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與秦社會

從20世紀 70年代以後,隨著雲夢秦簡、秦兵馬俑、秦都咸陽的考古發掘,學術界對秦史秦文化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互為補充,使遙遠的、模糊的秦人生活軌跡逐漸明晰起來。在這種狀況下,我想以《詩經.秦風》為切入點,試圖挖掘出鄉野 風俗彈唱出秦代社會的深刻背景。

國風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1]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當時人們真實生活、真實感情的直接表露,是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社會風俗和人們的精神風貌的重要材料。《秦風》是《國風》中專輯秦傳的部分,共計10篇。就其產生的時代,最早始於秦仲,晚到康公時期,綿延200餘年,是國風裡跨越時間最長的。這時的秦國,經歷了從周天子的附庸而為諸侯國並逐漸強大的過程,領土範圍從偏居西陲(今甘肅天水),經岐雍之間(今陝西寶雞),漸漸拓展至關中地區。《秦風》就植根於這豐厚的土壤之中,反映著春 秋前後的秦國社會。在此,僅就其不同的內容具體分析如下:

一、關於貴族生活
每個朝代都有其達官顯貴,他們或香車寶馬,或錦衣美食,他們的生活總是會更多地受到關 注。《秦風》中有《車鄰》《駟鐵》《終南》《權輿》,這四首詩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傳 遞著不同的信息,是一幅生動的貴族生活的畫面。
《車鄰》
有車鄰鄰,阪有漆, 阪有桑,
有馬白顛,既見君子,有楊,
未見君子,並坐鼓瑟, 既見君子,
寺人之令。今者不樂, 並坐鼓簧,
逝者其。 今者不樂。
阪有漆, 逝者其亡。

《毛詩正義》:「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也。」秦仲是秦國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據《史記.秦本紀》載:「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至此,秦國的疆土開始擴大,國力也開始強大起來,並初步形成了一套 車馬禮樂制度。

《車鄰》開首即讚:「有車轔轔,有馬白顛」,以旁觀者的眼光,讚歎著秦仲的車隊,駕車的馬都是額上有白毛,人稱戴星馬的好馬。秦人養馬在歷史上是出名的,造父曾為周繆王駕車,周遊天下而得幸。其六世孫非子,「居犬丘(今甘肅天水附近),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於是周孝王「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2]。養馬業的發達以及人們對馬的喜愛,造就了與之相關的行業——相馬,秦穆公時就出了兩位著名的相馬專家:伯樂、九方皋。以後,更形成了養馬的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出土的《廄苑律》,就有一套獎罰制度:馬死了要及時匯報,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而使馬腐敗了,要按未腐敗時的價格賠償等,而且馬都有標記,都登記在冊。另外,對馬的飼養、馴教、服勞役的情況等都有考核。秦王朝除了官方養馬以外,還鼓勵私人養馬,如烏氏裸就養了大量的馬牛,多到要以山谷來計算。從秦始皇陵園東側馬廄坑出土的活馬,以及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陶馬,都在印證著秦養馬業的興盛。

車是顯貴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秦人與車也是很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拒載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駕駿馬送周繆王西遊,及至徐偃王作亂,造父又駕車一日千里,送繆王歸周 。秦仲被封為大夫後,地位有了改變,加上秦人對車馬的獨特感情,所以有了轔轔的車隊,隨著國力的發展壯大,生產力的提高,制車技術的不斷完善,才有可能按周人的禮儀制度 ,來制禮作樂,車馬禮儀也不斷發展,到秦始皇時發展到一個峰顛。

《車鄰》的後一部分,吟唱出和諧融洽的君臣關係,雖然在見面之前需要小臣去通報,但見面之後卻可以平等相處,宴飲彈琴,且君臣能像朋友一樣推心置腹:「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亡)」。鍾惺云:「寫出草昧君臣真率景像在目」[3],李光地更說:「自古創業之君,未有不略其禮文,上下交歡而足以濟。此秦所以成霸之本也」[4] 。在秦王朝統一以前,秦的統治者很多都能禮下賢者,如穆公接見由余,與之「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孝公接見商鞅,在交談過程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語數日不厭;《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於秦王對尉繚的記載:「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正是這些做法,使秦能留住大量的外國人才,如百里奚、由余、商鞅、范睢、呂不韋、李斯、尉繚,這些人文能出謀劃策,武能揮鞭策馬,同心同德,使秦竟成霸業。

