱之所,曰『亭灣騎射』,為增修西湖景
目之一。今城毀而亭亦與之俱毀矣。」民國時期,闢為民眾體育場、民眾教育館。1
950年後,先後闢為湧金公園、兒童公園、湖濱一公園的一部分。
(十)蕉石鳴琴
在丁家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丁家山在金沙港西南,上有崗阜,俯瞰全湖,與北岸之烏石峰、棲霞嶺相拱揖。國朝雍正九
年,總督李衛既修浚西湖,愛芟刈榛穢,辟蹬道數十級,延緣而登。於半山置亭,以為憩息之所,更上為八角亭,題小序為額,亭外懸崖數仞,護以石欄,黛色波
光,如在階土戚。更進為肪室數楹,窗檻玲瓏,湖淥遠映,恍疑乘槎天漢。舫前奇石林立,狀類芭蕉,題曰『蕉石山房』。石根天然一池,泉從石罅出,水+虢
(huo音貨)水+虢(huo音貨)作聲,演清漾碧。臨池復置小軒,頗極靜潔。」《湖山便覽》卷九:「蹬道之南壁高丈許,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稱蕉屏。
屏以內庋石床、石几,冷然虛應,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鳴琴,。」《西湖新志》卷二:
「時 焦尾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響入秋雲,高山流水,輒於此間遇之」。今屬西湖國賓館(劉莊)範圍內,「蕉石鳴琴」四字可尋。
(十一)玉泉魚躍
在玉泉。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泉上建亭,榜曰『洗心』,左右夾以迴廊,環以曲檻,遊人憑檻而坐,魚亦不驚」。《西湖新
志》卷一:「又有翡翠魚,長約尺餘,咸豐時有三尾,近存其一潛伏池底,偶然游泳得一見之。乾隆御題已有翡翠之名,蓋三百年物也。有屋三楹,榜曰『魚樂
國』,旁曰洗心亭、皺月廊,池有小石塔。『玉泉魚躍』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清代,泉池三面環建僧房,設隔窗。「魚樂國」三字為安徽楊見心拓自安徽休寧古
城放生池畔石碑。民國時期,泉池三面隔窗拆除,改為茶廊,供遊人品茗賞魚景。196
4—1965年,玉泉景點全面改建,浚修三處泉池,空間佈局基本不變,觀魚處略作擴大。『魚樂國』作為玉泉主景區,充實休息、飲茶、觀賞巨魚
等內容。「晴空細雨」景區,以玩賞珍貴金魚、精美盆景為內容。今日玉泉,昔日寺廟舊貌已無跡可尋,成為一處開朗空透、具有園中園風格的景點,劃人杭州植物
園管理。今泉池長20米,寬10米,深約1米,蓄青魚、紅、黃、白各色鯉魚數百尾。1950年後,因附近挖深水井,天然泉源消失。
(十二)鳳嶺松濤
泛指鳳凰山、萬松嶺成片松林景觀。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萬松嶺在鳳凰山上,夾道栽松。南宋時密邇宮禁,紅牆碧瓦,高下
鱗次,上有門曰『萬松坊』。州城既改,平為大塗,而松亦無幾。」《湖山便覽》卷十:「在鳳凰山北,舊夾道栽松……,許渾舟次
武林,亦有『十里萬株松』句。又嶺下舊多臘梅,蘇子瞻『萬松嶺下黃千葉,玉蕊檀心兩奇絕,是也……,州城既改,蕩為空山,松
亦無幾。趙希遠嘗繪有〈萬松金闕圖〉,其嶺分裡外二重……。國朝雍正八年,議者以嶺為會城來脈,且屬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蔭
木,當事補植萬松,以還舊觀,增修十八景目曰『鳳嶺松濤」』。民國時期,林木已日見減損,經抗日戰爭時期杭州淪陷的砍伐,萬松嶺已山無林蔭。1950年
後,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嶺上全面營造馬尾松,松林又逐漸成蔭。
(十三)湖心平眺
指西湖外湖湖心亭景色。《西湖新志》卷一:「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繞亭之外皆水,環水之外皆山,所謂太虛一點者,實踞全湖之勝,是以『湖心平眺』為增修西湖景目。惜今僅存舊屋數椽,廢圮不治,遊人鮮有至者。」1952年,發現亭屋圓柱為白蟻蛀空,195
3年重建。
(十四)吳山大觀
