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如廁

古代的如廁不能不承認,咱們的祖先對廁所問題關心不夠,或者說對排泄的過程關心不夠,卻對排泄的結果比較關心,也很超前意識,所謂可持續發展社會裡,廢物的合理利用與改善土壤結構,所以幾千年來,我們國家雖然小農經濟充分發育,可地力還是得到較好保持的。

個別古人重視廁所問題過了火,遭到同時代人和後代的批判,從此廁所改革運動也就無疾而終。古書上比較早(可能是最大張旗鼓進行此項夭折運動的)是西晉荊州刺史石崇先生,石先生把廁所佈置得完全成了最精美的臥房,裡面要熏香,估計也是用的馬桶,客人用畢,可以立即撤走,否則排泄過程結束以後,熏香難以徹底湊效。非但如此,用完廁所後,還有妙齡婢女手捧錦衣,請客人換用。猜測很久以前,王公大臣用完廁所後,都得換了衣褲,以去掉穢氣,要不然,為什麼文言文裡對如廁有「更衣」的雅稱?石先生的如廁排場並未給客人絲毫舒適的感覺,客人居然因有美婢侍侯排泄的過程,以至於拉不出矢來,可見,石先生的改革運動的確在當時是唯一的,想一想,石先生請的客人決不至於是販夫小民,要是這些客人家裡稍微講究一下,決不至於出現排泄障礙。

估計後來的大富大貴裡也有偷偷摸摸傚法反派貪官石先生的行動,但因石先生早被批成了典型,故而不敢理直氣壯地宣揚,甚至吸取了教訓,絕不將超級廁所分與外人享用,倘若外人也出現排泄障礙,那犯的錯誤和石先生一樣,就不僅是奢侈的問題了。這就是造成了我國廁所發展終止在石氏改革運動的基本原因。個別人實際比石還要奢侈,但失去了石改革運動的創新精神,石運動的最值得稱道的是,去掉糞便的穢氣。而後來個別人僅僅將廁所的排泄物的盛器奢侈在用黃金作成,還當不了小民的改革。

最重要的改革是「夜壺」。夜壺是用陶器做成的,只有一個壺嘴,除此之外,全封閉,男人們只要湊近壺嘴,即可享用,我幾歲時曾經享受過。還別說,因為只有一個小出口,故發散臭氣不大,至少比馬桶小,而且可以不洗,因為沒法洗,理論上講,可以無限使用,直用到打碎為止!夜壺對古代起夜很方便,因為一般人沒法點火(靠火鐮生火,很麻煩,而窮人又不可能點著不熄的燈),廁所一般要出門,試問:如何拉尿?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跑出門對著無人的野地、院子排泄,這很糟糕,於是夜壺就派上了用場,很容易在黑暗中摸索到,對準有些問題,但天天使用,也就駕輕就熟了。至於女同胞,大約也就只有摸索著馬桶對付。

估計這就是有錢,講究的人才這樣幹。一般人麼?廁所有時有,但多為儲備肥料而準備的。半夜起來,還不就隨便撒了。白天也不見得改善多少。我七十年代在南京工作時,有些小街對待男性公民小便的問題是這樣解決的。

街的一面,挖一尿槽,槽前有一台階,一排男人站在台階上向下發射,比較文明的是:在槽的兩端,修了兩堵小牆,剛好遮住不應該被女的看見的東西。在大街上走,轉入一條小巷,常常看見一排男人站著,那就是在用廁了。南京這個六朝金粉的城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別的地方。

江浙這地方也怪,按理說是中國最先進的地區,可是它的農村在廁所問題上先進得過了頭。居然有一種廁所,一塊拼合起來的大木板上鑿著一排排圓孔,孔徑大如馬桶,人無分男女皆坐在圓孔上如廁,還可以挨著,互相談話!互不影響,這是文革以前的事了。

由於廣大農村地區沒有廁所,甚至縣城也常常沒有公廁,所以很多人(包括女的)在方便時就地選一塊人家看不見的角落了事,結果在明清話本小說裡,就出現了由於被人窺視到其中一些細節,而發生的色情情節。

真正比較文明,比較乾淨的廁所,我覺得是和尚的廁所,和尚的廁所修成了一個樓,糞便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自由落體運動才到達糞池裡,所以臭氣不大。