《駟鐵》使我們看到了秦君生活的另一面。
《駟鐵》
駟鐵孔阜公曰左之,
六轡在手捨拔則獲。
公子媚子游於北園,
從公於狩四馬既閒。
車鸞鑣,
奉時辰牡,載獫歇驕。
辰牡孔碩,

此詩《序》云:「美襄公,始命有田狩之事,園囿之樂」。秦襄公時,秦國已由附庸而為諸侯,開地千里滅國二十遂霸西戎。秦立國以後,與東方各諸侯國的交流開始增多。在國 內也倣傚諸侯,修建苑囿。

這首詩記錄了襄公從出發到獵獲到休息,整個的狩獵過程。襄公乘坐著由四匹肥大健壯的黑馬拉的車子,帶著自己的寵臣,浩浩蕩蕩去狩獵。遊獵,歷代帝王都情有獨鍾,每個王朝都有皇家的苑囿,裡面養著飛禽走獸,專供帝王狩獵。詩中「游於北園」中的「北園」,就是秦國的苑囿之一,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鳳翔縣高莊秦墓地發掘出土了三個陶缶,其肩部刻有「 北園王氏缶,容十斗」,「北園呂氏缶,容十斗」,說明北園即在此附近。
秦的苑囿規模比前代擴大。到秦昭王時,已有五苑,當時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5]。秦始皇更「欲大苑囿,東至函 谷,西至陳倉,」優旃曰:「善哉,右寇從東來,令麋鹿觸之」[6],是優旃的這一句諷刺,打消了秦始皇的貪婪之念。除了規模之外,數量也極眾多。有上林苑、宜春苑、兔園、驪山苑、梁山苑等等,這些苑囿的盛況已有著作論述,這裡不復贅述。與之相關的遊獵的規模也已相當可觀。《石鼓文》記載了秦國君臣駕輕車,御駿馬,車騎圍攻,收穫頗豐的熱鬧場景。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7]。秦昭王時,為了打獵方便,專門發明製造了一種既安全又能遊獵的專門工具——射虎車,可謂用心良苦。秦昭王好射獵,專門在周至修射熊館。秦始皇喜射飛鴻,專門修建了鴻台,《三輔黃圖》都有記載。繼兵馬俑之後,在秦始皇帝陵園內發現了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 坑,這些實物的出土真實地再現了始皇生前的遊獵活動。

車馬坑:出土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大小約相當於當時車馬的二分之一。均為雙輪、單轅、 四馬駕車、車馬的鞍具齊全,與真實的車馬無異,這是秦始皇車馬儀仗的象徵。
馬廄坑: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東側,發現了近百座馬廄坑, 均屬真馬,數量眾多,馬頭前還放有盆、罐、燈、鍤等隨葬物品。這些器皿上還有「中廄」 、「官廄」、「左廄」等等銘文,說明這是秦始皇生前宮廷廄苑的象徵[8]。
珍禽異獸坑:1977年7月至1978年3月,在秦陵內外城西垣之間的西門大道南側,探出陪葬坑一組,計31座,埋有大量的珍禽異獸,結合文獻記載,可知這組陪葬坑象徵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宮廷的苑囿[9]。遊獵,是宮廷權貴特有的享樂方式,所謂「強弩弋高鳥,走犬逐狡兔,此其為樂也」10]。這種樂,也會及於民,《孟子》云:「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輿欣欣然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輿,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面對襄公的遊獵車隊,秦人之樂可知矣。由此可見,《駟鐵》中周詳的描寫, 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離開車馬,我們又看到華衣錦服,《終南》,《毛詩正義》:「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為 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戒勸之。」