在七寶山之巔。《湖山便覽》卷十二:「大觀台在七寶山絕頂,石面砥平,明胡宗憲嘗建亭其上,尋圮。郡人以其基方廣有類平台,可暢登眺,遂以大觀台呼之,實無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制《登吳山》詩,有司於七寶山建樓勒碑,遂稱樓為『大觀台」』
。《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樓改龍王廟,仍建亭於七寶山崇奉御碑,又稱亭為『大觀台』,增修景目曰『吳山大觀』。」《說杭州》第四章稱十八景內無
「吳山大觀」,另列「沙嶼流金」,系指金沙港而言。
(十五)天竺香市
指上、中、下天竺每年春季香客雲集成市。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自宋以後,至清代臻於極盛,民國時期稍衰。清雍正《西湖
志》卷四:「由下竺而進,夾道溪流有聲,所在多山橋野店。方春時,鄉民扶老攜幼,焚香頂禮以祝豐年。香車寶馬絡繹於道,更有自遠方負擔而至者,名曰『香
客』。凡自普陀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許,皆極宏麗,大士寶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襲。晨鐘暮鼓,彼此間作,高僧徒侶,相聚焚修,真佛國也。」1949
年後香市漸趨冷落。1980年後隨著農民生活日見富裕和旅遊業興起,香市又復再現
。
(十六)雲棲梵徑
在雲棲。《西湖新志》卷二:「蓮池《寺記》雲棲塢,五雲山有五色雲,已而飛集山西塢中,經久不散,因以名塢。沿塢竹樹茂
列,遊人品為湖山第一?區,增修景目『雲棲梵徑』。」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漸聞鐘磬聲,則雲棲寺在焉……。每至中
宵,梵唄之聲不絕,朝魚暮鼓,與天籟相應答,遊人至此,豁然心開,萬慮頓釋。」
(十七)韜光觀海
在韜光。韜光地處高曠,唐代即為遠眺錢塘江人海之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頂,有石樓方丈,正對錢塘江,盡處即
海,洪濤浩渺,與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問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句。又楊巨源詩亦云:『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賦
靈隱者多矣,寫景工妙無以逾此。」《湖山便覽》卷五:「……韜光庵……,蕭士瑋{南歸日記)
云:初至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竟無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稱『韜光觀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題佛堂額曰『雲澄日觀』。」韜光
庵1950年後幾經整修。此處殿堂亭閣,因山而建,玲瓏曲折,極盡雅致。今庵內有白雲深處、湧芬閣、韜庵、一甌亭等。還有呂純陽煉丹台遺址,觀海亭、候仙
亭,維摩洞等勝跡。
(十八)西溪探梅
舊時老和山以北,由古蕩向西至留下約9公里的水網地帶,統稱西溪,與孤山、靈峰並稱西湖三大賞梅勝地。清雍正《西湖志》卷
四:「自古蕩而西,並稱西溪,曲水彎環,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後踵接,又多蘆汀,沙塗重重隔斷……。其地宜稻、宜蔬、宜
竹,其水宜魚,而獨盛於梅花,蓋居民以梅為業,種梅處不事雜植,且勤加修護,本極大而有致,又多臨水,早春花時,舟從梅樹下人,瀰漫如雪,更有湘英、綠
萼,花種不一,以永興寺前二株為最。」30年代初,西溪仍為游賞之地,交蘆庵等庵堂均接待遊人,供應茶水與素面。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西溪景觀日漸敗
落。今西溪部分地區已成為工廠、民居稠密之地,部分地段規劃為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僅古蕩鎮以西及蔣村一帶尚可見田園水鄉風光,而梅樹已鮮見。「西溪探