《終南》
終南何有? 終南何有?
有條有梅。 有紀有堂,
君子至止, 君子至止,
錦衣狐裘。衣錦裳。
顏如渥丹, 佩玉將將,
其君也哉。 壽考不忘。

但縱觀全詩,只有讚美之詞,並無勸戒之意。正如朱東潤所言:大抵就《國風》所言地位、境遇、服御、僕從諸端,作詩者或自言,或言其關係之人,或言 其所歌詠之,要其所言皆為統治階級之事,其詩亦自為統治階級之詩,……然而不得所謂民 間無詩也11]。
這首詩也只是詩者在自言其情,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臣子眼中的君王,他高大英武、服 飾華麗,「其君也哉,」進而歌者發出由衷的祝福:「壽考不忘。」

秦襄公是秦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王,他為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本紀》載: 「襄公元年(前778),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拉近了和周的關係,以後,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起諸侯不滿,在大戎與申侯伐周,將周幽王殺於驪山都沒有人出兵援救的時候,「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隨後,又以兵送平王東遷。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並且「與誓,封爵之」。《終南》詩應是產生於此時,是秦襄公與群臣,道經 此處,而秦襄公正是意氣風發之際,臣子有感而發。

在這高昂的讚歌中,又隱隱地夾雜有低哀的嗟歎,比如:

《權輿》
於我乎,於我乎,
夏屋渠渠,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無餘,今也每食不飽。
于嗟呼! 于嗟呼!
不乘權輿。不乘權輿。

《毛詩序》云:「刺康公也」,朱熹《詩集傳》亦從此說,認為是康公待先君之臣有始無終 。史籍中康公的事跡寥寥,或許這首詩是反應了一個社會大環境的問題,是一首哀歎沒落貴 族的輓歌。

秦自襄公始國,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至穆公時一度強大,曾得孔子稱讚:「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12]。但此時的秦國仍是奴隸制,而中原地區已開始封建化,發展很快,相比之下,秦國就落後了,遭到東方諸侯國的鄙視,國力又開始衰落。而中原地區奴隸制的瓦解,封建制確立的熱浪極大地衝擊著秦國。秦國內部政局動盪不安,政權頻繁更換,造成了一些失勢的貴族,這些人曾經居夏屋,食珍饈,享受著榮華富貴。而現在,他們失去了以往的優勢,只剩下哀怨的吟唱。這首詩,可以說是當時 社會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統治者是古代社會的最高層,他們的行為,影響著社會風尚的良惡及國家政治的興衰。史有 「齊桓好服紫,而合境無異色;楚王好細腰,而宮中多餓死」的說法,秦統治者對權力對土 地的貪慾,造就了秦人的尚武、輕生。

二、關於戰爭與交往
秦人好戰,與周天子有很大關係,因為他當時封給秦的岐以西之地,只是一個空頭支票,要秦人去以武力趕跑那片土地上的戎人,然後才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有了這樣的經驗,秦人也成養了好戰的習俗。《秦風》中有《無衣》與《小戎》,表現了秦人的昂揚鬥志。戰爭中的 交往,多出於政治目的,秦晉之好,是秦人的外交手段,有《渭陽》。

《無衣》

豈曰無衣, 豈曰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與子同澤。 與子同裳。
王與興師, 王與興師, 王與興師,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與子同仇。 與子偕作。 與子偕行。

《毛詩正義》:「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噬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詩集傳》云:「秦俗強悍,樂於戰鬥」。雖然秦人不像朱熹所說「樂於」戰爭,但從全詩看,也並非秦人在刺其君,而是表現出同仇敵愾,慷慨激昂的精神。秦人能從偏居一隅,發展成強大的 帝國,正是這種精神所致。

秦自襄公始國,便開始不斷攻城略地,文公十六年(前750)到達岐,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 (陝西鳳翔),宣公四年(前672),進入關中,及至穆公稱霸西戎。這些成績靠的是戰士的勇猛,靠的是一股「氣」。如莊公長男世谷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 邑」13]。這種精神,後人也曾感歎:「春秋二百四十餘年,天下無復知有復仇志,獨《無衣》一詩,毅然以天下大義為己任者也」14] 。《無衣》代表的是整個秦代。

關於秦國將士的驍勇善戰,史書多有記載,後世多有研究,不贅。而1974年發現的秦兵馬俑 ,也印證著秦國當年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