梅」已成為歷史景目。
(十九)小有天園
在南屏山麓。清《湖山便覽》卷七:「舊名壑庵,郡人汪之萼別業,石皆瘦削玲瓏,似經洗剔而出,可證晁無咎洗土開南屏語。契嵩所稱幽居洞等跡,皆萃於此。蓋此實南屏正面也。有泉自石罅出,匯為深池,遊人稱賽西湖。乾隆十六年聖駕臨幸,御題曰『小有天園』
。二十七年又題半山亭曰『勝閣」』。建築早廢,遺跡今仍可尋。
(二十)漪園湖亭
在今西子賓館內。《湖山便覽》卷七:「甘園西址,明末為白雲庵,歲久覆圮。國朝雍正間郡人汪獻珍重加葺治,易名慈雲,增構
亭榭,雜蒔卉木,沿堤為橋,以通湖水。乾隆二十二年聖駕臨幸,御題『漪園』二字為額。」《西湖新志》卷八引《新西湖遊覽志》:「園中水木清華,交映紺碧,
天光雲影,絕底明漪。寺後叢植萬花,濃淡相間,山石犖確,堆壘玲瓏,而一徑通幽,別成風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
園已不存,遺跡可尋。
(二十一)留余山居
在南高峰。清《湖山便覽》卷八:「在南高峰北麓,由六通寺循仄徑而上,灌木叢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狀。山陰陶驥疏石得
泉,泉從石壁下注,高數丈許,飛珠歕玉,滴崖石作琴築聲,逐於泉址結廬,輔以亭榭,由泉左攀陟至頂為樓,曰『白雲窩』,樓西為台,以供眺覽,曰『流觀
台』。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數弓,為堂三楹。乾隆二十二年聖駕臨幸,賜題『留余山居』四字為額。」《西湖新志》卷二:「有望湖樓、江亭、聽泉亭諸勝。」
今已不存。
(二十二)篁嶺卷阿
在龍井。《西湖新志》卷二:「龍井在鳳篁嶺巔……。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興復古跡,堂軒泉石,煥然鼎新。明年高宗臨幸,題前堂額曰『篁嶺卷阿』。」
(二十三)吟香別業
在孤山路。《湖山便覽》卷二:「在陸宣公祠後,亦名勾留處。國朝范忠貞公承漠以浙撫升任福建總督,去浙時,取白樂天句『勾
留處』三字於湖心亭。尋公死耿逆之難,浙人哀思,於孤山路建祠崇祀。康熙二十八年移字懸祠前亭上,亭臨方池。公子時崇為福浙總督,悉栽荷池中,周繚石垣,
臨池增建水閣,輔以舫齋,環以曲廊,左構重樓,後起高軒,遂成湖上勝地。初公子嘗於盛夏過湖堤,適荷花盛開,觸事行吟,得絕句十首,邦人刻石於此,因稱吟
香別業。」今已不存。
(二十四)瑞石古洞
在紫陽(瑞石)山,又名紫陽洞、雪風洞。清雍正《西湖志》卷六引《成化杭州府志》:「在橐駝峰之側。」明《西湖遊覽志》卷十二:「雪風洞,谽谽曲徑,履舄所涉,栩栩然覺有仙風焉。」
(二十五)香台普觀
在葛嶺山麓瑪瑙寺。清《南巡盛典》:「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高宗南巡,三次游寺,題詩作文,增築寺宇,題額曰『香台普觀』。」
(二十六)澄觀台
在將台山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巡撫熊學鵬疏剔泉石,葺治亭宇,恭迎高宗弘歷巡遊。乾隆皇帝題額「澄觀台」。堙圮已久。
(二十七)述古堂
在孤山西泠印社內,因清乾隆皇帝題額而名。《民國杭州市新志稿》卷二十五:「在孤山六一泉左,即廣福寺旁。巡撫三寶浚治西湖告成,勒碑紀事,即其地為樹碑之所。地為柏堂、竹閣故址,因移建還其舊跡。清乾隆題有『述古堂』。」
四、新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為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浙江電視台、杭州市旅遊總公司、《園林與名勝》雜誌5單位聯合發起舉辦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得到杭州煉
油廠、杭州啤酒廠、杭州中藥二廠、杭州橡膠廠、杭州電視機廠、杭州牙膏廠、杭州電風扇總廠、杭州洗衣機總廠、杭州利民製藥廠等9家企業贊助,並邀請夏衍、
吳冷西、王朝聞、劉開渠、常書鴻為景名評選委員會顧問。全國各地有10萬餘人參加,共提供7400餘條西湖景點,最後評選出10處景點,並由陳雲題書「雲
棲竹徑」,陳叔亮題書「九溪煙樹」,趙樸初題書「虎跑夢泉」,李長路題書「黃龍吐翠」,劉海粟題書「滿隴桂雨」,王蘧常題書「玉皇飛雲」,王個簃題書「龍
井問茶」,蕭嫻題書「寶石流霞」,費新我題書「吳山天風」,沙孟海題書「阮墩環碧」。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先後在10處景點豎立景碑或
鐫刻景名。
(一)阮墩環碧
在西湖外湖中,位於湖心亭西,阮公墩為湖中三島之一。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
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
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因地勢低平,土質鬆軟,180餘年間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民國23年(1934年),杭
州市童子軍理事會曾一度闢為童子軍營地。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
次擴大面積並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客土1000餘噸,開始建「環碧小築」。「環碧小築」建築,採取竹結構茅舍形式,以輕型鋼骨作屋架,利用盤
根錯節的表土層,無需打椿,建築體量適中,給人以輕巧、簡捷、淡雅、樸素之感。全島佈局:島中心為一片林間空地,偏西北由廳堂、曲廊、矮籬、柴門組成院
落。東南岸邊為船埠,東北部岸邊置一用杉樹皮結頂、棕櫚作柱的圓亭,取名「憶芸」(紀念阮元意思)。堂名「雲水居」,堂內掛有「勝地重新在紅藕花中綠楊蔭
裡;清游自昔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一聯,為阮元所作。小小島嶼漂浮於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叢中,猶如碧玉盤中一顆晶瑩翡翠。「阮墩環碧」景名由此而
來。整個環境,遠山近水,開闊明朗,清逸幽靜。阮墩環碧庭園設計獲1985年國家城鄉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浙江省優秀設計一等獎。1982年建成,開放
初期闢作湖上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莊」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
(二)寶石流霞
在寶石(保俶)山。寶石山為西湖北岸屏障,山體屬火成岩,石色赭紅,日光映照,如流霞紛披,景名意出於此。寶石山巔為觀賞西湖全景勝地之一,多有歷代名勝古跡留存,著名的有保俶塔、屯霞石、落星石、秦皇纜船石、來鳳亭、初陽台、川正洞、蹬開嶺等。
(三)黃龍吐翠
在棲霞嶺後掃帚塢,即黃龍洞。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龍積翠」一目,「黃龍吐翠」景名脫胎於此,用一「吐」字,突出
貼泉池巉崖間龍口噴水,珠簾倒掛的特有情景。黃龍洞在宋、元、明、清代皆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期改為道觀。此處前為庭園,後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與
人工建設為一體,為期上雅幽園林之一。黃龍洞現存的格局及主要建築、山石、水池,均系民國11年(1922年)廣東道教會徒眾出資修葺。是年,黃龍洞住持
盧小嘉還俗,將洞產轉售於廣東道教會。黃龍洞的假山,全部用渾重的黃沙石依天然山勢疊成,為西湖假山洞景中規模最大者。假山半腰繫人工砌成的山洞,稱「黃
龍古洞」,內奉石刻黃龍祖師像。山頂為「臥雲洞」,常有霧氣瀰漫。泉池旁一塊玲瓏山石,正面刻「有龍則靈」,背面刻「水不在深」。「文化大革命」期間,黃
龍洞破壞嚴重,雕塑被毀,龍頭與部分年久失修的住房及木結構曲廊遭拆除,又因開挖防空洞,截斷了龍口吐水的水源。1978年後,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整修頭