《小戎》,《毛詩正義》:「美襄公也。備其兵甲,以討西戎。西戎方強而征伐不休,國人 則矜其車甲,婦人能閔其君子焉。」

這首詩從秦軍的裝備以及秦人對戰爭的態度入手。並未言及戰情,但人們肯定會相信,秦師 必勝。每章的後半段都傾訴思念,但纏綿而不哀怨。

對於車馬前已提及。秦代有一套嚴格的養馬制度,以保證需要,前面說的車,只是君王的車 ,小戎則專指兵車。而且對車制有比較清楚的描寫。

先秦時的車制已不容易知道。後來出土的古代車馬,或木製或陶制,製作粗疏,也難以說明。《小戎》雖然有詳細的描寫,但對照古人簡單的註解,依然不得其詳。1980年,出土了系 駕完整的秦陵銅車馬,與《小戎》兩相對照,轡繩、繩、游環、脅驅、龍盾、 等等零件很快各歸其位,使我們對秦代車制有了具體的認識,兵馬俑坑中已化為泥土的戰車,也有了具體的形狀。兵精、車堅加以民心樂戰,秦師所向披靡,成為七雄之首, 就不難想像了。

戰爭中,除了要充實內部條件,同時要考慮外部條件,秦在穆公時,選擇了和晉擊楚。首先 約為婚姻。

《渭陽》

我送舅氏, 我送舅氏,
曰至渭陽。 悠悠我思。
何以贈之?何以贈之?
路車乘黃。 瓊瑰玉珮。

《毛詩正義》:「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秦晉聯婚始於秦穆公四年(前656 ),「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16],但是這種聯姻,「其政治意味總是大於婚姻的本意,聯姻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婚姻鞏固兩國間的友好關係,或是緩和,消除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或是麻痺對方,伺機起兵」16]。秦晉雖 有婚姻約束,但關係也是時好時壞。

秦國兩次平定晉室之亂,在晉遭饑荒時,兩次借糧給晉,但在幫助晉國立君時,卻立了晉人不願立的夷吾,為自己謀晉創造機會。晉國也在時時尋找著攻秦的機會,秦國遭到災荒向晉請粟,晉惠公卻認為這是攻秦的好機會,因此有秦晉韓原之戰,晉國大敗,這是給晉一個教訓。公元前628年,秦軍派兵偷襲鄭國,不成,在歸途中順便消滅了晉的邊邑滑,晉便在崤 設伏,大敗秦軍,崤之戰後,秦穆公開始重新考慮秦晉關係。

總之,作為兩個都頗具實力的強國,兩國間戰爭時有發生,且互有勝負。而對晉來說,秦國日益強大的勢力,是構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更是小心翼翼地處理著同秦的關係。

《渭陽》正是這種政治關係的產物,但其送別:「送致纏綿,為後世送別之祖,令人想起攜 手河梁時也」17]。見舅思母,人之常情,而且時世常變,今天依依 惜別,明天有可能刀戈相見,怎不令人欷歔?這一份親情 ,是無法盡言的。

但是,不管戰爭多麼殘酷,戰爭的硝煙多麼濃烈,都無法阻擋人間美好的發生。

三、關於愛情

愛情是一個亙古的話題,「飲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18]。孟子 也說:「食、色,性也」19]。男思女戀,人性所至。雖然秦人被認為是「勁悍而染戎俗,故輕室家而寡情義」20]。但是,有情未必不 丈夫,他們在擊甕扣缶之餘,也有淺吟低唱。且看《蒹葭》與《晨風》。

《毛詩正義》:「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晨風》,刺康公也,忘穆公之業,始棄其賢臣焉。」把它們都歸入諷刺君王之列。但是「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懷,幾時儘是諷刺他人」21]。所以,要是每篇詩都意在言外,就有穿鑿附會之嫌。因之,這兩首詩還是應該歸入平 常人的情愛詩中為好。

《蒹葭》一詩,一唱三歎,意境縹緲,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秋水伊人,求者獨徘徊,那種惆 悵,瀰漫在水中霧中,那種執著,感染著讀者的心。沈德潛稱讚說:「蒼涼 渺,欲即轉離,名人畫本,不能到也」[2 2]。實是一首絕妙的情詩。