殿、大殿、側殿,並在大面積封閉的山牆上,置9個神態各異的雲龍花飾漏窗,將大門兩旁山牆改為黃色龍牆。重塑龍頭,斷流的泉水代之以自來水,恢復黃龍吐水
景觀。重修水池旁「鶴止」、「香雪」二亭及部分曲廊。新建「翠雲亭」和山崗的「翠靄亭」。又利用原香客住房的院落基地,闢建「方竹園」,種植方竹、鳳尾
竹、紫竹、羅漢竹等觀賞竹。
(四)玉皇飛雲
即玉皇山。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錢塘江,東接鳳凰山,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山體挺拔高聳,山頂常有雲霧飛繞,因以名景。玉
皇山在南朝梁時已有佛寺,五代吳越國時經全面開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開通山東麓慈雲嶺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雲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
寺廟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廟改為道教官觀,山頂福星觀及慈雲宮在清代極為興盛。民國時期續有開拓。全山自然、人文景觀薈萃,《玉皇山志》載有「倚亭
望仙」等玉皇山六十四景景目。山上建築分佈於山頂與山東麓慈雲嶺一帶,建築面積約2110平方米。1956年,山頂及慈雲嶺、紫來洞的建築物均加整修。
1978年,新辟長4.23公里玉皇山遊覽車道,並整修全山建築。福星觀改建為一座大院套小院、高低錯落的庭苑。中部正廳(原玉皇宮)正面壁上嵌設玉龍木
刻浮雕,四周陳列星象石碑,兩廊為介紹有關天文科學知識的櫥窗。原南天門改為進廳,牆上嵌刻「玉皇山」金色三字,廳壁繪製巨幅《群仙極樂圖》彩色壁畫。新
建「登雲閣」,遊人可由螺旋轉梯登閣遠眺。修建福星觀素菜館,餐廳內壁繪有西湖神話故事玉龍、金鳳與群仙共舞的大型壁畫。山頂配套設施的廚房、宿舍、貯藏
室、廁所,隱設於地下層。山南坡與紫來洞,新建水池、泵房,引自來水至山頂,結束山頂用水靠雨水彙集的歷史。整理「天一池」庭院與慈雲嶺敞廳。調整紫來洞
前花木,補植香樟、、櫻花、桂花、紫薇等觀賞花木。改建飛雲茶室,在此品茗賞景,可睹晨霧舒展或宿雨初晴時的煙霧輕飄,亂雲飛渡,之江三折和六和塔雄姿,
忽隱忽現。
(五)滿隴桂雨
在滿覺隴村、石屋洞前一帶。滿覺隴因古有吳越佛寺滿覺院(初名圓興院)而得名。滿覺隴俗稱滿家弄,明清時盛產桂花,為西湖
著名賞桂勝地。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桂花樹被大量砍伐,僅剩少數農家屋前屋後幾株老樹。抗日戰爭勝利後稍有恢復。1950年後,新種植一批桂樹,至
1955年前後,連同老樹,數達萬株,其中樹齡最長的約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為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60
年代初,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在石屋洞旁建茶室、小賣部,在新建的門樓兩旁,置雕塑圓窗。1980年,又在石屋洞西側,擴建比石屋洞舊有範圍大二倍的院落,內
建三座高低錯落、歇山翹角屋面的「桂花廳」。主廳(茶室)四周,卷棚迴廊,配以青石雕花欄杆,粉牆上點綴「飛天」漏窗,內庭掇山理水,與原有景物渾為一
體。傍山築石級通石屋洞頂,半山腰建有結構新穎的「吟香亭」,左通聳立洞頂、似可擒雲的「摛雲亭」。新院落與石屋洞前庭既隔又聯,互相映襯。1983年,
桂花以香飄十里的優勢,又是杭州鄉土樹種,被評選為杭州市市花。此後滿覺隴、石屋洞賞桂更甚,再現清代丁立誠《滿覺隴擔桂》詩中「桂花蒸過花信動,桂花開
遍滿覺隴,賣花人試賣花聲,一路桂花香進城」的情景。
(六)虎跑夢泉
在大慈山西山?。以虎跑泉為主景,包括原虎跑建築群落、山林泉池和新辟庭院、雕塑及李叔同紀念館等設施,為西湖一處融自
然、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林泉特色的勝景。虎跑泉在大慈山舊定慧禪院(虎跑寺)內,地質學上屬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質優良,其形成與當地得天獨厚的自
然條件有關。虎跑泉與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大井,並稱杭州五大「聖水」。更因虎跑泉水質特別純淨,世人將虎跑泉與龍井茶葉譽為
「西湖雙絕」。虎跑泉水表面張力大,水高出杯口3毫米而不洩溢,可供遊人用錢幣試水取樂。1980年以前,原虎跑寺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有縱橫兩座廟
堂,南北向為老定慧寺,東西向為虎跑寺。兩寺均為三進三級前、中、後殿,各有一套完整佛像。50年代初,虎跑寺頭山門為三開間,一門兩屋,進門左右為哼哈
二將佛像。山門後空地有宋代石經幢二座,分佈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像、經幢與寺內蘇東坡游虎跑詩刻,明代璐王《蘭花詩》畫碑,五百羅漢線刻石像,羅漢亭、濟公塔院,先後被毀壞或拆除。
1981—
1983年,分兩期全面整修和改建,在原虎跑寺三大殿後祖師殿基地欏嚴塔高台上,新添長9米、高5米「夢虎
」雕塑一組。塑像為唐代性空(即寰中)僧,雙目微閉,手捻佛珠,安詳側臥,右側塑有兩虎作跑地作穴狀。山石上篆刻「夢虎」二字,為顧廷龍書。雕刻形象地表
達虎跑泉乃是「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的神話傳說。雕塑左後方崖壁上有沙孟海榜書「虎移泉脈」石刻。新建與整修的建築有鐘樓、羅漢亭(內置重新複製的
五百羅漢線刻像)、濟公殿、虎跑菜館、濟公塔院等。並在原虎跑寺中殿闢建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
「滴翠崖」上有李叔同墓塔。
(七)九溪煙樹
泛指九溪十八澗一帶。清《湖山便覽》卷九:「《臨安志》云:九溪在煙霞嶺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流達龍井。按溪自嶺下楊
梅塢發源,西南流會青灣、宏法……以達徐村,以其九水合成,故謂之『九溪』。」《西湖新志》卷二:「九溪所會支水九派,凡其
末人溪處,皆號曰澗。會溪之口,只九數,當其穿繞林麓,並括細流,不知凡幾,約而舉之,乃以十八為數,言其倍於九也。」民國36年(1947年),著名地
質學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跡,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時,杭州西湖尚為一片冰雪世界,當時下龍井是一處儲水盤谷,承受大量冰
雪,經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民國期間,九溪十八澗一帶有二、三私家茶莊,賣茶水並供應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莊所備桌椅不多,春
秋佳日,遊客以澗邊石塊權充桌椅。1953~1959年,杭州市政建設部門在此築水池,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用的水力發電站。整理九溪十八澗沿途山林環境,通
車道路,修建登山步道與「望江亭」。1975年以後,園林部門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館、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環境,疏浚泉池,築水壩,架畫橋,布蹬
道,造亭
子,擴大遊覽面積。
(八)龍井問茶
泛指龍井古跡、風光與龍井茶事。《西湖新志》卷二:「龍井,在風篁嶺巔,流泉活活,四時不絕。《資治通鑒》名龍井,《方輿
紀要》曰龍湫,《圖經》言本名龍泓。南宋乾道元年孝宗奉高宗,臨幸是山,酌泉井上。鹹淳五年潛說友篆刻『龍井』二大字於石上。秦觀作《龍井記》,米芾書,
今有董其昌摹本存焉。元豐間往來山中者,秦、米而外,更有趙閱道、蘇子瞻、子由、楊無為、黃山谷、廉宣仲諸公,一時推為極盛。清乾隆二十六年,興復古跡,