《晨風》是一首哀怨的相思之曲,因為思念,而使「憂心欽欽」,「憂心靡樂」,「憂心如 醉」,因此反覆詠歎「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深切的思念,實是後代相 思詩的範本。

因為史料涉及不是很多,我們無法確知當時秦國的青年男女是如何在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演 繹他們的愛情故事。但是,不管是《蒹葭》也好,《晨風》也好,都在向我們傳遞著同一個 信息,大西北曾經不只是刀光劍影,還有纏綿悱惻。

每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習俗,或好或壞,好的生活習俗會給人們帶來樂趣,壞的習俗只能招人怨憤。

四、關於陋習

從原始社會後期起,興起殉葬,《墨子.節葬篇》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人 。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黃鳥》即是這種習俗的一個反映。

《黃鳥》,《毛詩序》:「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詩集傳》云: 「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三子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秦本紀》載:「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車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 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對此事,《左傳》也有記載,秦以人殉葬,非自穆公起,據《史記》記載:「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 此後的秦君,也都有人殉,至秦始皇帝死時達到巔峰。胡亥在葬始皇時殺死工匠與後宮無子 女「數以萬計」,作了始皇帝的殉葬品。

秦穆公以人殉葬,能引起人們的譴責,除了他們「皆秦之良」以外,和當時人性的復甦有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殉葬,「非禮也。」但是秦直到獻公元年,才「止從死」。殉葬作為一種陋習,或許不用過多對這位曾經十分惜才的國君責備,但是正如後人所說:「古人封建國君,得以專制一方,生殺予奪,惟意所欲。似此苛政惡俗,天子不能黜,國人不敢達。哀哉良善,其何以堪!……雖日時勢,亦人心為之也。聖人存此,豈獨為三良悼乎?亦將作萬世戒耳!」23]

十首《秦風》,是秦人生活大場景中的一幅幅小畫面,一方面,它以高昂的基調,向我們展示秦人東擴的實力,另一方面,它也在告訴我們,秦國並不是一個只知戰爭的荒蠻民族,也曾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秦風》向後世人們曲折地反映了秦代社會的許多層面,是秦代社會史的一面多稜鏡。它反映出了先秦時代一段歷史中秦代各階層的心理和情感、社會和人生、追求和理想。將這期間秦人昂揚奮進,自強進取的精神,描述得淋漓盡致。「詩言志,歌詠志」24],《秦風》是秦人民族精神的體現——強悍與進取, 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後想提及的,是在讀詩的過程中的一個發現。古人作詩,多以物起興。秦人多以樹木起興 ,僅十首詩,便提到不下十三種樹木的名字有:漆、粟、桑、楊、條、梅、紀、堂、棘、楚 、苞櫟、六 、樹 ,有些是常綠喬木,說明這個地方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植被很好。

說是秦代社會,其實涉及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足以道出《秦風》所涵的全部信息。


[1] 何休:《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
[2]《史記.秦本紀》
[3]鍾惺:《批點詩點讀經》
[4]李光弟:《詩所》。
[5]《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6]《史記.滑稽列傳》。
[7]《史記.秦本紀》。
[8]秦俑考古隊:《秦始皇陵園馬廄坑鑽探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4期。
[9]秦俑考古隊:《秦始皇陵園陪葬坑鑽探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1期。
[10]《淮南子.原道篇》。
[11]朱東潤:《詩三首篇探故.緒言》。
[12]《孔子家語》。
[13]《史記.秦本紀》。
[14]謝枋:《疊山集》。
[15]《史記.秦本紀》。
[16]陳寧:《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對諸侯婚姻制度的影響》,《先秦.秦漢史》1991年第2期。
[17]方玉潤:《詩經原始》上。
[18]王夫之:《詩廣傳》。
[19]孟子:《告子》上。
[20]朱熹:《朱子語類》。
[21]朱熹:《朱子語類》。
[22]沈德潛:《說詩」,日卒語》。
[23]方玉潤:《詩經原始》上。24]《尚書.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