堂軒泉石,煥然鼎新。明年高宗臨幸,題前堂額曰『篁嶺卷阿』,後堂額曰『清虛靜泰』,又題『過溪亭』、『滌心沼』、『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
『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八額,稱『龍井八景』。」龍井有二,風篁嶺前稱裡龍井,俗呼下龍井;過嶺為外龍井,俗呼老龍井。今裡龍井在龍井茶室
(原龍井寺)內,為一圓形泉池。外龍井一說在嶺上翁家山北坡,井圈上刻有「龍泉」、「葛洪遺跡」字樣,井上半部為人工修砌的石壁,中腰有盤角,可站立人。
盤角以下井主要部分系自然形成的石壁、石洞,井下狀似一間小屋,面積約20至30平方米。一說為18棵御茶坡地後面,原胡公廟旁山崖邊的一水池,石壁上今
尚刻有「老龍井」三字。1950年後,龍井風景點多次整修,開闢汽車道路,拆除改建廟宇,開闢茶室、商店,供遊人品茗、休息。神運石、滌心沼、一片雲等古
跡仍在。龍井茶,明代年間即為西湖風景區著名特產之一。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氣,元明間,人多以游龍井品茗為樂。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
1980年後,龍井村等產茶地先後開展茶鄉遊樂活動,舉辦西湖茶葉節,為遊人當場炒制龍井新茶,直接銷售。
(九)雲棲竹徑
在雲棲,人稱湖山第一?區,素以深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
康熙皇帝四到雲棲,賦詩題額,並賜一株大竹名為「皇竹」,浙江地方官為此建「御書亭」、「皇竹亭」以記盛事。相隔43年後,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雲
棲,原寺院壁間留有乾隆題詩刻石及明代董其昌書寫的《金剛經》碑石。雲棲竹林茂密,古樹眾多,周圍有回耀峰、寶刀隴、青龍泉、聖義泉、金液泉、壁觀峰,合
稱「雲棲六景」。清末以後,雲棲竹林屢遭破壞,不復舊觀。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竹林更遭濫伐,幾近滅絕。1950年後,在杭州市園林部門護理下,竹林逐
步復壯,整修寺宇,開闢茶室。1960年,雲棲等部分殿屋改建為杭州市總工會休養所;寺前兩幢樓閣,整修為「沖雲樓」、
「舒篁閣」,通往五雲山的石級前新建「兜雲亭」。1983年,全面整修由三聚亭至休養所的路面,拆去原雲棲放生所緊貼竹徑的舊建築,共改線路200米,路
面寬度加闊為2.8米,並按當年「御道」規格,用石板鋪面,中間為米色平整石板,兩側用小方塊石彈砌,彈石中間鑲嵌混凝土仿青磚「路筋」,再用青灰色花崗
石作路緣石,箍緊彈石,防止啃邊。其餘按原有路線整修。適當擴大入口處路面,建三楹石牌坊一座,額枋上刻「雲棲」二字。沿竹徑兩旁的「洗心」、「回龍」、
「雙碑」(即御碑亭)、「遇雨」4座古亭與鉞斧池,均整修一新。1985年9月,黑底白字的「雲棲竹徑」景碑,豎立於碑亭中央。
(十)吳山天風
泛指吳山範圍內的名勝古跡。景名取意於元代薩都刺(天錫)《偕卞敬之遊吳山駝峰紫陽洞》詩:「天風吹我登駝峰,大山小山石
玲瓏」;與近代秋瑾烈士(登吳山》詩:「老樹扶疏夕照紅,石台高聳近天風」。吳山山巒丘壑間多古樹、井泉、岩石、洞窟,尤以廟宇眾多著稱,《儒林外史》等
名著中,均有對吳山的描述。吳山上,四時八節,遊人往來,攤肆買賣,有如一幅杭州民俗風情圖。民國前吳山頗為熱鬧,自火車站、新市場相繼出現後,日漸冷
落,山上風情則變化不多。今吳山猶存的古跡尚有歷代興建開闢的伍公廟、瑞石洞、感花巖、寶成寺,「第一山」摩崖石刻、麻曷葛刺造像及民國初的「雲山萬古」
刻石等。1958年拆除部分廟宇,開闢登山車道。1963年改建太歲廟為「極目閣」、「茗香樓」
,作為外賓接待休憩場所;改建藥王廟為大眾化茶室、評書場。添植大批松柏等常綠針葉樹,修整「茗香樓」前有800年樹齡的「宋樟」。闢建「十二生肖石」附
近空地為花壇,四周加鋪草坪。
1971-1987年間,新建「江湖匯觀亭」,翻建寶成寺,整理麻曷葛刺等造像、刻石。原藥王廟改建的茶室再改建為「吳山先賢堂」,展出歷代先賢蠟像與彩色塑像、畫像。鋪設登山與山間游步道,補栽以香樟為主的常綠闊葉樹,改善綠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